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南洋文艺】《夫归》带出马来亚现实环境所造成的悲剧
(第廿四篇)

上世纪30年代,马来亚仍是一个移民社会。图为30年代雪兰莪精武体育会欢迎副会长辛百卉和陈锦生二君摄影。

马宁于1931年初来到马来亚北部槟城,联系上了《光华日报》副刊编辑部的马共党人汤焕乾、陈嘶马等人,以《光华日报》新辟的副刊《戏剧》为堡垒,发起了“南洋新兴戏剧运动”。

他们用笔名“原雨”发表了一篇文章——〈南洋新兴戏剧运动的展开〉,认为:“……以群众的集团生活编成剧本,以群众的感情,如愤怒、希望、欢愉、抗战……等情绪,深刻地研究,在表演时才能感动群众……每个新兴剧运的一员,必须深入广大群众的生活里去,要浸润于群众实际斗争中,才能生出和群众连结的作品与演剧的技能……目前,社会上的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准还十分低下,各位尽量把剧本通俗化,使他们都能了解……”(见赖伯疆著,《东南亚华文戏剧概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48页至49页)



马宁,1909年9月15日出生,2001年12月10日中国福州去世,享年92岁。原籍中国福建龙岩县赤水桥村,原名黄振椿,又名黄震树、黄真村、黄蔓岛,后又名为黄梅天、黄白桐、黄柏堂,笔名静倩、曾强、马宁、王八蛋等。他曾参加“南国艺术学院”,跟随田汉、陈白尘等人学习戏剧和演出,加入中国“左联”、中国共产党等。

汤焕乾,马共党人,曾揭发霹雳中华总商会副会长自杀的新闻,轰动全马,后来成为马来亚文化战士之一,接着被英殖民地政府拘捕,被驱逐出境。(见卓如编选,《马宁文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352页)

陈嘶马,马共党人,又名陈宿女,担任附属于槟城光华日报《戏剧周刊》,也是全马首创戏剧刊物的写稿人之一。后调到星加坡《民国日报》副刊编者,也曾演出静倩的剧作《绿林中》扮演失业者,之后被驱逐出境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参考卓如编选,《马宁文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 第67页)

极通俗化剧本

《夫归》和《凄凄惨惨》,是极通俗化的剧本,也是马宁在马来亚生活了约半年的时间,亲身感受马来亚侨民生活问题而写成的。两个剧本没有表现侨民下南洋路程的经历万千,也不是华工在马来亚工作上的苦难,而是揭露了侨民在此时此刻的大时局底下,有亲人却见不得,即使见着了却开不了口说不出话的困境。



上世纪30年代初,大部分下南洋的侨民,都在躲避故乡的家人和孩子。他们并非在南洋实现了黄金梦另组家庭,而是个个失业成了“叫化子”,侨民孤独、彷徨、无奈的身影成为了马来亚“无魂”的民族。

对于《夫归》中落魄的穷番客方子若来说,他也许是幸运的,因为他从南洋回到了中国故乡,对于原本每年几十万人从中国赴南洋谋生的,到1931年以后却几十万人从南洋回到了中国祖国,这样大的海外华侨数字变化,显示南洋地区的淘金生活,已经一天不如一天了。

1929年,就任星加坡总督的金文泰,露骨地采取了排华的政策。从此以后,中国人入境就开始受限制,经济利益和文化事业开始受到更凶狠的侵害。(见林芳声著,《马来亚》,世界知识出版社,1954年,第15页)

当方子若千辛万苦回到中国站在家门外时,屋内传出来的声音,是一家四口温馨地在吃着“团圆饭”。亲女儿大红,不认得爸爸,称他是叫化子;妻子憎恨他一走了之后,音讯全无,在南洋另组家庭。在他们眼中,方子若就是一个背叛家庭、不负责任的爸爸,就像妻子李芳娘,在学校遇见大女儿大红,被同学取笑拥有两个爸爸,同时,还被指责自己跟别人“偷汉”时,她告诉大红:“给你读书给你吃饭的就是你的爸爸!” (见卓如编选,《马宁文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727页。)

李芳娘的话已经道破了妇女基本的生活诉求。方子若也一样,十多年后他一拐一拐地回到从前的家,似乎不要求妻女的原谅,而是希望有一口热饭菜吃,饥饿也已经将一个大男人,从最基本的诉求降到最低点。然而,方子若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深知自己有过错对不起妻女,在被妻子狠狠责备过后,深感愧歉,决定不吃饭连声说抱歉地一拐一拐孤独离开了。

对于方子若的悲剧,也许站在妻子的立场,他犯下错误所应得的悲剧下场,但是,若以30年代初期的南洋而言,许多侨民落得如此凄凉,并非自己的行为所致,而是马来亚现实环境所造成的悲剧。

(大众若有话剧史料提供,如剧本、演出特刊、剧照、剪报、剧团书信或徽章等,欢迎邮寄至8, Jalan Mas 2/10,Taman Mas 2,Batu 9, Cheras, 43200 Selangor;询问电话016-2322693,电邮[email protected]

反应

 

商余

吃苦,就是吃补——展望2023/沈国明

文图|沈国明(心向太阳剧坊主席兼研究员)

新一年到了,2023年第一期的〈商余〉特邀约一直努力不懈推广“戏剧运动”的沈国明,书写去年的斩获,以及对新一年的期待……〈商余〉诚祝读者:2023年,平安快乐!

2022年我所忙碌的工作内容:

抢救、收集、清理、归类、典藏,不停地在保存和整理戏剧文史资料;

阅读、梳理、慎思、书写、校稿,不间断地在发表马华戏剧学术文章;

催稿、校阅、编辑、排版、印刷,完成4册学术性马华戏剧书籍出版;

宣传、摆档、接单、包装、邮寄,书籍从厂房至读者手中皆亲力亲为;

拜访、交流、解说、分享和呈交计划书,积极地向各领域争取认同戏剧研究的价值;

写信、发函、联系、接受电台专访和报章采访,向社会大众发出戏剧文史的声音。

成立戏剧文化馆

同时,为了搭建资料研究中心和学术研究交流平台,正式落实成立“戏剧文化馆”;为了向大众传达唤醒和提高保存文史资料意识,到各地跑透透推行“金丝带”宣导讲座会。

以上这些,是我于2022年在“心向太阳剧坊”从事马来西亚华文戏剧任务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对于一些人而言,这些工作,是“工作”吗?

回想过去一年,我似乎没有变,也似乎没有“长大”,更似乎没听取长辈们的意见,依然不听话地、坚持己见地呆守在心向太阳剧坊,继续推行收集马来西亚华文戏剧史料的工作,甚至推动“金丝带”文史资料保存宣导运动,并已经陆续在全国大城小镇展开。

做戏剧演出有钱赚吗?搞戏剧研究,经费从何而来?这是身边朋友常会问的两道问题。这两道题目,却不是我所在乎的问题。我关心的是:戏,得要继续演下去;戏剧研究,得要坚持做下去。

为了让戏剧研究可以持续进行,建设一个资料中心是必要的。因此,打造一个资料库作为戏剧研究的场域,刻不容缓。于是,“戏剧文化馆”在大家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正式诞生了。该馆藏书万册,书籍含油印剧本、演剧特刊、照片、手稿等,这些都是心向太阳剧坊近年发起“抢救百年马华话剧史料运动”,从各地收集而来。

另外,也有不少书籍是心向太阳剧坊成员近十年到中国和韩国巡演舞台剧,以及在中港台出席学术研讨会时,获得主办方和学者赠送。同时,剧坊成员也到各个地区的二手书店,购买大量的戏剧书刊运回我国。书籍种类包括戏剧理论、编导演知识、剧场实务、票房行销和各国戏剧史等等。

如何发展“戏剧文化馆”?我相信,伟大的“戏剧文化馆”不是靠宏伟的建筑来成就的,应该是靠多年累积的书籍和文献资料而形成。惟有不断地丰富馆藏资源,才能形成一所有分量、有特色的“戏剧文化馆”。

被看见和赏识

2023年即将来临,总觉得2022年过得比往年快,是工作太过充实忘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轻轻溜过,还是年龄大了开始健忘了?2022年,我获得第16届花踪“报告文学奖”首奖,给予了自己和心向太阳剧坊成员很大的鼓励和肯定。终于,我们的一些作品被一些人看见和赏识,戏剧研究也间接引起文史哲爱好者的关注。

未来的展望是什么呢?我仍殷切地恳请社会大众能够认可和接受戏剧文化工作者,我们不是吃饱没事干、不务正业、逃避现实社会的一群。戏剧文化,是我们的正业、职业。恳请社会大众支持戏剧文化工作者、给予我们实际的支持与帮助。我们真的不愿把太多的时间耗在无谓的社交活动,也不愿把太多的时间花在大量的联系和文书工作,结果换来一句:“我们没有拨款了!经费已经用完了!”

“吃苦,就是吃补!”心向太阳剧坊成立22年,剧坊成员一路走来服用了无数贴的“补”药。我们不怕吃补吃苦,愿大家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们会做出成绩。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