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从“金智英”现象,
浅谈佛教众生性别平等观

韩国片《82年生的金智英》主角金智英,活在一个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时代。从小就看到弟弟如何获得亲人的宠爱,外婆与妈妈是自己与姐姐唯一关心他们的家人。妈妈年轻时,无法升学,被迫提早踏入社会,赚钱养家,供自己的几个哥哥读书,尽管妈妈才是家里会读书的料子。小时候,金智英也看到奶奶如何刻薄妈妈,身为人媳的妈妈却选择逆来顺受。



小学的金智英,面对同学欺凌,老师说“你看不出男同学是喜欢你吗”来打发她。上了中学,被补习班男生跟踪,爸爸则责备她“为何你跟陌生人说话?谁叫你裙子穿这么短?”。

进入职场后的金智英,看到公司对男同事升职的偏颇,而有所失落。其能干的已婚女主管,也面对客户调侃,说女性在职场多么拼搏与成功,但无法全心全意照顾孩子与家庭,也不算是一个杰出的女性。

结婚后的金智英,其命运犹如母亲,也受到家婆重男轻女、重女儿轻媳妇的对待。她也从母亲身上,学会逆来顺受。她生了一个女儿后,被迫停职,当个全职妈妈。

从小到大,不管是自己妈妈身上发生的,还是自己经历的,她未曾宣泄与释放,都是独自默默承受。后来的后来,丈夫发现她偶尔看似变成另一个人,有人格分裂的倾向。时而以母亲的口吻跟丈夫说话,时而变成姐姐,要求丈夫照顾好她自己。当她妈妈知道她得病后,来开解她时,她却变成外婆,要妈妈是时候放下对儿女照顾的重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重男轻女封建思维



金智英的人生写照,是伴随着重男轻女的封建思维,在她出生前、在她出生后;在她为人女时、在她为人媳后;在她求学时、在她工作后,一直存在着。

只要社会对性别仍存有偏见,每个角落都会有金智英,她是这个时代许多女性的缩影。

2600年前的古印度,不只是四姓阶级的强烈差异,也包括男女的不平等。即使身为贵族,女性的地位,仍是无法像男性般,可以自由生活,往往需要依附在父亲、丈夫或儿子等男性。印度的《摩奴法典》就有提及当时的印度社会生活模式:“女性幼时,处在父亲监督下;青春期,处在丈夫监护下;老年时,处在儿子保护下。女性绝不可任意行动。”

佛陀当年三度拒绝女性出家,绝非认为女性的能力与智力,无法证得圣道,而是当时的印度社会,女性要走出家庭修道,的确面对很多实际修行上困难。佛陀的僧团过着四处游化,露宿林野的生活,女性的安全考量就是需要克服的。

在律典《杂事》有记载阿难尊者问佛陀:“女性出家是否能一样证悟?能否证阿罗汉果?”佛陀答:“这是可能的”。在《相应部》也提及:“正见是先行,如是乘车人,是女或是男,依于此车乘,到达于涅槃。”

众生平等思维观念

什么“女性出家,佛教早灭五百年”,“转女成男方能成佛”等论调,有其时空因缘,但是今天我们还以此津津乐道,这跟佛陀时代婆罗门“我尊你卑”的不平等思维,有何分别?佛陀修行证悟,其一就是要在大自然的法则中,以缘起法建立众生平等的社会模式与思维观念。

以佛陀“四姓出家,同为释氏”的众生平等本怀,即使众生有差异,即使男女在生理、心理有别,终究同样可以证得佛果。

今天社会仍有“金智英”现象的存在,不管是在教内还是教外,这是佛子需要正视的。我们不只是弘扬佛法,也需要传递如何平等对待一切有情;我们的修行不是停留在自身求开悟得自在,更需要让身旁的一切众生,共同生活在一个没有恐惧的平等、自由且祥和的社会。

反应

 

登彼岸

【悼念星云大师】星云大师教会我的事/薛振荣

文:薛振荣(马佛青前会长)

曾经有一位佛教界前辈,知道马佛青联合不同道风与传承的全国性佛教组织,包括马来西亚佛光山,一起办大马卫塞节庆典,他如斯对我说:“为何我们不能纯粹联合‘本土’的佛教组织就好?怎么要跟外来的佛教组织合作?办大马卫塞节庆典,就该由所谓‘土生土长’的佛教组织联合办。”

我当时突然想到,如果台湾佛光山,甚至星云大师仍旧停留在这样的角度与心胸,就不会有“法水长流五大洲”。

1.时代前端的视野

佛教组织办活动,都会秉持“先以欲勾牵”,开方便门,举办看似非佛教且通俗的活动,以接引更多大众学佛。马佛青在数年前,曾在各地举办篮球赛,包括全国赛,以吸引更多青少年来接触佛教。

1950、60年代,星云大师就在台湾宜兰举办篮球赛。在一个对佛教属于寺院、诵经、吃素的认知年代,举办篮球赛根本就是离经叛道,不务正业。星云大师的卧薪尝胆,比许多佛教领导对推动佛教发展来得前卫,且走快了至少50年。

那个年代,佛教组织或佛教徒,只有对着经文唱诵,所谓的唱诵法器也离不开引磬、木鱼等。星云大师却勇于成立歌咏队,作词谱曲,使用吉他、钢琴等乐器,把佛陀的教育,以现代音乐,弘扬出去。

他深知,只要是为佛教未来的发展,而且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任何世俗的管道,都需要尝试。

2:有容乃大的胸襟

教育,一直是星云大师重视的,不管是僧伽教育,还是世俗的专职教育。大师曾说:“我当年没有受更高教育的机会,但我让我有能力的弟子,都有机会受如斯的教育。”所以,佛光山的出家弟子,不乏博士僧,而且在各方面都有杰出的表现。

佛教能在在五大洲弘扬,佛光山功不可没。星云大师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即使自己多么能干与有才华,也不可能同时在不同区域出现。他于是把弟子们送往全球去弘扬佛法、设立道场。

星云大师重视青年,这是众所周知。80年代,星云大师应马佛青之邀前来大马巡回弘法,也为马佛青办“万缘法会”募款。大师了解到,在职青年没人脉,事业与经济也不稳定。所以,非常配合马佛青。这也造就马佛青那一代的元老们,非常感念星云大师的滴水之恩,甚至协助推动成立大马佛光协会,并在后来成为里面主要干部。

星云大师的待人处事视野与胸襟,一直是我当年在推动马佛青所秉持的精神。而且,这也与马佛青从创立至今的方针吻合,以一个前瞻性的全国佛教青年领导佛教组织,汇聚不同传承、宗派、年龄的佛教单位,建设大马佛教。

那天,我在宜兰佛光大学,看到某栋大楼墙上的一段话:汇千江之水,为教为众生。我想,这就是大师这一生最好的写照。

祈愿大师,乘源再来。人间需要更多的星云大师。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