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疫情来了,又如何?/许世平

武汉肺炎疫情死亡人数连日迅速攀升,全球似乎陷入战时状态,这座最吃得辣的城市,这个为中国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策源地,因疫情肆虐而封城迄今10天。

原是熙熙攘攘、笙歌喧闹、声闻百里,充满生气活力的城市,一夜间却萧瑟沉寂,让人心伤催泪。



视频里航拍的武汉,一夜间没有高馆广囿的愉乐,没有歌堂舞阁歌吹沸天的盛况,它成了凋敝衰飒的荒城,薰歇烬灭,光沉响绝。

寂静的空街,末日就是这样的吗?敢说此骇人疫情,是中国及全世界还是头一遭。

“抗疫战歌”送暖

在此不寻常的年夜,却有很多“抗疫战歌”创作给人们送暖,给逆行者礼赞;《使命重如山》是对火线上医务工作者的致敬,《武汉加油》是对施援克难者的讴歌;《最美的温暖》唱出对“风雨过后是晴天”的祈盼。

感动无数人的《武汉伢》,以“我们的城市生病了”转述昔日生活的武汉,让人伤恸;《心语》以守候传递祝福与爱;还有《我们一定胜利》、《爱的桥梁》、《你有多美》、《黑夜一束光》都在激励人心。



凝思寂听那些抗疫歌,让人骤然理解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快速腾飞,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可是疫情来了,经济受到冲击,接下来就要学好准备,应对艰难的生活。

这场疫情,像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90年代日本的经济危机,都会深刻影响到一个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因为封城了,家居隔离的人在过年过节时没有了串门送礼,也少了人情支出的沉重负担,没有了夜夜笙歌的挥霍,避免了物化的痕迹,他们有更多时间与家人在一起,也有更多时间与自己相处,等一等身后的灵魂。

就像佛光山星云大师在为疫情的祈愿说的:“面对疫情,要处变不惊;面对疫病,要冷静宽心;封城隔离,当作闭关,自我反省,静心正念, 自我潜修。”

建立新庇护系统

疫情来了,会让人认识到自我提升的紧迫感,家居度过寂静的春节,会帮助我们建立新的庇护系统,心若菩提,就是一个自我救济系统。

能干些什么呢?在家看电视、打电话,陪孩子讲故事,累了就去睡觉。小说家也是这样写的:假如真正末日到来,你就走进卧室,熄灯,在微寒的夜色里,撩起被单,与你身边的人说“晚安”。

这样面对风雨阴晴的变化,就会有甜美的一觉,末日就变成了昨天。再说,我们的生活世界渐趋形成一个开放的契约社会,从资源分配到矛盾的解决也全靠契约维持,当遇到困难时,有作为的政府和社会组织会提供救助。

当然,勇敢刚毅,倔强顽强,众志成城,疫情严峻,都不会被击垮的,“武汉加油”。

反应

 

言论

摆脱问题纠葛,就要走得远/许世平

肉骨茶被列入国家美食遗产却遭批评,华小被诬蔑实施歧视教育,还有捅了蜂窝的“袜子风波”。

“高跟鞋”的惊吓,再有刚发生的“天房图案”祈祷垫的误会,一连串纷扰的事件都让人揪心和忧虑。

问题的纠葛让人看到政客的观念狭隘,盲信者的偏激和焦虑,这些都是源于认知固化,总以已是为是,己非为非的单一视角看问题,只坚持自己熟悉的观点,总以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是最好的和最有用的,所以一直都困陷在找不到出路的盲区。

打破思维定势

要是能够从比较宏观的视野去看问题,更有多元文化的素养,就不会有谁才是主流,谁是主体,谁应该作主导的偏执。

在面对问题时,与其事事保持敏感,还不如走出信息茧房,打破思维定势,摆脱观念的枷锁。

今日世界的系统知识不断加速迭代更新,在一个科技重构的时代,有更多新的工具和新的赛道;要应对各种新的生活场景,就要让自己变得更具竞争力和适应能力,要不断学习,要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思维,才能让自己变得更敏锐及更具前瞻性。

1977年,美国太空总署发射一艘空间探测器“旅行者一号”,在拍下“暗淡蓝点”的地球照后,在持续经历45年飞行后,如今它正远离太阳系,飞向缈远的深空。这就是我们在走得“远”。

那些观念狭隘、视域狭窄的人,与其他世界其他地方缺乏连结,以为蜗牛角尖就是世界,没有广阔视野,没有成熟的全局观,没有国际接轨能力,没有思考的弹性及多元价值观,更没有全球移动力。

只有打破圈层的枷锁,摆脱败朽政治的裹挟,要有移动速度、更高的移动频率,才能找到最有利的时空,也只有具这种“走得远”、“看得远”的能力,才能建构未来发展的优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