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台湾有了“尊严”之后/浮萍

台湾选举成绩出炉,最终民进党的蔡英文击败了国民党的韩国瑜以及亲民党的宋楚瑜,成功连任总统宝座。这场备受瞩目的选举也正式落下帷幕。

在这场大选的竞选期内,“主权”这个议题不断地被各方提及。各个总统候选人都不断的利用主权议题来打压竞争对手。



像是在电视辩论上,三位总统候选人都不约而同的把辩论焦点聚集在“一国两制”和香港示威上。因此,毫不夸张地说,对 “一国两制”上的态度将很大程度的决定一个总统候选人是否胜出。

此次大选蔡英文得票为801万,创下史上最高得票纪录,遥遥领先其他两位竞争者,可谓是狂胜。蔡英文之所以能够狂风扫落叶般取得历史性大胜,与其说台湾人民相当满意蔡英文担任总统时的政绩,还不如说大部分人相对的认可蔡英文对于中国的态度。

选择艰难道路

相比起主要竞争对手韩国瑜对中国的暧昧不清,蔡英文就斩钉截铁地誓言将会捍卫台湾主权,不接受“九二共识”,也拒绝所谓的“一国两制”。这让她获得不少选民的好感。



应该挺直身板站着强硬的面对中国,还是放下尊严与中国取得妥协,这是摆在台湾选民面前的一道选择题。而这次的选举成绩告诉我们,大部分台湾人民选择了艰难的道路。

尊严是有了。然而,尊严却不能够当饭吃。所以,在有了尊严过后,台湾人民仍得面对现实的难题,那就是经济的发展。

根据台湾经济部国际贸易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大陆与台湾的贸易总额占大约24%,排名第一,几乎是排名第二与第三的美国和日本的总和。

换句话说,台湾不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极度依赖中国大陆。因此,如果蔡英文打算在这一任总统任期内保持对北京的强硬态度,那么她就得继续想办法摆脱对中国的经济依赖。

当然,或许也不必对台湾经济保持太过悲观的态度。例如,想当初蔡英文在上一次大选胜出后,因不承认“九二共识”,导致游台的中国旅客锐减,让台湾当地旅游业者大喊吃不消,严重打击了台湾的旅游业。然而,随着蔡英文率领的台湾政府的努力下,最坏的时光似乎过去了。虽然中国大陆旅客骤减,但是来自日本以及东南亚的旅客取得增长,所以总游客人次仍录得不错的增长。

总结而言,虽然台湾大选不关中国大陆的事,但是中国大陆却实实在在的影响了台湾总统大选的选情。

可以说,对中国大陆的立场是总统候选人打入选民民心的最有力武器,也是蔡英文此次获胜的关键。而蔡英文的获胜意味着在短期的未来内,两岸关系将持续紧张。而在新的总统任期内,蔡英文如何推动台湾发展的能力将会备受考验。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执政团队成形 蔡主外赖主内

报道:笔锋

赖清德还未就职,总统职权已遭架空,执政“国安”团队完全沿用蔡英文的人马,剩下内政系统才是赖的权力范围。

台湾准总统赖清德的执政团队核心已经逐渐浮上台面,最令外界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赖清德的“国安”团队完全沿用蔡英文的人马,有关内政的系统则是以赖清德的系统为主;赖清德还没有正式执政,就在他的执政主体内出现很大的分歧,未来就已定调为“蔡主外赖主内”的怪异执政路线。

依照台湾宪法,总统职权是攸关外交、防卫、两岸及情治,而赖的“国安”会秘书长由蔡英文的外交部长吴钊燮出任,局长则沿用蔡英文的局长蔡明彦,“国防”部长由蔡英文的“国安会”秘书长顾立雄出任,陆委会主委由蔡英文的两岸智囊邱垂正出任,外交部长则由蔡英文的总统府秘书长林佳龙出任,再加上副总统萧美琴是蔡英文对美最重要的窗口。

对美两岸成赖化外之地

很显而易见,赖清德还没有“五二零”就职,未来的总统职权已经惨遭“英系”人马架空,赖清德只剩下行政院内,非涉外部会才是他的权力范围,赖清德只能说是选上总统的“行政院长”,未来防卫、对美、两岸和情治系统都成为赖清德的化外之地。

美方对赖清德的执政路线一直高度疑虑,过去一年“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罗森柏格来台5次,在赖清德当选后更是频繁访台,美方最不放心的就是赖的对美和两岸路线,及未来对美的军事采购,明显可见,蔡英文也利用美方对赖的不放心,借美方的压力,将自己的“国安”人马安插进赖的执政团队,以确保她的影响力和对外路线的持续,这也是美方最乐意见到的对美完全“忠诚”的“国安”团队、对中国大陆又不会冒进的路线。

无意接“习马二会”路线

循着“蔡规赖随”的思路,未来台湾在对外路线上,仍然是完全“亲美反中”的基调,两岸之间即使有马英九的“习马二会”替台湾开通了一线缓和契机,但是赖的执政团队似乎没有要接下“习马二会”两岸新的和缓路线,这可能导致未来台湾在面临美中高度对抗时,在政治框架内找不任何转圜的空间,迫使台湾付出惨痛的代价。

赖清德“五二零”即将就职,从他的人事布局,可以看出在他能主导的人事系统,完全用人唯亲,尤其2019年他挑战蔡英文连任时,站在他的阵线的同僚,都在内阁布局中不次拔擢;在美方压力下的“国安”人事部署中,则完全由蔡摆布,“蔡赖体制”将是未来4年台湾政争最大的导火线。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