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王赓武:嘉庚精神重视多元
与时并进勇于拓新

在21世纪主张多元流发展的社会情境下,嘉庚精神的启示在于与时并进、勇于拓新,在面对充满变数的未来之际,也不抗拒任何正面改变的心态。现年已89岁的著名历史学家王赓武教授,至今仍在思考华人先贤陈嘉庚,一生的卓越贡献与超凡意义。

陈嘉庚热爱教育的精神,也影响了陈六使(右起)、李光前等新马著名华人先贤。

王赓武在题为《21世纪陈嘉庚传奇》的讲座上忆述,他从小即经常听父亲提及陈嘉庚倾资兴学、倡办教育的事迹,也曾在陈嘉庚侄子陈共存的带领下,参观了陈嘉庚的家乡厦门集美、厦门大学和陈嘉庚的故居,阅读了各种与陈嘉庚相关的书籍,甚至还以“陈嘉庚”为题发表主题演讲。



“嘉庚精神内涵丰富多元,也具有与时并进、改革拓新的特质。 ”——王赓武教授

一代儒商典范

他说,陈嘉庚是企业精神、儒家道德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典范,且表示若新加坡人都能以陈嘉庚为学习榜样,相信该国能有更杰出的表现。他认为,陈嘉庚不仅关注华人社会的兴衰,也为全球人类社会的改变与转型献力。

他举例,在中国传统“士农工商”的社会定位中,商人的地位相对低微,然而陈嘉庚却通过贯彻儒家思想,改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成了具有儒商风范的华侨领袖,甚至后来也启发了李光前、陈六使等人不遗余力地推广教育和公益事业。

此外,王赓武在引述大马历史学者已故杨进发博士对陈嘉庚的研究时也指出,陈嘉庚是具有远见、创新理念的企业家,在发展实业的同时亦注重作育英才,并通过“以商养文”的理念,为早期华人社会培养了不少领域的人才。

他说,陈嘉庚会成为一代儒商的各种缘由让他着迷,其中最让他感兴趣的是,陈嘉庚的思想是否受到了中国经典《易经》学说的影响。王赓武透露,他发现陈嘉庚和许多华人先贤在看待权力变更时,并不是将善恶、阴阳、古今等概念,置于两元对立或相互毁灭的两极,而是明白善恶之间的矛盾亦能化解、光明之后黑暗并非灾难等道理。



该场由王赓武教授担任主宾的“纪念新加坡开埠文化讲座系列十”暨“华中百年华诞讲座系列五”讲座,由新加坡陈嘉庚基金、吾庐俱乐部和华侨中学主办,并在新加坡华侨中学顺利举行。

陈嘉庚与一众侨校学生的合影。

具有环球视野

王赓武表示,他曾于1993年第二届华商大会开幕时受邀发表演讲。他认为,陈嘉庚不仅是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南洋最早具有环球化视野的华商,更是华商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典范。

他说,尽管陈嘉庚生产的产品很早就销售到世界各地,其过人的胆识也为他带来了国际化的声望,然而在世界经济大萧条时,陈嘉庚的商业王国也遇到了危机;所幸的是,生意失败后的陈嘉庚,能凭着其不屈不挠的毅力从各种繁忙事务中抽身,且将自己重新打造成极具影响力的社群领袖,感召了成千上万的人们,影响范围十分广泛。

由此可见,嘉庚精神并非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一团具有灵活性的圣火,既承接了先辈们的努力,也获得不少后代的薪火相传。时至今日,陈嘉庚为了国家、社会、教育及文化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现代社会“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楷模,也是建立社会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

身为儒商典范,陈嘉庚以工商业的利润,支持及延续文教事业的发展,让“达则兼济天下”的中华传统价值观,在其商业经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他一生奉守公忠诚毅,并坚信“贤而多财则损志,愚而多财则益过,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而今,陈嘉庚已成了华社办学的精神典范,其“舍己为公,推己及人”的伟大精神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普及全球的人文思想。

著名历史学家王赓武在讲座上说,他至今仍在思考陈嘉庚的功绩及其时代意义。
“陈嘉庚是奠定了马新华人‘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想法的华人先贤。”——徐威雄博士

徐威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

许多华族先辈相信,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命运。因此,早期华人即把重心和心力投入到教育里,且为后人带来了不少深远的影响。陈嘉庚说过:“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他的这一言辞,奠定了马新华人“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想法,也开展了“族魂”林连玉为华教斗争之路。

陈嘉庚与林连玉同样来自中国福建集美,后者是集美学校的校友,故尊称前者为校主。他们俩因“教育”相识,又因“兴学”而结缘。对此,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外文系高级讲师徐威雄博士指出,陈嘉庚对马新闽人办学的影响,至今已形成一种当地独有的精神感召和人脉网络。

徐威雄透露,陈嘉庚和林连玉一生见过3次面,其中两次会面是在足以扭转局面的重要关头。他引述,在1927年初,林连玉因集美学潮,以集美校友和教员的身份,独自南下新加坡谦益楼首次谒见陈嘉庚,力劝校主复办集美学校。

两人第二次的会面,是于1940年12月29日在雪州加影,当时陈嘉庚从延安返回马来亚后巡回各地,并为那时身处加影的集美校友们报告延安之行的观感;至于两人的第三次会面,则是在1942年年初在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那时林连玉向陈嘉庚剖析战争局势,并认为英军守不住新岛,故力劝校主出走避难。

毕业于集美师范学校的林连玉,曾到新加坡谒见校主陈嘉庚,为母校请命。

一脉相承的教育理念 

作为两个不同时期的华族先贤,陈嘉庚和林连玉,一位在战后的1950年代“落叶归根”,返回祖籍国且扬名海外;另一位则选择“落叶生根”,入籍马来亚联邦成为公民,继而参与创办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峥嵘头角于马来亚华教运动。

徐威雄认为,陈嘉庚与林连玉这种从战前到战后的“接力”,也可视作马新华文教育的一个分水岭。他引述林连玉在陈六使于1970年代离逝后说过的一句话:“陈嘉庚的影响是无穷无尽的,全马各地兴办教育的热忱有增无减,领导者多数是陈嘉庚的旧人,可见他的时代并没有结束。”

因此,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和“马来西亚母语教育之父”的林连玉尽管活跃于不同的时代,且对华教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贡献,然而他们俩一脉相承的教育理念,在某种层面上可谓殊途同归,也是新马华教宝贵的精神遗产。

捍卫母语建设社会

陈嘉庚以商人的身分领导华教建设、筹款、建校等,且领导闽帮社群的华校,推动华校行政统一、统一课本教材、统一会考的机制;而林连玉则是以教师的身分领导华教运动,捍卫母语教育,且为之抗争、请命,进而带领全马华社完成华校的整合工作,组织教师公会、争取教师福利、改编教科书、为华教立论等。

陈嘉庚对南洋一带的社会建设、教育发展等贡献良多,他长期奉献的精神和难能可贵的品格,尽管已不再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仍深深地影响着后人及其人格发展。他以过人的智慧、毅力和才干,从一个平凡的人,走出了一道不凡的路。

“陈嘉庚回到家乡集美办学,是通过教育回馈南洋子弟的义举。”——陈毅明教授

陈毅明:通过教育惠泽南洋后代 

中国华侨博物院名誉院长陈毅明教授表示,陈嘉庚在发迹后,回到家乡集美办学的义举,是散播文化种子的行为,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回馈南洋子弟,让他们有机会到中国进修,进而推动南洋华侨社会的发展。

她说,经翻查资料后发现,1939年印尼泗水中华学校的20名教职员,其中有9名是集美师范学校的毕业生。

优待侨生获援助

陈毅明指出,集美学校一直都鼓励、优待华侨学生到中国求学,当时只要有陈嘉庚公司的介绍信,证明本身拥有小学教育程度,则一概收纳;若是资格不符或考试不合格,就在接受补习后,继续修读。

她忆述,仅在新加坡念过3年半小学的她,也有幸于1953年期间在“优待侨生”的条例下得到援助,从新加坡远赴中国求学,完成其中学及大学教育。

她说,集美学校的中学部除了学费和住宿费全免之外,也提供被褥、蚊帐等日常用品,一般学生仅需缴付膳食费即可。

设立遗嘱成立基金

此外,陈毅明也表示,陈嘉庚曾于1916年委派亲弟陈敬贤到中国办师范、中学,以及集美女子学校。她披露,当时许多家庭都将女孩视作家里的“劳动力”,故在当地推广女子教育非常不容易,后来甚至还让陈敬贤的夫人王碧莲挨家挨户地动员家长,劝导他们把家中的女孩送到学校去上学。

她补充,据史料记载,陈嘉庚于1918年染上阑尾炎且坚持不肯动手术时,也传召了远在北京求学的长子马上返回新加坡,并设立遗嘱将新加坡价值约400万元的不动产,全数捐作集美学校永久基金,以维持集美学校的运作。

“纪念新加坡开埠文化讲座系列十”暨“华中百年华诞讲座系列五”讲座一众主讲人与嘉宾集体合影,左起为徐威雄博士、黄坚立教授、李元瑾教授、彭俊豪、王赓武教授、李德龙、林耀琦教授、陈佩仪、陈毅明教授、南治国博士。

活动讯息

嘉庚桥·拓新路:2019年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晚宴 暨 第六届陈嘉庚精神奖颁奖典礼

日期:2019年12月27日(星期五)

时间:晚上7时入席

地点:槟州华人大会堂

主题:嘉庚桥·拓新路——以“嘉庚”为桥,沟通全球华人世界,在未来开拓新思路,弘扬华人的海洋文化与拓新精神

宴席:每桌RM600

询问电话:03-2276 4445

电邮:[email protected]

反应

 

灼见

【灼见】嘉庚精神,以商养文/锺启章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为配合成立10周年纪念而举办的2023年嘉庚国际论坛“以商养文——嘉庚精神的传承与永续”,本月10日及11日分别在马来西亚厦门大学分校和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举行,这是一场令人瞩目、高水平的国际性学术论坛,为基金10周年庆典划下美丽的句号。

来自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和本国的学者纷纷围绕着本届论坛主题“嘉庚精神,以商养文”发表透彻的研究结果和展开深入的探讨。第一天的论坛邀请了8位国内外学者畅谈在新时代继续弘扬“嘉庚精神”,以期实现陈嘉庚“实业兴国、教育强国”的伟大理想与美好愿景。次日的圆桌会议主题为“以商养文:嘉庚精神的传播与影响”,有3位引言人,我是其中一人。

两天的论坛使我有机会与国外学者近距离交流。我问陈嘉庚曾孙陈铭关于新加坡华人社会对于弘扬陈嘉庚精神的概况,他摇摇头说,乏善可陈。我也向圆桌会议其中一位引言人、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工嘉庚教育公益基金秘书长吕佩橙博士询问中国人民对陈嘉庚的印象,她有些感慨地说,厦门以外很多地区的普罗大众都不认识陈嘉庚。因此她在引言中,建议研究陈嘉庚的学者制定一套适合中小学教育的课程,让孩子从小就接触陈嘉庚的伟大事迹,以学习嘉庚精神。

我国力推陈嘉庚精神

在马来西亚,陈嘉庚精神并非止于空谈,华文教育的兴盛与中华文化的深耕是有目共睹的。此外,于2014年4月3日成立的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也以实际的行动积极推广嘉庚精神。目前该基金是国内最活跃的组织之一,它于2014年开始举办的陈嘉庚精神奖卓尔不凡,是国内最高级别的奖项。此外,从2011年开始举办的国际论坛已经超过90场,而国际陈嘉庚赏识比赛也方兴未艾,其他活动更是不胜枚举。

大马以外地区对嘉庚精神的传播远不比我们炽热,这并不奇怪,主要是因所处环境迥异使然。华文教育艰困的生存环境让大马华社充满危机意识,只能发愤图强、自食其力,多年来的自强不息,让它的中文程度与中华文化水平超越东盟其他国家包括邻国新加坡。大马的华人社团和华文报纸也是东南亚各国之中数量最多。

嘉庚精神所展现的是一代儒商崇高的人生境界与家国情怀,处在当前的情境中,陈嘉庚“以商养文”的做法,正是我们所应推崇和鼓励的典范。诚如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发起人拿督陈友信在圆桌会议上所说,被誉为“像挖不完宝藏”的嘉庚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全人类的遗产;希望有朝一日,弘扬嘉庚精神的中华文化也能够传播到其他族群。

教育能改变人民生活

陈嘉庚之所以倾资兴校,是因为他非常清楚,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要从教育着手,只有先办好教育,人民才能够富有,国家才能够强大。因此,陈嘉庚百年前便将西方工业化的思想和技术带回家乡,创办了包括水产、航海等学校的集美学村,体现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理念,与当下中国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高度契合。

近来大马被评为三低国家,亦即低技能、低生产力、低增值。这3个因素加起来,造成大马的经济和产业不能升级,就卡在1990年代低工资竞争的状况,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倘若国家领导有当年陈嘉庚的慧眼,相信今天的经济就不会陷困。

对于教育,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说法是: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棵树摇动另外一颗树,用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顾名思义,教育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传承,而且是站在创新角度的传承。人类之所以生生不息,且不断进步,靠的就是这种传承,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教育,我们这个世界才会一代比一代更加精彩。

由是观之,嘉庚精神的确是永垂不朽、历久弥新的,值得我们鼓励和学习,使其代代传承,永续不断。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