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南洋文艺】马来亚剧作者救灾恤难,
较中国祖国人士更为热烈(第十九篇)

战前,槟城丽泽社曾组织“丽泽社国语新剧团”演出话剧。

在剧本创作表现上,成功将马华现实景象搬到舞台,成功上演的戏剧有《生活难》、《社会阶级》、《蛇吞象》、《大锅饭》、《灾民泪》、《改革》、《小贩苦》、《今日之社会》、《倾家荡产》、《工人》等。这些剧作,以还原真实情景或形象化地表现,揭示了马来亚侨胞底层生活的困苦和被压迫的一面。

戏剧的内容,不再是外界想象中那样——马来亚椰风胶雨浪漫的生活景象,也不是热带的南洋,人们舒闲冲一杯热咖啡乌细细品尝悠懒的一面。五幕剧《工人》,剧情描述主人翁向舅舅借钱,来医治家中贫病交迫慈悲的母亲。母亲医治不果逝世后,他又向厂主乞讨办理丧事,结果不得已之下,将母亲草草埋葬。像这则人间凄凉的故事,关注底层社会现象的剧团,有槟城“丽泽社国语新剧团”。该剧团不但以演剧警醒民众,也从演剧中筹募经费援助失业华工,提倡互助的大爱精神。



还有不少谐剧或趣剧,包括《瞎子吊丧》、《二丈夫》、《学错了》、《异帽》、《唐山阿叔》、《笨徒》、《倒是自己吃亏》、《博士》、《匾额》、《凯子娶妻》和《世态炎凉》。其中,《世态炎凉》(《三斤狗》),能使人笑又使人哭,而且具有警世作用。

表演者将个人身分暂时抛在后头,化身丑角在故事里笑中带讽刺地,反映华侨在马来亚的无奈和痛苦。在英殖民地政府爪牙握权底下,华侨被奴役与发出呻吟,表现对马来亚政治环境、个人的心理孤立与自身的焦虑。剧本的创作,投射了真实生活的一面。

习俗保持浓厚“中国性”

马来亚华侨,已经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华社群体,在教育、文化、生活习俗保持浓厚“中国性”,虽然如此,友族的饮食、服饰和文化,也有所渗透。在戏剧创作中,《星洲(南洋)一老翁》和人《星洲一妇人》里的演员,穿着马来服装在舞台上表演,表现了马来亚各族文化和生活习惯的融合。在戏剧表演中,马来亚多元共生的情景,已见端倪。

马来亚的文艺呼声,延续至1934年。邱士珍(废名)在《狮声》著文,明确地主张推进“马来亚地方文艺”,遂出现了“马华文学”的新概念。



虽然,“南洋文艺”或“马华文艺”的呼声响起,但是,华侨关心中国祖国的问题,却远远地超越之。1933年,《星洲日报》的副刊《文艺周刊》,作者匡人,对1932年文艺活动的回忆,表现了当时的马华文艺工作者对日军攻占中国沈阳后的紧张情绪。同时,当时的华侨对胶锡跌价、失业人数日增、世界经济不景气更为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赴欧洲路过星加坡的中国戏剧家欧阳予倩认为,星加坡的剧作者救灾恤难得仁慈胸怀,较祖国人士更为热烈。因此,华侨关心中国的大浪潮,远远地盖过了关心本土的声音,对中国的身分认同与效忠精神,忠心耿耿地持续保温爱国。

(大众若有话剧史料提供,如剧本、演出特刊、剧照、剪报、剧团书信或徽章等,欢迎邮寄至8, Jalan Mas 2/10,Taman Mas 2,Batu 9, Cheras, 43200 Selangor;询问电话016-2322693,电邮[email protected]

反应

 

商余

吃苦,就是吃补——展望2023/沈国明

文图|沈国明(心向太阳剧坊主席兼研究员)

新一年到了,2023年第一期的〈商余〉特邀约一直努力不懈推广“戏剧运动”的沈国明,书写去年的斩获,以及对新一年的期待……〈商余〉诚祝读者:2023年,平安快乐!

2022年我所忙碌的工作内容:

抢救、收集、清理、归类、典藏,不停地在保存和整理戏剧文史资料;

阅读、梳理、慎思、书写、校稿,不间断地在发表马华戏剧学术文章;

催稿、校阅、编辑、排版、印刷,完成4册学术性马华戏剧书籍出版;

宣传、摆档、接单、包装、邮寄,书籍从厂房至读者手中皆亲力亲为;

拜访、交流、解说、分享和呈交计划书,积极地向各领域争取认同戏剧研究的价值;

写信、发函、联系、接受电台专访和报章采访,向社会大众发出戏剧文史的声音。

成立戏剧文化馆

同时,为了搭建资料研究中心和学术研究交流平台,正式落实成立“戏剧文化馆”;为了向大众传达唤醒和提高保存文史资料意识,到各地跑透透推行“金丝带”宣导讲座会。

以上这些,是我于2022年在“心向太阳剧坊”从事马来西亚华文戏剧任务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对于一些人而言,这些工作,是“工作”吗?

回想过去一年,我似乎没有变,也似乎没有“长大”,更似乎没听取长辈们的意见,依然不听话地、坚持己见地呆守在心向太阳剧坊,继续推行收集马来西亚华文戏剧史料的工作,甚至推动“金丝带”文史资料保存宣导运动,并已经陆续在全国大城小镇展开。

做戏剧演出有钱赚吗?搞戏剧研究,经费从何而来?这是身边朋友常会问的两道问题。这两道题目,却不是我所在乎的问题。我关心的是:戏,得要继续演下去;戏剧研究,得要坚持做下去。

为了让戏剧研究可以持续进行,建设一个资料中心是必要的。因此,打造一个资料库作为戏剧研究的场域,刻不容缓。于是,“戏剧文化馆”在大家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正式诞生了。该馆藏书万册,书籍含油印剧本、演剧特刊、照片、手稿等,这些都是心向太阳剧坊近年发起“抢救百年马华话剧史料运动”,从各地收集而来。

另外,也有不少书籍是心向太阳剧坊成员近十年到中国和韩国巡演舞台剧,以及在中港台出席学术研讨会时,获得主办方和学者赠送。同时,剧坊成员也到各个地区的二手书店,购买大量的戏剧书刊运回我国。书籍种类包括戏剧理论、编导演知识、剧场实务、票房行销和各国戏剧史等等。

如何发展“戏剧文化馆”?我相信,伟大的“戏剧文化馆”不是靠宏伟的建筑来成就的,应该是靠多年累积的书籍和文献资料而形成。惟有不断地丰富馆藏资源,才能形成一所有分量、有特色的“戏剧文化馆”。

被看见和赏识

2023年即将来临,总觉得2022年过得比往年快,是工作太过充实忘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轻轻溜过,还是年龄大了开始健忘了?2022年,我获得第16届花踪“报告文学奖”首奖,给予了自己和心向太阳剧坊成员很大的鼓励和肯定。终于,我们的一些作品被一些人看见和赏识,戏剧研究也间接引起文史哲爱好者的关注。

未来的展望是什么呢?我仍殷切地恳请社会大众能够认可和接受戏剧文化工作者,我们不是吃饱没事干、不务正业、逃避现实社会的一群。戏剧文化,是我们的正业、职业。恳请社会大众支持戏剧文化工作者、给予我们实际的支持与帮助。我们真的不愿把太多的时间耗在无谓的社交活动,也不愿把太多的时间花在大量的联系和文书工作,结果换来一句:“我们没有拨款了!经费已经用完了!”

“吃苦,就是吃补!”心向太阳剧坊成立22年,剧坊成员一路走来服用了无数贴的“补”药。我们不怕吃补吃苦,愿大家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们会做出成绩。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