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马华话剧百年
历历在目

在马来西亚,相信除了沈国明,没有第二个人会耗费精力去挖掘马来西亚华文话剧(简称“马华话剧”)的历史。

如果,他没有坚持挖掘马华话剧历史,就不会知道它始于1919年;



如果,不知道马华话剧的萌芽年份,就不会知道它今年正踏入100周年诞辰,亦为即将举办的首次“戏剧国际学术研讨会”增添历史性的意义。

沈国明:早期的革命志士意识到,话剧可以作为宣传革命思想的最佳工具。

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马华话剧的历史?它跟国家、社会和人民有什么直接关系?那不就是一个过时的余兴节目而已吗?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曾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话剧,并不只是一般人认为的娱乐节目,它在早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你知道它的历史,你对话剧的了解就不会这么肤浅了。

对多数人来说,马华话剧的历史似乎闻所未闻,即便是话剧界的活跃分子,也许也毫无概念。



一问三不知心里有愧

从事戏剧工作将近20年的沈国明,目前是心向太阳剧坊的主席,毕业自中国南京大学戏剧戏曲学博士学位。他也是上了大学后,才开始深入接触话剧理论和发展史。

在中国留学期间,他曾参与二十多场的戏剧研讨会,有机会接触不少来自中国、香港、台湾、日本、美国、韩国等的戏剧学者,他们都专于研究话剧的历史发展、理论、表演技巧等。

“反观马来西亚,我搞戏剧搞了快20年,都没听过有人在研究马华话剧的历史。别人问起早期知名的话剧前辈,我也一问三不知,心里觉得有点惭愧。后来,我决定展开马华话剧的历史研究工作,把整个发展史重现人们眼前。”

柔佛州马青区团文化组于1957年公演话剧《黑米》剧照,导演吴华英。

社会进步先锋武器

“话剧”,早期称为白话戏、新剧或文明戏。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话剧居然是推动马来亚到马来西亚社会进步的先锋武器!

根据目前的发现,马来亚最早的文明戏戏班始于1907年,吉隆坡话剧志士成立戏班公演《徐锡麟》。这出文明戏的出现,也意味着马来亚的话剧表演跟整个政治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沈国明表示:“徐锡麟是一名革命志士。1907年是清末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在南洋推动革命,新加坡和马来亚是其中两个很重要的‘圣地’。所以,当时的话剧内容都围绕着革命主线发展。”

1907年有逾2000剧团

说到马来亚话剧运动的高峰期,就是在1907年的抗战时期。据一位历史学家说,当时的华文剧团有超过2000个,组织团体包括学校、会馆、校友会、工会、业余剧团等,甚至歌舞厅的舞女也组织剧团。

1913年,新加坡耆英善社公演白话戏,透过演剧提倡“移风易俗、针砭社会、提高人民智识”的教育功能。到了1919年,中国爆发五四新文化运动,已故文史学家方修认为,那一年奠定了马华话剧的萌芽。

普遍上,话剧在亚洲国家仍是一个小众的艺术表演;然而,中国政府却给予它相当的重视,因为他们清楚知道话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

太平东安会馆早期的舞台话剧演出影像。

被英日政府当“反抗分子”

“早期,大部分的马来亚华侨来自中下阶层,从事开矿、割胶等工作,没有受过教育,看不懂报纸,再加上电视机也不普遍,话剧无疑成了人们的余兴节目之一。革命志士意识到,话剧可以作为宣传革命思想的最佳工具。”

在抗战时期,不论是英殖民政府或日本政府,都视话剧表演者为“反抗分子”,因为他们多数受过教育,且拥有强烈的爱国意识。这些人不惜冒着被逮捕或驱逐出境的风险,而纷纷涌入剧团。

日本占领马来亚后,搞剧运的人赶紧把所有剧本、剧照、文件等全数销毁。不过,即使在马来西亚成立后,政府也特别留意文艺团体的一举一动。当时,大家都知道,搞文艺的多是左派,也就是倾向社会主义的一群。

香港艺术团受邀来马赈灾

在70年代初期,吉隆坡发生了一场大水灾,一些团体呼吁要为难民筹款。1971年,来自香港的银星艺术团受邀到吉隆坡义演,这件事轰动了整个大马的华人社会。原因是,该艺术团是倾向左派的艺术表演,政府竟会批准他们来马演出,简直是破天荒!

“其实,大马的剧运不只有左派人在搞,我们后来也发现有官方的华人剧团。约在50年代,霹雳州新闻部小组里,有一批官员组织了一个剧团。既然左派利用话剧宣传的效果良好,右派当然也可以用同样的宣传手法!”

雪兰莪精武体育会话剧部演出《爱的毁灭》的3名主角。左起为郑权洲、含芝和罗德功。

最好筹款工具

话剧除了是推动革命的宣传工具,直至今日也是最好的筹款工具。

约在20年代,马来亚(包括新加坡)已经有超过400间华文学校了,其中多数是小学。由于这些都是民办学校,所以需要靠华社出钱出力进行建设和发展。

沈国明指出,那个年代的筹款方式与现代不同,以前主要是通过话剧表演筹款。老师会带领学生排练话剧,通过举办游艺会和恳亲会进行筹款。

“当时的民风较保守封建,学生演话剧引起了家长和社会人士的批评和争论,认为学生应该好好学习,而不是演戏;尤其是女生,抛头露面的,成何体统。不过,话剧后来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媒介,民间也接受把话剧融入生活。”

70年代逐渐沉寂

可惜好景不长,以前的话剧内容多是反映人民生活被剥削或争取自由平等的一面,可是因着一场由马来亚大学华文学会举办的《春雷》大汇演,在还未开演前,其中主要的核心人物都被逮捕了,使之最终胎死腹中。

“这事以后,70年代的文艺活动顿时沉寂下来,直到80、90年代,文艺表演不再强烈反映出人民的生活问题,而教育制度也强调,不管是任何形式的文艺创作,都不能触及宗教、政治、种族等敏感课题。这也是现代人认为戏剧缺乏共鸣的部分原因,以致愿意走进剧场的观众有减无增。”

沈国明从事戏剧工作将近20年

传承话剧精神

想当年,居住在这片国土之上的人们,个个都在演话剧,个个都是导演,已然成了一种普遍现象。然而,事隔半个世纪多,我们已经把这段历史遗忘了,甚至产生一种刻板观念,认为话剧就是闲人搞的。

由沈国明发起的“抢救百年马华话剧史料运动”,是展开对话剧史料收集的一场全国与全民性的运动。从今年1月正式开跑,他和团队目前已走遍全马,也去了新加坡和泰国收集相关资料。

收集史料有什么用途?其实,最大的用途就是为未来的马华戏剧发展做定位。倘若我们清楚话剧史的发展,不仅对未来的戏剧推动有很大帮助,华社对这片国土也更有归属感。

“我们希望通过马华话剧史让下一代明白,话剧不只是演戏而已,它对过去的社会曾发挥很大的功能。早期的话剧演员都是用血用泪来表演,也是为了捍卫这片国土。先贤所作出的牺牲,我们不应该轻易忘记,而是要把他们对话剧的精神延续下去!”

定下4大计划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话剧的重要性和角色,他们定下了4个大计划,分别是编著丛书、设立历史文化馆、撰写大马华文剧艺发展史剧本以及展开全国巡回演出。

目前,他们已完成大部分的史料收集工作,接下来将进入整理和编著阶段。不过,由于国内的史料在早期曾遭销毁,所收集的资料还不够齐全,所以他们打算明年到台湾搜集。

“看回全世界的华文话剧发展,除了中港台外,只有大马的华文话剧发展在100年来不曾经历断层。我们现在还是保持用中文或方言来演出,只不过思想意识已经改变了,表演内容较多围绕在生活层面。”

为了收集百年来的话剧史料,心向太阳剧坊成员到全国各地的数间学校举办讲座会,唤醒师生对文献的重视。

戏剧国际学术研讨会
本月20日至22日举办

配合马华戏剧100周年诞辰首次举办的“戏剧国际学术研讨会”,热爱戏剧的你怎能错过?

从今年12月20日至22日展开的研讨会,旨在进一步探讨海外华文戏剧的发展,促进大马和海外戏剧家的交流。

届时,有超过30位来自国内外戏剧界、文学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参与其盛,包括韩劳达(新加坡)、萧龙(香港)、邹元江教授(中国)、田伟(日本)、张明学/彭艳(中国)、卢伟力博士(香港)、蔡曙鹏博士(新加坡)、封雅萍博士(泰国)等。

6个学术会议

该项研讨会是由心向太阳剧坊主办、新纪元大学学院联办,以及剧艺研究会和隆雪华堂文教委员会协办。主办地点位于吉隆坡旧巴生路珍苑国际酒店(Hotel The Pearl Kuala Lumpur)。

为期3天的大会共有6个学术会议场次,分别探讨马华话剧的发展史、剧本创作、表演方式、戏剧传播以及各种戏剧艺术形式的探索。同时,还有一场圆桌会议,学者和与会者将共同探讨马华剧运的未来发展。

有意出席者必须预先线上报名(https://forms.gle/nPJSKfkoy14unYsk6),现场是以自由乐捐的方式入场。报名截止日期为12月15日。

欲知更多有关详情,可联络016-232 2693、016-207 1565

或电邮[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反应

 

商余

吃苦,就是吃补——展望2023/沈国明

文图|沈国明(心向太阳剧坊主席兼研究员)

新一年到了,2023年第一期的〈商余〉特邀约一直努力不懈推广“戏剧运动”的沈国明,书写去年的斩获,以及对新一年的期待……〈商余〉诚祝读者:2023年,平安快乐!

2022年我所忙碌的工作内容:

抢救、收集、清理、归类、典藏,不停地在保存和整理戏剧文史资料;

阅读、梳理、慎思、书写、校稿,不间断地在发表马华戏剧学术文章;

催稿、校阅、编辑、排版、印刷,完成4册学术性马华戏剧书籍出版;

宣传、摆档、接单、包装、邮寄,书籍从厂房至读者手中皆亲力亲为;

拜访、交流、解说、分享和呈交计划书,积极地向各领域争取认同戏剧研究的价值;

写信、发函、联系、接受电台专访和报章采访,向社会大众发出戏剧文史的声音。

成立戏剧文化馆

同时,为了搭建资料研究中心和学术研究交流平台,正式落实成立“戏剧文化馆”;为了向大众传达唤醒和提高保存文史资料意识,到各地跑透透推行“金丝带”宣导讲座会。

以上这些,是我于2022年在“心向太阳剧坊”从事马来西亚华文戏剧任务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对于一些人而言,这些工作,是“工作”吗?

回想过去一年,我似乎没有变,也似乎没有“长大”,更似乎没听取长辈们的意见,依然不听话地、坚持己见地呆守在心向太阳剧坊,继续推行收集马来西亚华文戏剧史料的工作,甚至推动“金丝带”文史资料保存宣导运动,并已经陆续在全国大城小镇展开。

做戏剧演出有钱赚吗?搞戏剧研究,经费从何而来?这是身边朋友常会问的两道问题。这两道题目,却不是我所在乎的问题。我关心的是:戏,得要继续演下去;戏剧研究,得要坚持做下去。

为了让戏剧研究可以持续进行,建设一个资料中心是必要的。因此,打造一个资料库作为戏剧研究的场域,刻不容缓。于是,“戏剧文化馆”在大家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正式诞生了。该馆藏书万册,书籍含油印剧本、演剧特刊、照片、手稿等,这些都是心向太阳剧坊近年发起“抢救百年马华话剧史料运动”,从各地收集而来。

另外,也有不少书籍是心向太阳剧坊成员近十年到中国和韩国巡演舞台剧,以及在中港台出席学术研讨会时,获得主办方和学者赠送。同时,剧坊成员也到各个地区的二手书店,购买大量的戏剧书刊运回我国。书籍种类包括戏剧理论、编导演知识、剧场实务、票房行销和各国戏剧史等等。

如何发展“戏剧文化馆”?我相信,伟大的“戏剧文化馆”不是靠宏伟的建筑来成就的,应该是靠多年累积的书籍和文献资料而形成。惟有不断地丰富馆藏资源,才能形成一所有分量、有特色的“戏剧文化馆”。

被看见和赏识

2023年即将来临,总觉得2022年过得比往年快,是工作太过充实忘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轻轻溜过,还是年龄大了开始健忘了?2022年,我获得第16届花踪“报告文学奖”首奖,给予了自己和心向太阳剧坊成员很大的鼓励和肯定。终于,我们的一些作品被一些人看见和赏识,戏剧研究也间接引起文史哲爱好者的关注。

未来的展望是什么呢?我仍殷切地恳请社会大众能够认可和接受戏剧文化工作者,我们不是吃饱没事干、不务正业、逃避现实社会的一群。戏剧文化,是我们的正业、职业。恳请社会大众支持戏剧文化工作者、给予我们实际的支持与帮助。我们真的不愿把太多的时间耗在无谓的社交活动,也不愿把太多的时间花在大量的联系和文书工作,结果换来一句:“我们没有拨款了!经费已经用完了!”

“吃苦,就是吃补!”心向太阳剧坊成立22年,剧坊成员一路走来服用了无数贴的“补”药。我们不怕吃补吃苦,愿大家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们会做出成绩。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