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神预测”?
11月17日新闻头条

今天是2019年11月4日,今天大马乃至世界发生什么事,你必然已经知道,因为翻开《南洋商报》就能掌握一切。

但是,11月17日的新闻却是个未知数。按照常理,当天会发生的事也唯有当天才知晓。但陈庆达早在1个月前就已经预见有4则新闻将会在11月17日刊登在本报里。



陈庆达是谁?他哪来的自信敢夸下这种海口?!他预测的又是什么新闻?

相隔20年后陈庆达再度以自己的第六感为慈善出力。

常言道,今日不知明日事,但陈庆达却胆粗粗的对未来的事,提前做出预言。

不谙中文的他,事前写下他认定会出现在《南洋商报》11月17日刊登的4则新闻,并在10月16日拜访本报,在本报总编辑陈汉光的见证之下,将他所预测的4则新闻密封,11月3日移至十五碑亚洲学院(BAC)存放在透明箱内展示。

是以,11月17日报纸会有什么样的新闻,本报同样毫不知情,当然也排除了受到预言左右或作弊的可能性。

根据他的说法,当天刊登在本报的4则新闻将会随机出现在封面、或内页或封底。



补选成绩成焦点

不过,即便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只要是关心政治的读者都心里有数,11月17日各报章势必会有一条全国瞩目的新闻吧?

正是柔佛州丹绒比艾国会议席补选成绩。陈庆达坦称,这确实是他所预测的4则新闻之一,他预测了投票数量、胜出阵营及票数,但他也指出,自己预测的票数与实际票数约会有一至两百票的差距,不会完全一致。

至于其他3则新闻?他要保留到11月17日当天中午,在十五碑亚洲学院(BAC)举办的“The Big Prediction ”活动上公布。

陈庆达这次其实“玩很大”,除了本报,他也找了多家媒体参与,同样在17日当天公布答案!

陈庆达把他把对本报在11月17日刊登的4则新闻预测写在这个小信封内。

10秒“想”断匙!

“噢,原来是搞活动宣传!”……读者心里必定这样想……且慢!

陈庆达扬言他不介意被讲爱出风头博宣传,因为他这回拿自己的名誉冒险,就是要吸引全国人民注意,以达到终极目标——为Tender Hearts咖啡馆和Pertiwi流动厨房(Pertiwi Soup kitchens)筹募善款并提高该两个单位的曝光率。

说到底,陈庆达到底是谁?他曾是执业律师,后来担任激励讲师,如今是律师楼合伙人,也是社会企业BeepBeep Nation创办人,但这些头衔与职位与他这次的预言没有何任关系。

自娱娱人也为慈善

他运用本身的“特殊能力”来表演,纯粹是因为“很久之前就想做了”,也是为慈善、自娱娱人以及让高龄父母开心。他的父母甚以他的特殊能力为荣。

至于选择11月17日?他表示完全是因为这个日子恰巧迁就他要在12月之前进行的时间规划。

这是陈庆达暌违20年之后再度为慈善而曝光自己的特殊能力。20年前的1999年1月15日,他曾拜访《南洋商报》并示范用意念发功折断汤匙。当时他“想”了数十秒,把汤匙“想”断。

同年1月25日,他戴上眼罩蒙住头,从独立广场开车抵达城中城苏丽雅广场,全长5公里,目的是为大马盲人协会筹款。当时有本地艺人陈艺夏陪同上路,以确保车内没有任何辅助仪器。

有图为证及人证。20年前陈庆达在本报以意念把汤匙“想”断了。

9岁有感应

其实,大家内心深处更好奇的是陈庆达究竟如何预测?凭什么作出预测?

通俗易懂的解释是他拥有“特异功能”但他个人选择的字眼是“第六感”。

这个强烈到足以窥见一些未来的“第六感”是他长久练习的成果、些许能力以及大量心理学的结合,但他也指出每个人情况不同,或许有些人与生俱来有这种能力。

耗时数天至数月

陈庆达的“第六感”是源自于他9岁时,曾看过魔术师表演把汤匙“想”弯,引起他的好奇心,他想也许自己也可以学习这种能力,从那时候他开始不断练习,21岁总算成功。后来他也搞懂了,原来要让汤匙“弯”有很多种方式,魔术师的是其中一种小把戏,而他是实打实的“想”弯汤匙,不过这需要花很长的时间练习。

他形容,这种“第六感”可以应用在多方面,有些人用来预测未来、读心(他认为这是大量心理学应用),但他纯粹应用在娱乐消遣上,博君一笑。

以上述预言为例,陈庆达解释,首先他得选择一个日期,接着开始努力的想,例如“我想要知道11月17日刊登在《南洋商报》的新闻”。

这个“想”会耗费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这期间他集中精神去想时,会有很多不同的答案(有时候是文字、有时候是影像画面)出现,过了一阵子某些答案被他过滤排除,用了3个月时间他总算决定了终极答案,并动笔写下。

妙用心理学

他说,“希望我的预测是准确的,或许不是100%准,但是有80%至90%就已经足够。对于某些人来说我这种行为也是猜测,但对我而言,我相当确定,至少某些新闻会成真出现。”

按照他的说法,只要选好日子开始“想”,不管是12月25日、明年甚至是5年、10年之后会发生的事其实也可以“想”出来,但并非想出当天发生的所有事,否则岂非资讯爆炸,脑袋瓜如何装得完?!

不是每次都得花上3个月来“想”,想的时间长短不一,也切勿因此认为这是很玄妙的事。他指出,有些“想或预测”其实是建立在个人的经历体验、心理学应用,例如从事资讯科技的他熟悉资讯科技,自然能比门外汉看得更深远,从进化中“看见未来”的发展。

1999年时蒙着双眼开车行驶至城中城苏里雅广场,现场更有5名交警为陈庆达护航。

不炫耀不应酬

拥有强烈的“第六感”对于陈庆达来说,除了博君一笑之外也是很实用的技能,特别是在人际往来上,可以让他从蛛丝马迹观察并初步判断出一个人是否值得深交,是否能成为好友或生意伙伴、避免掉入陷阱……例如对方是否有意欺骗他之类。

听起来,这似乎比较像是心理学或者行为科学的应用吧?陈庆达不否认。他指出,第六感其实也包含观察、个人经验的累积。

经验结合心理学

他强调,所有的人际往来上都有应用过去累积的经验,而第六感正是经验组成的部分。由于他对心理学很有研究,再加上有意识的去涉猎、应用和练习,也因此更懂得操作。

“当经验结合心理学及一些第六感,你的表现就会比一般人好,因为一般人甚少像我那样去练习。不过,对我来说这只是让我能做生意时避免上当、找到益友之类,因为过去也吃过不少亏,所以这是个好技能。”

尽管亲友都知道陈庆达有强烈的第六感,但他甚少拿来炫耀也不应酬想找他发挥第六感的要求。唯独去年全国大选时忍不住在通讯群组中提及希盟有机会胜出,理由是有全民公敌。想当然尔,朋友都不相信他。

首相何时交棒、万字票开奖、赌博、算命……这些他都曾经被问及,他直言某些东西他无法预感,即使强行去想,得出来的答案比较像是猜测而非对未来的预感,华人农历新年小赌怡情他还是会输钱的呢!

对于第六感能否“感应”到家人有事发生,他摇摇头表示不能但却忆起1999年有特定几天他行经联邦大道某处时莫名有强烈预感自己会出车祸,结果,3天之后他没事反而是父亲在该处被电车单骑士撞至重伤。

*****************************

想第一时间知道陈庆达的预测是否准确,可至网站捐款100令吉或以上认购门票参与。当天亦有一系列节目演出以及由Tender Hearts咖啡馆准备的午餐。

门票收入由十五碑亚洲学院旗下企业社会责任组织Make It Right Movement(MIRM)代收并将悉数捐予受惠单位。

The Big Prediction 

日期:11月17日(星期天)

时间:中午12时至1时30分

地点:BAC College, PJ Campus, Jalan Utara, Petaling Jaya, Selangor

网站:shauntan.co/thebigprediction/

Tender Heart咖啡馆由李雪敬(右一)成立,聘请有特殊需求的青少年工作,也有热心人士或义工到来协助这群青少年员工。

同场加映:

为弱势社区尽一份力量

受惠单位Pertiwi流动厨房会派送食物予无家可归的人士,而Tender Hearts咖啡馆由癌症幸存者李雪敬(Sharon Lee)在去年4月开设,聘请并非一般的员工(唐氏儿童综合症、自闭症、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青少年)。

陈庆达透露,他经由Make It Right Movement(MIRM)推荐选择上述受惠单位,希望协助这些社会关注度较低的单位筹款及提高曝光率。

“这间咖啡馆为特殊孩子创造就业机会,我希望透过这次的活动提高国人对他们的醒觉度,让他们能壮大,聘用更多特殊孩子”。

李雪敬透露,包括她在内,该咖啡馆目前有17名员工,一名全职员工负责主食,馀下的制作糕点、准备简餐、冲泡饮料、打扫、招呼客户则由青少年员工在她、义工的指导监督下进行。

她表示,虽然咖啡馆获房东豁免租金,但员工薪水和营运开销仍是庞大的开销,所处的商场人流量不多,再加上咖啡馆缺乏知名度,多数是回头客,必须努力开拓新客源。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不一样的春节,不一样的未来

报道:邱立本,亚洲周刊总编辑

不一样的春节,预示不一样的未来。防疫措施变成新常态,科技创新融合组织与制度创新,推动免于恐惧的生活方式,淬炼更有人情味、更安全的中国。

2021年的春节,一切都变得不一样,因为我们要面对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疫情是否会在牛年结束?还是要面对旷日持久的疫情延长赛?科学家相信,这是第一个疫情春节,但恐怕不是最后一个,估计在一年之后,人类还需要面对病毒继续蔓延的苦果。

今年的中国春运,从过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30多亿人次,转为稀稀落落的旅途,人数起码少了一大半,只是检疫的关卡一个都不能少,万水千山,要忍受漫长的隔离,让有意返乡过节的民众却步。

但很多中国人都在为中国抗疫成功感到庆幸。疫情在全球共导致逾200万人死亡,而中国由于抗疫快狠准,遏制病毒蔓延,迄今只有4000多人死亡,而美国人口是中国的四分之一,但却死了46万人。这都显示中国的组织化社会高层反应敏锐,而地方基层又落实得很彻底。

中国的基层街道干部过去大多由一些大妈大叔担任,但近年却多了很多80后与90后的年轻人参与,他们满腔热情,推动“网格化管理”,也不断探索各种高新科技的方式防疫,善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让春运出行更加方便。

如果说春运是疫情苦旅,那么这样的苦旅将成为新常态,从A点到B点,都要经过各种的查核,关卡重重。但科技的进步,势将发展更多的手段来消除障碍,包括疫情护照、各式的健康码等。

也就是在疫情的痛苦中,刺激创新的力量,中国在高新科技的探索,更要面对生与死的挑战。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在全球造成了约5000万人死亡,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要多。西班牙流感最后如何戛然而止,还是一个历史的谜团。但当时美国对这流感都是严阵以待,公共交通工具规定必须戴口罩才可以上车。

历史学家相信,人类历史的写法将会分为“前冠病时代”与“后冠病时代”。两个时代,将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观,甚至是不同的生活态度。往日率性自由的岁月,势将被各种的清规戒律所限制。但有些疫情下出现的“新生事物”,可能在疫后还有生命力。这包括远距的视频交流与会议,变得更有效率。国家领袖不用马不停蹄去几个国家访问,而是可以在网上开会搞定。那些在春节回不了家的游子,也更熟练地使用视频和最爱的人互动。

结语:不一样的春节,预示不一样的未来。很多的防疫措施变成新常态,很多的科技创新,融合组织与制度的创新,推动免于恐惧的生活方式,淬炼更有人情味、更安全的中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