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巫裔也支持弘扬中华文化
银行经理持续捐赠醒狮

(江沙11日讯)农历新年来临,那边有人要拆学校灯笼装饰,这边却有人连续5年捐赠独中醒狮,并为学校瑞狮点睛及百福挥毫,弘扬马来西亚中华文化,同是巫裔,却持不同思维。

该名巫裔女子就是土著联昌银行(CIMB)江沙分行经理罗希达,今日以个人名誉给霹州江沙崇华独中捐赠瑞狮点睛,而且还捐出1000令吉,为百福挥毫,赢得赞誉。



罗希达在江沙崇华独中出席“瑞狮点睛”仪式,并为私人捐献的醒狮点睛。

“我自2015年起,每年都会以个人名誉捐赠醒狮给崇华独中,为教育献一份力,并且乐于出席富有中华色彩的‘瑞狮点睛’仪式。”

她向媒体表示,教育本来就很重要,她喜欢通过捐助学校,回馈社会,所以连续5年都捐赠独中醒狮,作为採青筹款用途。

“我关注早前闹到沸沸扬扬的蒲种国中拆灯笼事件,但这没有影响我继续捐献华校的心情。”

她表示,只要有能力,她依然会继续捐助要帮助的学校,包括国小、淡小或华校。

罗希达拿起毛笔,参与百福挥毫活动。其左为银行职员蔡松强。

她强调,教育没有种族之分,无论是马来学校、华校、淡米尔学校,都是为国家培育栋樑,造福下一代,所以无论是巫裔、华裔或印裔,都是马来西亚人,也应该学会尊重彼此的文化。



她披露,土著联昌银行在江沙分行内也有华裔职员,她也每年会邀请独中双狮,到银行贺岁与职员共庆,这就是尊重各族文化的表现之一。

反应

 

灼见

【灼见】毁灭创新 勇敢变质/胡逸山博士

上篇谈到,其实如果允许市场经济规则更充分运作,而非人为、蓄意知易行难地去干预,那么好些即使多年以来看来棘手的社会政治课题,几乎都能得以迎刃而解,而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当局允许商业化私立大专院校的运作,已然演变成为本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一大功臣。然而,有利也必有弊,例如越来越多独中生选择不考高中统考,也不等高中毕业,而是在高二考了大马教育文凭后肄学,转读上述私立大专院校的预科班,过后直接进入这些大专,或与这些大专有双联课程安排的外国大学就读可也。

如此一来,不但独中的高三有些因为学生人数不足而办不下去,甚至连常被华社视为重要的文教课题,例如政府承认统考文凭与否,也不再受到许多家长与同学们的在意,因为,这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然被市场需求所“超越”。一些独中为求生存,也必须顺水推舟地另辟教育新天地。

转型可负担私校

一些别出心裁的独中,想要逐渐转型为更可负担的私立学校(其实独中在政府眼中本来就是私立学校的一种,只不过是非营利的),因为眼看许多家长基于对公立学校欠缺信心,都忙不迭地把孩子送往昂贵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那倒不如打造出一个更可负担的私立学校版本,总能吸引到一些家长,基于性价比高的选择。这说白了就是一个市场定位的实践,其经济效果的高低,应该很快就能见真章。

也有一些较为谨慎的独中会为高三“加料”,或更贴切来说是提供教育“自助餐”,要考高中统考当然欢迎继续考,但也可兼考或转考如A水平或其他国际上认可之后,可直接就读大学的一些文凭考试,包括一些通常只在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的考试等,以吸引同学们留读高三,或吸引家长把孩子送到这些独中就读。

这也是市场经济促进创意,甚至是如著名经济哲学家叔本华所谓的“创意性毁灭”的一种做法,其实是推进经济(以至教育)转型升级的“妙方”。

华文水平为卖点

有的独中,顺应着国际上学习华文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以相对高超华文水平为“卖点”,努力招徕来自国内外,有志于让孩子得以更好地掌握华文的家长们,送孩子到这些独中就读;又或主要来自国外,想要孩子能比在当地能掌握到更好英文的家长也把孩子送过来就读。总之就是充分发挥独中多年以来所强调的三语并重教学方针,使其得以真正的发扬光大,让独中得以浴火重生、再创新高。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在近年来好像越来越敏感的另一项课题,即越来越多非华裔在华校(包括独中)就读的考量,是否会引致华校“变质”。在我成长的沙巴,一般华校都有许多友族同学就读,尤其是一些在乡区的华校,更是有着七八成的非华人子弟就读,所以我们都已习以为常,不觉得是一项问题。

当然,这其实也是一项市场经济运作的体现,因为华校办得好,所以才会吸引友族甚至国外的家长送孩子来就读。即使在社会政治层面,这也是促进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国民团结融合的一大工具。

如果有一天华校真的“变质”了、变得更差了,那么市场那只无形的手也会令到华校不再成为家长的首选。所以我们不应恐惧“变质”,而是要哪怕是毁灭性创新,也要把华校的品质变得更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