金融圈真的有很多怪诞事情在发生,工作时间一长,听到的故事或者传闻还真不少。
故此,我会时不时写一些自己在这个圈子里听到的一些“趣事”。
事先声明,天底下没有新鲜事,许多故事可能会重复发生,但里面的角色换了人来演罢了。所以,有很多雷同之处,大家别太较真。
话说有位财务大师投诉其投行朋友搞首次公开募股(IPO)前一天才通知他,而且要投资必须在一天内筹集一百万美元,否则免谈,结果导致他和几位天使投资者失去了赚取几辆豪华跑车的机会。
首先,如果是公司在正式上市之前,他们所接触的投资者为“基石投资者”(cornerstone investors),而不是投资初创公司的“天使投资者”(angel investors)。这两者有明显区别,无需投行经历,稍有留意IPO新闻或者金融基本知识的人都知道。
基石投资半年锁定期
再来,公司正式上市前一天,其发售股权已经分配完毕,包括机构投资者和散户都知道自己拿到多少股份,不存在“筹资一百万美元,否则免谈”这种近乎绑架勒索的做法。何况,也不是每家公司股价一上市就会暴涨。
对了,如果是基石投资者,通常会有6个月的锁定期,不是一上市就能够卖。只能说这可能是那位“财务大师”自己看太多影视剧而异想天开。
阿强又再说了,有一些大师专门帮助企业转型,在他帮助下,很多企业都融资了不少钱,一些也上市了。
在这之前,我们必须明白企业管理咨询是一门专业工作,市面上有好几家大型的企业咨询公司,包括麦肯锡,韦莱韬悦,以及传统稽查公司如安永或者德勤等。
当然,他们的咨询服务并不便宜,不过他们所提供的服务是针对个别公司而量身订造,并不是给出什么笼统概念,然后说所有公司都可以这么做。
每个意见或者概念都必须针对特定问题来解决的,就像是医生开药那般,止痛药就不是止咳嗽,没有万灵丹。越不具备具体效果的意见,就越没有价值。
我们可以这么说,任何人都可以说出比马云或者李嘉诚更好听的漂亮话,但是到了实际操作,是一点参考价值也没有。
更进一步说,一家企业要能够上市,从这个想法诞生到落地操作,有几个角色是至关重要,分别是公司的财务总监(CFO),因为他要把公司的账目弄清楚,许多老板都喜欢把个人和公司开销弄在一块。
再来就是公司老板或者总执行长(CEO),因为是他需要提供一个清晰的发展方向;再来就是投行或者券商的介入,因为他们有强大人脉来帮助他们找到重大投资者以及他们知道怎么说一则好故事以让投资者买单。
这些角色才是关键所在,而这整个链条里压根儿没有“转型大师”的戏份。许多“大师”说白了,就是来沾光拍照罢了。难不成你拿出一张和敦马哈迪医生的合照,也可以说他老人当上首相是你的功劳?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