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南洋文艺】鲁迅在东南亚(上篇)

《鲁迅在东南亚》封面。

由王润华和潘国驹主编的《鲁迅在东南亚》(修订版)一书于2019年由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社出版。该书内容丰富,印刷精美,厚约470页。书前有王润华和潘国驹两人的序文以及王润华的绪论。

内容分7大部分:



1.鲁迅在新马:对文学、政治、社会与文化影响(含27 篇论文,加“动地吟与鲁迅”),

2.鲁迅在印尼:对文学、政治、社会文化影响(含两篇论文),

3.鲁迅在越南:对文学、政治、社会文化影响(含5篇论文),

4.纪念鲁迅的诗词(含6篇文章),

5. 鲁迅在新马:小说、散文创作影响例证(含7人8篇作品),



6.鲁迅在泰国、菲律宾: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影响(含两篇论文),

7.鲁迅作品马来文/印尼文的翻译(含羊君译注《Riwayat Ah Q·阿Q正传 》和许通元整理《鲁迅与东南亚的相关专著与单篇论文、翻译出版品即大专学位论文》,书末加“文章作者简介”。

鲁迅对海外华文或华人世界的影响,其中一个典型的特色是反抗精神。早期的新马华人,因为要抵抗西方或日本殖民文化,促成了鲁迅这股软实力在东南亚的形成。他成了反抗殖民主义的道德精神力量,也是建构经典文学与民族新文化的典范。

鲁迅翻译作品列禁书

作为文学作家,鲁迅很早就获得西方世界文学与文化界的肯定。因此西方统治下的殖民地,反而没有把鲁迅的翻译作品列为禁书。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许多新马报纸发表推崇鲁迅的文章。章翰(韩山元)在〈鲁迅逝世在马华文艺界的反应〉及〈马华文化界两次盛大的鲁迅纪念活动〉两篇文章中,分析了这些追悼鲁迅的文章。

1945年日军投降,英国政府对马来亚采取言论、出版与结社自由的政策,原本在日军入侵时的鲁迅影响力,重新出现并且成为华人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言论。

马达(张天白)在〈集体主义旗下的鲁迅先生〉一文中提到,鲁迅即使在疾苦时期,还是关心中国的文艺运动。尤其对周扬辈假借“国防文学”题目,实则进行不可告人的耻辱时,鲁迅对记者说了在民族解放斗争这条联合战线上,那些狭义且不正确的国民主义者,特别是翻来覆去的投机主义者,应该要改变这类人的思想。他从1930年5月发起自由运动大同盟,随后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到发起“文艺工作者宣言”,把个人献身在集体主义之下。

鲁迅代表作之一的《阿Q正传》,影响深远。郑子瑜在〈《阿Q正传》郑笺·引言〉中提到,当时大多数的知识青年都喜欢鲁迅的作品,却对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一知半解。人们以为作者是故意让读者摸不着究竟是在写谁,一时看得出是在指谁,有时候又疑心到像是在写自己,由此开出令人反省的道路。

显示鲁迅顽强意志

鲁迅曾受当时中国黑暗社会的压迫,生活环境相当恶劣。从章翰在〈鲁迅致新加坡朋友的书信〉一文中来看,鲁迅在信中详述了上海文化界的情况,尤其是当权者对进步文化的压迫和摧残。鲁迅写给新加坡朋友的三封中,是他晚年战斗生活的重要文献。信中显示了鲁迅的顽强意志,也有鲁迅鼓励友人追求光明、不怕困难去奋斗的话语。

鲁迅对新马的文学、政治、社会与文化可确实是有着很深的影响。

高湖在〈鲁迅与马华新文学〉文中提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如果没有鲁迅的崛起,参与倡导和推动,将会显得贫弱无力。那群正和黑暗势力搏斗的知识青年,也将感到彷徨。从马华新文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凡是走在现实主义道路上的文艺工作者,都十分敬仰鲁迅。学习鲁迅、发扬鲁迅精神,已是当时马华文艺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因此在马华新文学历史上较有建树和坚实有力的作者,在一定程度上都继承了鲁迅的思想精神和文章风格。

(待续)

反应

 

言论

母语教学违宪罔顾团结/碧澄

联邦宪法是我国人民主要的法律根据,一般上,朝野政党若发现宪法的某些条文有纰漏或不足之处,可要求国会以超过三分之二多数票通过修改有关条文。

修宪是一件大事,人民挑战宪法条文亦不常发生,因为非得花费大量资源不可,背后没有有力的支持,要入禀法庭,并非易事。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的母语教学违宪的风波,有某方势力在做靠山。

宪法152(1)(a)和(b)可说是非巫裔人民教育领域的护身符,一路来都有人提出置疑,政府也曾针对教育部长对华淡小操生死大权的条文进行修订,以安民心。

华小拨款占小比率

挑战华淡小宪法地位一案自2019年12月开始,至今已历时4年,虽经判决,上诉方仍准备上诉到联邦法院。他们对于华淡小非法定权力机构,却享有政府拨款的事实,紧咬不放。

其实,华淡小所得的拨款只占总数的一小比率,否则华小就不必每年都要求提高款额了。

提出违宪诉讼的团体,其出发点不外维护马来人的权益及马来文的地位,最后达成单一源流学校的目标。

教师团体参与,我们没话好说,思想应该比较开明的作家联盟也是其中一分子,就让人大跌眼镜了。他们这样做,显示思想极端、狭窄,不顾这对国内各族群关系和国民团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国家的发展肯定大大不利。

如今,部分小学以英文教学,政府或私立大专纷纷以英文为教学媒介,上述人士是表示赞同或是视若无睹,又或者认为以英文教学乃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什么对国内通行语文的发展却不认可,非除之于教育圈外不可?

严守课程大纲教学

土团党青年团团长袁怀绍声称,他们愿意让多源流学校继续存在,条件是增加国家元素――有更多的马来文、马来人和马来西亚的历史。这些都是罔顾现实的意见。

华小和淡小一样,都严格遵守课程大纲教学,教学三语,培养良好品德以及爱国的情操。至于华校从中台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效果,有何不好?难道要各方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才是正确的办学方针?

这些年来,在董教总的领导下,华小不断想方设法让学生学好马来语文,又极力引导学生开拓视野,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教育当局理应对此略知一二。好的方面,应给予褒扬;不足的地方,应给予鼓励。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