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疫情重创经济
老板、员工作好备战了吗?

2019年冠状病毒病肆虐,重创各行各业。面对这严峻的时刻,马来西亚的老板、打工一族应该要有什么样的心理准备?

周志强:老板有必要做好最坏的打算,预设公司的业务如何撑过未来的6至9个月的寒冬,才有机会迎来“回春”。

告别了不甚如意的去年,工商界普遍相信,我国的经济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有所好转。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国内接连发生了政权易手以及冠状病毒病疫情扩大,政府祭出行动管制令,一时之间,老板和雇员的心情可谓是天渊之别。



老板篇:认清困境加速转型

执业财务规划师周志强指出,对于行动管制令,或许打工一族一开始是抱着“放假”的心态来看待,但老板们却忧心仲仲。

原因不难理解。在行动管制期间,没有收入但开销依旧。以他从事的教育业为例,疫情令营业额减少约40%(这还是假设疫情没有再继续恶化)但每个月5位数营运成本(租金、员工薪金和基本开销)如常支出,而他的营运成本还不算大呢。

按此类推,不难想像营运成本高的领域如旅游业、航空业、拥有很多员工的餐厅、有多家面的连锁店……在没有收入继续流血下,老板们的压力空前巨大,行动管制从原有的两周再延长两周,无疑更是雪上加霜,有些甚至可能考虑就此结业。

思考创造现金流



不过……普罗大众和消费者甚难相信停业2至4周就会导致餐厅倒闭。对此,周志强解释过去3个月,10%至30%的企业是处在亏损或者损益两平的中小型企业,尤其是高运营费的餐厅、零售商店,因此停业两周已犹如重拳打在伤口。其次,绝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就如同个人理财般,并不会特地准备储备金。

“即便有赚钱时,也经常把资金再投入以希望赚更多,所以,过去的市场放缓,再加上目前的不确定以及未来需要多久才能复苏,肯定埋下了更大的现金流大坑!”

“从华人农历新年过后生意就不是很好……可能有些老板在考虑,来到这种局势,是不是要直接结束企业,这个是很多中小型企业老板不断在挣扎的过程。”

他直言,在这之前,华人农历新年的前后或许有不少中小型企业的老板在犹豫生意怎么做,而这波疫情的“苦苦相逼”令他们被逼到墙角,认清困境和加速转型计划。

老板应该——彻底检讨现金流,了解自己的现金流可以支撑多久?是1个月还是2个月?如何设法延长?

老板应该——做最坏的打算:

周志强指出,倘若疫情在4月至5月趋于受控制,已经是相当好的局势,但目前难以断定,因此老板有必要做好最坏的打算,预先设想公司的业务如何撑过未来的6至9个月的寒冬,才有机会迎来“回春”——业务稍微回到正常的轨道。大砍开销和不必要的支出是指定动作。他提醒,一些以往觉得无法缩减的成本,再深思熟虑之后其实都可被删减,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设法生存下去,才有希望。

节流之馀更需要开源,中小型企业老也板必须思考如何设法创造现金流。亚航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当国内的疫情确诊数量仍处于少数时,亚航就已经推出廉价机票,借此机会先把一些现金捉在手上。

上班族篇:提前准备想多一层

老板过得很艰难,员工也不会有好日子过。周志强预计接下来数周,有越来越多的打工一族会开始感受到压力,“当你接到老板告诉你要共渡难关,要减薪……我相信这个是会出现的情况,只是情况会去到有多么糟糕就不得而知。”

他提醒打工一族务必提前做好万全准备,“你要做好把严重性再想深多一层的准备,对于你会比较好一点,而不是被动的等到事情发生过后才来做改变。”

商量共渡难关

同时,他也建议打工一族与老板共体时艰,因为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若老板被逼结业,现阶段打工一族要在就业市场上找新工作亦非易事,即便找到了,薪水是否能与前一份相同也很难说(按疫情恶化来推测),“与其大家困着死,倒不如拿出诚意一起渡过这个难关,除了在收入上可与老板商量,甚至你可以开始好好考虑如何通过绩效……用你的收入换回你的收入的角度来思考。”

他直言,一个人的收入受到影响,会令他失去对整个生活的信心以及对未来财务的信心,这才是最恐怖的事情。要避免掉入这种慌张情况,如今可提早思考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例如若被老板辞退、被减薪50%……该如何面对,一旦想通之后就会更豁达的处理自己的收入与财务状况。

拉贞德瓦达森:如果投资者有部分钱投在市场上,建议变现一部分用作紧急后备金。

投资理财篇:勿恐慌、现金为王 

一连串负面消息的打击,令我国的股市和汇率屡创新低,面对剧烈波动甚至一再下挫的市场,散户投资者应该如何自处?执业财务规划师拉贞德瓦达森(Rajen Devadason)在英文电台BFM89.9《Ringgit & Sense》中分享4个理由,提醒散户投资者勿恐慌。

1.包括大马的行动管制令在内,全球各地的锁国或半锁国政策都是为了防者疫情扩散,尽管接下来的几周至几个月内,感染案例数字依旧会继续攀升,但如果锁国政策奏效且疫情数量到达顶峰之后便会开始回落,届时市场就会做出反应并开始反弹。

2.从人类的行为来说,即便有理由感到恐慌,却也无济于事。因此大家或许需要做的是尽量放轻松并过好眼下的生活。例如在行动管制令期间无需工作的人士不妨利用这期间专注在真正重要的人和事上。

3.历史一再证明全球股市在经历大风大浪之后依然会继续向上。今年55岁的他见证1987年10月19日股灾、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初科技股泡沫破裂、2001年的911事件、2008年和2009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尽管每一次的考验都很严峻,市场最终都反弹,“所以这里的关键就是不要恐慌。”

他认为,当疫情到达峰值之后就会往回落,经济状况显示出复苏的迹象或会在6至7月(甚至更早),这意味着投资者必须有耐心守候挨过眼下的3月、4月以及5月。

4.流动资金。打工一族应拥存3至6个月的紧急后备金(供开销之用),自雇人士则应有6至12个月紧急后备金(供开销之用)。他指出,如果投资者手上没有紧急后备金,但有部分钱投在市场上,他会建议变现一部分用作紧急后备金,皆因手上有钱,内心不慌。从这次的危机中,众人都应学到的教训是手上应有大量的流动资金。“股神”巴菲特手握大量现金,而且过去一直喊价格太高买不下手,如今随着股市上演“大屠杀”他已可想像对方带着现金开始“扫货”的画面。

变现投资组合储蓄流动资金

别恐慌并不意味着散户要按兵不动,拉贞德瓦达森表示,情况因人而异。若投资者相当紧张、年届退休之龄或者已经退休,为了安心起见,不妨脱售部分资产以取得现金。另外,除却长期投资的需求之外,感到害怕的投资者可把一部分投资组合变现,让自己安心,确保自己能度过这个困难的时期。

他指出,中文“危机”同时蕴含“危险”与“机会”,如今的“危”自是不言而喻,在机会方面,不管任何时候,赚钱的原则都是低买高卖。但是,在专注在低买高卖之前,投资者必需知道,在目前的市场,太过激进等同于试图接着从天上掉降的刀,结局通常不会太好。

“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准备充足的紧急后备金并储蓄更多流动资金。握有现金或近似现金的资产可以让你在晚上安心入睡。”

分批进场分摊风险

同时,他也提醒打工一族,当务之急是尽力成为最佳员工以保住饭碗,让自己成为最后一个被裁退的员工。至于商家,他指出如今其实是趁势扩张(例如大马正兴起外送打包文化)、吸纳优秀人才的好时机,令人伤感的是许多商家甚至连未来几周是否能继续生存都成了问号,因为手上并没有储备多馀的流动资金。

另一方面,对于“未入场但想入场”的投资者,周志强认为股市继续下挫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投资者不妨采取分批进场的方式来分摊成本及风险。而已入场者若目前或在未来特定期间需要用到资金,离场是无法避免的选择。

反应

 

在商言商

子孙以你为傲的“传承”/周志强

周志强(理财导师)

我在上一篇提到传承中的“拥有权、管理权与受益权”后,遇到一位60多岁的企业家,刚好他读到我那篇文章。

他就说:“讲道理很容易,做很难啊!”。他说:“我啊,到时候找好价格把生意卖了,把钱和资产全部平均分给孩子们就好啦!没必要搞什么传承啦!”

他接着又说:“来到我这把年纪,让我在朋友圈中最骄傲又有脸的事已经不是我开什么车子,住什么洋房,赚多少钱了。更多时候是孩子们的成就与表现才是最值得我们骄傲的事!”

顺着他的说辞,我问道,如果一名年轻人在与长辈们聊天时,长辈们询问他父母亲是谁呀?当年轻人报上父母亲的名字时,长辈的反应如果是:

一,“哇,那是你父亲,他很了不起呢!”、“做事有魄力,做人有情有义”、“过去做了bla bla bla 的威水史……”

二,还是,“oh,原来那就是你父母亲啊”,神情却完全不想再提起。

企业“养望”使命重要

身为孩子,前者将让孩子们为父辈们骄傲,而更能顶天立地做人吧!后者,可能会产生自我怀疑,社交圈的底气也受影响吧!

我提出这问题不是为难长辈们,而是想从不同维度思考“传承”这件事。

作为父母亲,随着年龄渐长,我们会以孩子的成就为傲。作为子女们,尽孝道孝顺父母肯定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同时作为父母的我们,难道不应该思考怎样让子孙们为家族骄傲与自信吗?

从这点思考出发,创业家及当权的家族领导们就能体会到,为自己、为企业“养望”是一个重要的使命。

这是企业金钱价值以外的重要价值。只有建立被尊重的领导、被尊重的企业,这才能创造传承中永续经营的核心DNA!

不只权力资产转让

如果以自己掌握着企业/资产的利益,逼迫孩子们顺从自己的想法,这就完全不符合传承理念了。

传承,不是表面的“资产转让与权力转移”而已,传承的前提必须是有底蕴的“传承精神”才能彻底贯彻传承的精髓。

这就是一般上很多人在进行传承的过程中总会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私利、情感、过去纠纷等困扰而无法前进。

因此,除了金钱价值资产或者无论孩子是否要继承你的企业,至少我们应该自我深思,到底我能让子孙们继承什么有价值的遗产呢?

承先启后,培养更好的下一代,从当权的这一代开始塑造,肯定不会错!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