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南洋文艺】《文明的游牧史观》
俄尼斯朝格图(杨海英)

这本只强调和书写中国历史上非汉民族征服王朝,并且借此推崇由游牧民族视野出发的新史观著作,肯定会挑起一些争议。



作者在书里所倡导——比如说中国史上最兴盛的皇朝,大多数是非汉人所建立,而根据汉人史学观所编写的编年史记,过于强调4000年以华夏文明为主轴兼连贯不停的史观并不符合真相……等看法,有争议性。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是有可供深入讨探的空间,但是行文用词处处可见他对中国的不满与厌恶之情,比如说他放弃使用“中国”而取“支那”来称呼中华民国建立之前的中国。

“支那”一名词是古时印度对中国的称呼,也许在许多时候是中性的,但是近代以来已经沾上贬义歧视之意,再加上自古以来,居住在中国一地的人也从不自称为“支那人”(除了民国有段时间有些人推崇此名称),是否适合当作前民国的中国名称?我个人觉得使用此词并不会带出更多意思的认知,所以不是那么的认同。

渗入过多个人情绪

但是排除了文里作者不懂是有意还是无心的情怀,他的观点——总括来说,草原游牧文明是欧亚大陆上最关键的文明,是驱动这个区域历史发展的最重要驱动力——从学术角度上是否有论据可撑,是否具有足够说服力?

我个人觉得作者提出的众多观点值得深思,有些我相当认同,但是平心而论作者用于支撑他立场的论证不够坚实与深入,想要建设一套新的历史论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可是这本书最令人可惜的就是他花了过多文字来抑贬中华文明,虽然我不认同现在共产中国所推崇的“中华史观”,但我觉得一部优质史书应该尽量避免渗入个人情绪。



以欧亚草原作为立足点有意思,其中心概念——非大中华,非汉人观点的中国史——值得继续探究开拓,可是恕我觉得,作者带着一种气愤情怀之下而写坏的书。

注:我在这本书感觉到作者对中华文明的态度,故我认为出版社应该用作者的蒙古本名,而不是汉名。

反应

 

商余

【南洋文艺】《印加结绳符号》加里乌尔/黄国雄

迷读志:黄国雄 

首先要澄清的是,至今还没有人成功解读出整套的印加结绳,虽然结绳里关于数目的符号和它数学的操作法已经辨识成功,但是非数字性的符号还无法鉴定出其意义,所以说还没有人真的懂这套文字系统。

研究印加结绳的语言学家第一个要务,如果根据此书,其实是要辨明结绳究竟是一种记忆术工具或装置,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系统。

简单的说,记忆术是种协助记忆力的技艺,通过某种特定规则,还有工具/装置来紧记并且回忆起某些信息片段。

现在常见的记忆术装置就是“绕指缠绳”与“念珠”。

从文字的主要功能来看,即是把事件实体的记录下来,是和记忆术的企图有所重迭,之所以要辨别印加结绳是属于何者?是否能被解读出来?也是基于这个理由。

两个主要的差异

记忆术装置与文字系统有两个主要的差异:

1.记忆术装置不是由“约定俗成”价值的符号所组成,这意味着能明白的人就只有该使用者与他已告知规则的人。

2.信息并不是记录在记忆术装置里而是已在使用者的脑海,装置只是作为种提示。

如果印加结绳是种记忆术装置,那么显而易见的,那些从印加文明遗迹发掘出来的结绳就不可能解读出来,因为在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就禁止了结绳的使用,下令焚毁这些装置,印加结绳作为记录系统应在那时候开始消匿而不久后灭绝了。

早期研究印加结绳的人倾向于把它当作记忆术装置,尤其是殖民时代对残存印加文化作观察与记录的人。

不过在现代,即二十世纪初,就开始有学者把结绳当作类似于文字的系统来研究, 不过至今都没有对于其编码与解码信息方法特别实质的结论,有的话也是片断的提议,比如说有研究者指出结绳可能类似“数字标签”(如国际标准图书编号的概念)来指示身分、住所地名、头衔等信息,但这都是相有限,过于简约的信息代表。

作者在这本书里提出新的理论,即是借用现代电脑的基础“语言”,二进制编码的概念来研究印加结绳,试图解析其物理与语言构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