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南洋文艺】
马来亚文艺呼声(第十八篇)

上世纪20至30年代,马来亚华侨以“中国人”作为骄傲,对于死心塌地于文化与民族身分的追寻和国家效忠精神,从上演的剧作能明显揭示。图为战前槟城港仔口街庆祝双十节之美丽牌坊。

战前马来亚的侨胞,大部分侨民并没有意识把马来亚作为永久的家园。“华侨最关切的事,就是赚几个钱,好早日告老还乡”。(见巴素博士原著,刘前度译,《马来亚华侨史》,光华日报有限公司出版,1950年,第36页)

华侨,在马来亚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是无限的汗水、泪水和思乡之情。这种困境,在异乡一直无法摆脱。此时,中国已遭受列强无数次的凌辱,内战又持续不断,可是,华侨依然以“中国人”作为骄傲,对于死心塌地于文化与民族身份的追寻和国家效忠,从20至30年代马来亚所上演的剧作,就能明显揭示。英殖民地政府统治下的马来亚,侨胞团结起来,心向中国祖国,筑起了一道无法攻破、具社会意识形态的城墙。



华侨关心和效忠中国祖国,演出的剧作以中国为故事背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都是这时期的特殊表现。如果说马来亚华侨戏剧创作者,没有领略马来亚此时此地多元种族、文化、政治、经济、教育的影响,这也是不可能的。

1925年至1930年间,马来亚的华文报刊在各地出版发行有109种,附赠的副刊,为马来亚的文艺作品提供了公开发表的平台,带动了马华文艺的创作。

办报精神带动戏剧创作

战前马来亚的华文报章,跟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关系密切。上世纪20年代,报社已经意识“无论言论记载,俱不适应南洋社会,致使阅者不能得读报之益”,而且,秉持“以南洋人而某改革南洋社会,其祸首自常了如指掌,断无隔靴搔痒之患者;此所以本报绝对欢迎各栏投稿也”(见《新国民日报》,1924年10月1日)的办报精神,带动了马华文学发展和戏剧创作。

朱梦非的《钱》、郭乐仙的《误》、蒋吟秋的《须》、拓哥的《咖啡店里》、陈晴山的《牛女》、林姗姗的《良心之狱》、陈旧燕的《往死路上跑》、慎良的《市侩之子》、陈浑才的《离婚》、许佑同的《成功》、山的《爱与怕》、退卒的《荷兰水》、金狮的《里面》、王云水的《障碍》、朱冷夫的《天与地球》、陈旧燕的《往死路上跑》、陈英强的《爱》、玳的《弟弟》、陈剑光的《叛逆》、林参天的《病榻之前》和《我愿跟他去》,分别在《南洋商报》、《星洲日报》、《槟城南洋时报》、《新国民日报》等发表。这些剧作,大部分依然摆脱不了旧戏影子的缠脚布。



20世纪初,当马来亚侨民的文化教育程度还不高的时候,孙中山先生曾经在广州对党员演讲时说:“拿他们心理上极欢迎的话去演讲,便可感动许多人,不必费很大的力量,使收很大的效果”。(见钟广兴主编,《华侨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台湾:海外出版社,1981年,第18页)这番话,打动了一部分马来亚思想进步的戏剧志士。其中,寰游的诗剧《十字街头》在报章发表,真实地反映社会写实,并且向黑暗势力瞄准和抨击,结果引起了文字祸。

马来亚的华侨,实际上与中国存有许多现实环境的不同。一些长期在马来亚生活的华侨,对于此时此地的生活,更加关切是理所当然的。1927年,在星加坡出版的一份杂志《荒岛》,提出了“把南洋色彩放进文艺里去”、“用血汗铸造南洋文艺的铁塔”等的呼吁。这是首次在马来亚文坛上,提出要求反映南洋本土文化意识的文学。(见赖伯疆著,《东南亚华文戏剧概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45页)

(大众若有话剧史料提供,如剧本、演出特刊、剧照、剪报、剧团书信或徽章等,欢迎邮寄至8, Jalan Mas 2/10,Taman Mas 2,Batu 9, Cheras, 43200 Selangor。询问电话016-2322693,电邮[email protected]

反应

 

商余

吃苦,就是吃补——展望2023/沈国明

文图|沈国明(心向太阳剧坊主席兼研究员)

新一年到了,2023年第一期的〈商余〉特邀约一直努力不懈推广“戏剧运动”的沈国明,书写去年的斩获,以及对新一年的期待……〈商余〉诚祝读者:2023年,平安快乐!

2022年我所忙碌的工作内容:

抢救、收集、清理、归类、典藏,不停地在保存和整理戏剧文史资料;

阅读、梳理、慎思、书写、校稿,不间断地在发表马华戏剧学术文章;

催稿、校阅、编辑、排版、印刷,完成4册学术性马华戏剧书籍出版;

宣传、摆档、接单、包装、邮寄,书籍从厂房至读者手中皆亲力亲为;

拜访、交流、解说、分享和呈交计划书,积极地向各领域争取认同戏剧研究的价值;

写信、发函、联系、接受电台专访和报章采访,向社会大众发出戏剧文史的声音。

成立戏剧文化馆

同时,为了搭建资料研究中心和学术研究交流平台,正式落实成立“戏剧文化馆”;为了向大众传达唤醒和提高保存文史资料意识,到各地跑透透推行“金丝带”宣导讲座会。

以上这些,是我于2022年在“心向太阳剧坊”从事马来西亚华文戏剧任务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对于一些人而言,这些工作,是“工作”吗?

回想过去一年,我似乎没有变,也似乎没有“长大”,更似乎没听取长辈们的意见,依然不听话地、坚持己见地呆守在心向太阳剧坊,继续推行收集马来西亚华文戏剧史料的工作,甚至推动“金丝带”文史资料保存宣导运动,并已经陆续在全国大城小镇展开。

做戏剧演出有钱赚吗?搞戏剧研究,经费从何而来?这是身边朋友常会问的两道问题。这两道题目,却不是我所在乎的问题。我关心的是:戏,得要继续演下去;戏剧研究,得要坚持做下去。

为了让戏剧研究可以持续进行,建设一个资料中心是必要的。因此,打造一个资料库作为戏剧研究的场域,刻不容缓。于是,“戏剧文化馆”在大家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正式诞生了。该馆藏书万册,书籍含油印剧本、演剧特刊、照片、手稿等,这些都是心向太阳剧坊近年发起“抢救百年马华话剧史料运动”,从各地收集而来。

另外,也有不少书籍是心向太阳剧坊成员近十年到中国和韩国巡演舞台剧,以及在中港台出席学术研讨会时,获得主办方和学者赠送。同时,剧坊成员也到各个地区的二手书店,购买大量的戏剧书刊运回我国。书籍种类包括戏剧理论、编导演知识、剧场实务、票房行销和各国戏剧史等等。

如何发展“戏剧文化馆”?我相信,伟大的“戏剧文化馆”不是靠宏伟的建筑来成就的,应该是靠多年累积的书籍和文献资料而形成。惟有不断地丰富馆藏资源,才能形成一所有分量、有特色的“戏剧文化馆”。

被看见和赏识

2023年即将来临,总觉得2022年过得比往年快,是工作太过充实忘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轻轻溜过,还是年龄大了开始健忘了?2022年,我获得第16届花踪“报告文学奖”首奖,给予了自己和心向太阳剧坊成员很大的鼓励和肯定。终于,我们的一些作品被一些人看见和赏识,戏剧研究也间接引起文史哲爱好者的关注。

未来的展望是什么呢?我仍殷切地恳请社会大众能够认可和接受戏剧文化工作者,我们不是吃饱没事干、不务正业、逃避现实社会的一群。戏剧文化,是我们的正业、职业。恳请社会大众支持戏剧文化工作者、给予我们实际的支持与帮助。我们真的不愿把太多的时间耗在无谓的社交活动,也不愿把太多的时间花在大量的联系和文书工作,结果换来一句:“我们没有拨款了!经费已经用完了!”

“吃苦,就是吃补!”心向太阳剧坊成立22年,剧坊成员一路走来服用了无数贴的“补”药。我们不怕吃补吃苦,愿大家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们会做出成绩。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