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衰退无可避免/李兴裕
今年伊始,中美两国针对延续多时的贸易战达成第一阶段协议,加上全球经济下行已有稳定和见底迹象,令全球金融市场和投资者开始谨慎乐观的情绪。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2019冠状病毒病,在中国武汉爆发后,迅速蔓延至邻近的日本和韩国等主要贸易大国,如今已在欧洲和美国肆虐。
这也令全球经济前景必须重新评估。
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如今已是如假包换。
冠病疫情对各国经济带来的各种冲击,对大部分先进经济体和新型经济体,包括去年下半年已明显放缓的中国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股市严重受创
这些经济体的脆弱性不断升级,如今比较没有人能力应对突如其来的冲击,尤其是影响深远的突发剧变。
美国经济衰退的几率如今已增至至少60%。
国际货币基金显得相当悲观,预见冠病疫情会持续更久,而且会殃及更多国家。
因此增长前景会变得愈加黯淡。
世界经济衰退之前的下一个现象,就是股市将遭遇沉重卖压,因为投资者们担心疫情将重创经济,进而打击他们所投资公司的获利表现。
若疫情持续而且恶化,企业在盈利下跌甚至蒙受巨额亏损下,将影响企业现金流和还债能力。
当债务增速快于经济增长,这就难以维系。
过去的案例显示,经济严重下行前,股价将重创约30至40%。
投资者担心疫情将干扰全球供应链,并拖累经济衰退,而持续寻找避风港,导致美国10年国库债券殖利率直挫至1%以下,这是历来首见。
央行紧急救市
目前,市场显然预计,美国经济将陷入又长又深的衰退。
全球各国央行和政府纷纷降息和大撒银弹,力抗在全球各地肆虐的冠病疫情。
至今已有逾450亿美元(1935亿令吉)的预算已经公布或正在考量中,以抵御疫情冲击。
警惕“日本化”危险
此外,各国也祭出包括派发现金、暂停课税、医疗保健、公共开销及各项项目与转移在内的经济振兴配套。
不过,全球央行应对此次经济不利突变,可采取的手段其实已不多。
基于全球各地利率已持续偏低多时,一些国家甚至是负利率。
这意味着,一些国家要进一步降息的空间已非常有限。
降息也不够
对仍采取降息手段的央行来说,此举也许也仍不足以提振经济活动。
世界主要央行,如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资产总额,截至去年11月处于14.5兆美元(62.35兆令吉),稍微低于2018年最高峰时期的约15兆美元(64.5兆令吉),但却是危机前水平4兆美元(17.2兆令吉)逾3.5倍。
意味着,接下来各大央行采取更多资产负债表扩充或量宽,也无法担保经济可持续复苏。
各大央行上一次于2008/09年全球金融海啸期间采取的量化宽松,尽管公认成功制止崩溃的市场进一步下跌,也抑制了金融海啸进一步恶化,但却无法激发强劲的经济复苏,部分原因是没有进行有意义的经济与增长重组。
尽管日本央行持续大量购买股票和债券,而且日本负利率持续多年,但该国经济目前正经历2008年以来的第五次衰退。
国行还有更多降息空间?/奕帆丰顺

马来西亚经济在2024年以强劲表现收官,在政治稳定及昌明大马(MADANI)经济框架所带来的明确经济方向推动下,投资与国内消费强劲,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增长达5.1%。
尽管国内基本面依然强劲,但全球贸易政策持续不确定性,使马来西亚因高度依赖对外贸易而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2024年出口占GDP的比例达约70%。
如果这些外部不利因素持续存在,我们认为这将继续对整体经济构成下行风险,尤其是在贸易摩擦与地缘政治紧张情势下,出口表现将受到拖累。
展望未来,如果外部不利因素导致下行风险进一步削弱经济,我们认为国家银行仍有更多空间实施降息。本文将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为何我们认为国行仍有进一步降息的空间?
1.全球贸易紧张首季GDP放缓
2025年首季,大马经济按年增长4.4%,低于4.5%至5.5%的增长目标,显示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带来的经济放缓。
经济减速源于主要生产领域增长乏力,其中包括服务业(由前值的5.5%跌至5.0%)、制造业(由前值的4.2%跌至4.1%)和建筑业(由前值的20.7%跌至14.2%)。矿业与采石业继续萎缩(由前值的-0.7%跌至-2.7%);农业则出现小幅反弹(由前值的-0.7%升至0.6%)。
支出方面,私人消费(由前值的5.3%跌至5.0%)和固定资产投资(由前值的11.8%跌至9.7%)有所放缓,而政府支出(由前值的4.0%升至4.3%)则出现增长。
净外贸易对GDP构成拖累,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放缓至3.1%(低于前值的5.9%)和4.1%(低于前值的8.7%)。
在经济增长放缓迹象显现、股权资本外流,以及出口导向型行业信贷可能疲软的情况下,国行出人意料地将法定储备金率(SRR)下调100个基点至1%,为银行体系释放约190亿令吉的流动性。
尽管国行坚称,SRR调整并不代表其货币政策立场的转变,但历史上此类流动性措施,通常预示隔夜政策利率(OPR)的下调。
中立转向鸽派
例如,在上一轮宽松周期中,国行于2019年11月将SRR下调了50个基点,随后于2020年1月将OPR下调了25个基点。
此外,在5月份的货币政策委员会(MPC)货币政策声明中,国行删去了此前“强劲”、“有韧性”与“稳健”等形容经济用词,措辞趋于温和,显示立场由中立转向更偏鸽派。

2.通胀回落叠加政策延迟
继2022年4月至2023年5月连续五次加息之后,大马的通胀压力(最初由全球供应链中断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推动)持续缓解。
截至2025年3月,整体通胀率按年下降至1.4%,低于1.9%的十年历史平均水平,这是自2.0%的峰值以来连续第八个月放缓。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中,只有教育和休闲、娱乐与文化服务分项,分别按年增长2.2%和1.7%。食品与非酒精饮料、住房、公用事业和燃料等价格基本保持稳定,反映了基本消费品类别通胀普遍受控。
剔除波动性最大的商品(包括新鲜食品以及食用油、燃料和电力等价格)后,3月核心通胀率保持在1.9%。与此同时,不包括燃料的通胀率按年上涨1.5%,低于2月的1.6%,表明核心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压力依旧温和。
此外,财政部近期决定推迟原定于5月1日实施的销售与服务税(SST)的扩展,此举亦为采取更宽松货币政策提供支撑。我们不排除未来将延后调整RON95汽油补贴的可能性(以缓解通胀压力)。
即使这些政策调整,是为了政府财政改革而实施,我们认为当前稳定的原油价格,将有助于减缓整体物价上行压力。如若经济因外需走软而进一步恶化,我们认为目前低且可控的通胀环境,为国行提供了足够的政策空间来继续降息。
3.本地中小企竞争加剧
随着中美贸易战升级,对等关税显著降低了双边直接贸易的可行性。中国作为全球制造枢纽,预计将把出口转向美国以外的市场,或借道第三国(如马来西亚)转运。
美国对马来西亚实施的对等关税相对较低,使马来西亚成为中国货物潜在的转运地或替代市场。这一趋势体现在马来西亚从中国进口的两位数增长上——按年增长10.1%(去年3月为6.9%),占马来西亚进口总额的22.1%。
中国出口的转向,可能会对马来西亚造成通缩压力,尤其是通过倾销效应降低投入成本。与此同时,这也对国内生产商构成威胁,尤其是在钢铁和中间电子产品等制造业领域,或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为保护本地产业并刺激国内需求,政府已推出15亿令吉的额外贷款担保和融资,以支持受美国关税措施影响的中小企业。
我们认为,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并减轻中小企业的财务负担,国行可能需要下调OPR,以降低借贷成本,刺激融资需求。
4.令吉汇率相对强势
尽管在2024年底美联储强硬的暂停加息政策下,避险情绪导致外资流入减少,但令吉依然成为亚洲主要货币中表现最佳的货币之一。受强劲的国内经济增长推动,令吉不仅兑美元走强,兑新元、欧元和泰铢等其他货币亦表现强劲。
此外,官联公司(GLC)和官联投资公司(GLIC)海外收益回流,有助于缓解令吉贬值压力。稳健的国内基本面亦为令吉提供坚实支撑。我们相信,这些因素将继续支撑令吉未来的稳定性和韧性。
同时,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其难以预测的政策立场和激进贸易策,略削弱了投资者对美国资产的信心。
尽管通过与英国和中国等国的谈判,贸易战已出现缓和迹象,但特朗普政府维持高于2024年的关税及前后不一致的关税声明,进一步削弱了美国经济前景的可信度,令吉兑美元汇率因此有望继续走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大马良好的经济前景、持续的结构性改革、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各项举措,有望继续维持令吉的强势,为国行提供更大的政策灵活性来实施降息。
5.全球货币政策趋势
2024年底,继美联储三次降息之后,国行在保持OPR于3.00%不变的情况下,因国内基本面坚实,成功缩小了利差。
相比之下,包括印尼、韩国和泰国等大多数其他亚洲央行已开始降息,以支撑各自的增长前景。新加坡亦于4月下调基准利率,以应对关税担忧加剧导致的经济增长放缓预期。
尽管美联储目前已转向观望态度,在特朗普政府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其政策决策如今高度依赖数据,但我们认为国行仍将重点关注国内经济状况。
如果外部因素进一步抑制增长,我们认为国行仍有空间通过OPR降息来刺激内需并缓解冲击。
因此,如果外部因素导致经济更疲弱,国行可能在2025年下半年开始降息。
总结:大马经济展望仍乐观
我们虽认为国行仍有更多降息空间,但我们将其视为预防性举措,以应对当前全球逆风可能带来的下行风险。
我们认为国内经济状况不会发生长期结构性变化,相反,国内经济基本面依然强劲,支撑因素包括:
1. 国内消费和投资保持韧性——私人消费和公共支出仍是经济韧性关键支柱,为多个行业的盈利提供持续支撑。
2. 多项结构性政策支持增长——政府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并通过昌明大马框架下的国家倡议加以强化,这些措施有望维持投资势头并减轻外部冲击的影响。
3. 政策明确与政治稳定——稳定的政治格局和明确的政策方向,增强了政府实施长期战略规划的能力,从而增强了投资者对国内市场的信心。
4. 实际利率为正值,表明家庭储蓄状况良好——马来西亚的实际利率(即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率)自2023年5月以来,一直保持在正值,缓解了通胀侵蚀家庭储蓄和削弱消费者购买力的担忧。
只要实际利率持续维持正值,我们预计,即使实施降息,国行也不会展开激进的宽松周期。
视频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