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引导心智激发消费欲/拿督刘明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稠密,13亿人的味蕾南辕北辙。北方人的口味较重,无辣不欢。南方如广州口味偏淡,较讲究原汁原味。所以大陆餐饮业如果要全国插旗,遍地开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80后的香港科技大学研究生宋奇,累积了在麦当劳和百胜集团(旗下品牌有肯德基、必胜客等)的餐饮管理经验,2012 年出来创业,在广州开了一家中国人都喜欢吃的饺子店。



两年的历练,他发觉在广州开饺子店的接受度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高。

商业模式也有待商议,因为包饺子太依赖熟练师父的手艺,不适合打造餐厅标准化的设想。

偶然的机会,听人谈起重庆小面,他立马飞到重庆,探寻商机。

经过一番研究,他断定重庆小面这单品是可行的:

1.重庆小面和水饺一样,在大陆还蛮多人认识,市场认知还好,不需要太多的教育市场。



2.面食是主食,单价和成本都很低,接受度高,制作可标准化。

3.不需要在门店现场煮和炒,只需经过标准化工序,加热和添加辅料即可。这是可连锁化的商业模式。

翻桌次数创纪录

于是,宋奇很快就在卖饺子的原店改成卖重庆小面,店名就叫“遇见小面”,他适度地调整南方人对辣的胃口,没料到很快红火起来,成了该商圈的名店。

同年9 月,他拿到第一轮融资,在一年内开了3 家店,其中一家开业短短几天做了33.8 次的翻桌,破了中国餐饮的翻桌纪录!

“遇见小面”自2014年开业后的3年内,共拿到天使投资人2亿元(约1.25亿令吉)的资金,包括联想集团旗下弘毅基金。

随着门店越开越多,走在连锁化的道路上的“遇见小面”,也碰到了很多快餐店老板们都会面对的难题。

5年开40直营店

因为单点选择不多,加上客单价低,市场对产品的认知遇到瓶颈,顾客消费频次降低的时候,很快就影响品牌的盈利和生死存亡。

“遇见小面”创办人宋奇想尽办法转型,他把类似快餐的“遇见小面”改为重庆小吃集合店,就是把简餐改为多样化,烧烤是其一,让消费者多一些选择,大幅度提升客单价、复购率、客户粘性等。

创业至今5年了,“遇见小面”在广州和深圳开了40家直营店,明年马上开出北京首家店。

估计会加快脚步把门店增加到100家!开始展现中国速度!

“遇见小面”的口号,“源于重庆,立足广州,中国小面,世界遇见。”实现的那一天似乎不会太远!

胡隽老师恰好是他们这次转型的企业顾问,我想由他来点评最恰当不过了。

“遇见小面”的口号,“源于重庆,立足广州,中国小面,世界遇见。”

胡隽老师点评:“遇见小面”是地方特产升级为大众品牌的代表案例,这个品牌对于众多区域性品牌有重要借鉴价值,比如马来西亚众多的榴梿产品,该如何打开新增长空间,是重要战略挑战。

1、识别增长动力

我们把增长动力分为3大类:产品动力、渠道动力、心智动力。

一个品牌发展不错,关键是把握好了增长动力,而一个品牌发展停滞或衰落,也在于误判了增长动力,比如凡客诚品,从白衬衫这个产品起步,抓住互联网渠道红利,但后面衰落,就是没有抓好心智动力,认知模糊导致用户选择别家。(就是从白衬衫到什么都卖)

对于“遇见小面”,在把握好购物中心这个渠道动力基础上,正积极把握心智动力,获得新发展。

2、抓牢心智动力

对品牌来说,这3大增长动力都会长期并存,但在品牌的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侧重,特别是进入消费者选择爆增的竞争阶段,顾客面临成百上千的消费选择,心智动力是最关键的增长动力,并指引着你的渠道、产品的发展。

如果你的品牌进入竞争爆增阶段,你不能及时调整到心智动力,还靠着过往增长动力的惯性增长,增长就会受到限制。

例如无印良品、富贵鸟到处开店,看似渠道更多、增长更快,却因为心智动力不足,导致业绩平平甚至严重亏损!

而对于“遇见小面”,正把心智动力作为品牌长期发展动力,并指引渠道、产品等发展,由创始人宋奇亲自主抓。

3、持续引导心智

心智就是顾客存在大脑里的信息认知,这是激发消费和指引选择的关键,对地方特产来说,往往只有这个地方的人有特定认知,比如重庆小面,那对于不是重庆的人来说,就没有认知,也就没有强烈消费动力,那就需要“更新认知”引导。

对于遇见小面来说,从重庆特色认知更新到入味好吃的认知,就是在引导认知的关键,也是“遇见小面”在中国更大市场增长的关键动力。

那么对于马来西亚的榴梿泡芙、榴梿蛋糕等这些不同品类(注:这些系列产品,如打造成心智中的不同品牌,将会有巨大新增价值),不只因为是马来特产而消费,该如何给顾客新的心智认知,激发新的消费兴趣,这是摆在这些企业家面前的新商机!

反应

 

国际财经

中国工业产能过剩已见顶 但贸易紧张关系仍继续

(伦敦16日讯)经济学人智库(EIU)表示,随着消费品行业全球需求升高,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情况已经见顶。

该机构也预测,随着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该国与其他经济体的贸易紧张关系还会持续。

EIU称:“我们认为中国工业产能过剩的最糟糕时期已经过去,企业看到盈利能力下降会放缓投资活动,这将推动产能增长放慢。”

中国是否存在异常的产能过剩,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议题,美国财长耶伦和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都就产能过剩问题向北京施压。

EIU表示,中国的电子产品和其他消费品行业,的确经历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但这可能只是暂时的,全球零售销售将在2024年出现周期性回升。今年年初美国和欧洲部分地区的零售数据都好于预期。 

EIU认为,中国产能过剩最严重的行业包括钢铁、水泥和建筑机械,原因是多年来的房地产市场滑坡导致需求出现结构性萎缩。

EIU表示,包括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在内的电机、汽车和制药行业产能过剩压力较为温和。

但尽管如此,EIU认为2024年全年一系列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和潜在盈利能力“可能仍将低于疫情前的正常水平”。

EIU补充称,虽然中国可能增加绿色能源行业的需求侧支持,而且全球需求可能加速,但或不足以让其他国家停止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等行业的贸易保护措施。

该报告指出,“贸易紧张局势不仅源于对产能过剩的担忧,也源于中国产品竞争力的上升,特别是在‘战略性’领域。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