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从现代禅谈起——
当今佛教新宗派的发展轨迹及展望(中篇)

(台湾温金柯居士日前来马出席《清流论坛》,特整理与摘录其论文简要分享予读者)

第三界《清流论坛》主讲人合影(右三为温金柯居士)。

4:现代禅教团1989-2003年的发展轨迹



1.在成立之初的遭遇传统佛教界的质疑(1990年)

1990年8月1日,《现代禅杂志》第9期刊登〈勤学多闻·以法为师——访见性法师〉一文,介绍了“现代禅菩萨僧团”第一位出家成员。当月20日出刊的《佛教新闻周刊》58期,出现署名“正法轮弘法团三十五位比丘联名”的一封公开声明〈我们对“现代禅”的质疑〉,企图把“现代禅”推到了佛教的门外,称之为“附佛外道”。而“正法轮弘法团”的团长,正是宏印法师;见性法师则为“正法轮弘法团”比丘尼的副团长。以见性法师当时在圆光佛学院等重要的佛教教育机构担任要职来看,她加入现代禅,确有动见观瞻的影响。或许就是因为现代禅在创立初期,秉持初生之犊的天真,在实践菩萨僧团的理想过程中,抵触了传统僧团的“僧俗伦理”,所导致的结果。

《佛教新闻周刊》从第58期开始,历时近两个月,刊登了双方一连串的论辩文章,这可视为现代禅教团与传统佛教界所展开的第一波法义之诤。在论辩中,该刊记者曾经广泛访问当时著名的佛教界人士,圣严法师、惟觉法师对于现代禅表示质疑或不以为然,而昭慧法师、蓝吉富教授则持公允之见。但是,无论如何,经过这一事件,现代禅在有些人眼中,变成一个“有争议的团体”,甚至被贴上“附佛外道”的标签!

台湾解除戒严,与宗教自由的保障有密切的相关。1987年初,经过立法院的决议,政府宣布一贯道合法化。同年7月15日总统宣布解除戒严。一贯道的合法化被视为解严的先声。从此之后,台湾成为高度宗教自由的国家,在内政部登记的宗教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样的社会与政治环境下,佛教内部的争议并没有使现代禅这个新兴的宗教小团体,受到来自政治方面的干扰,客观上取得平顺的发展的条件。因此,传统佛教界虽然可能有过一些拒斥,但是现代禅教团仍与佛教界一些正派人士,如蓝吉富教授、昭慧法师的弘誓学院、证严法师的慈济功德会等,保持良好关系与互动,并与外教和国内外学术界都有过美好的交流与合作。因此整体而言,到2003年李老师往生之前的15年间,现代禅教团的发展,是相当蓬勃与顺畅的。15年间,现代禅教团无论是在杂志与图书出版、成立现代禅文教基金会(1993年)、网站的建立与经营、象山修行人社区的建设、各个共修会的组织与运作,都是成绩斐然。

2.从成立初期的迅速膨胀到刹车潜修(1989-1994年)



现代禅教团在李元松老师生前15年的发展,若以1994年6月宣布潜修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现代禅教团成立于1989年3月,当年9月在台北市龙江路成立“根本道场”,10月成立出版社,12月《现代禅月刊》创刊。

根据李元松老师在1998年1月15日接受台湾大学教授杨惠南的访问所提供的数字:学习过现代禅的同修人数,可分为“随喜参学者”和“正式加入现代禅教团的入室弟子”两类。“随喜参学者包括参加过现代禅主办‘现代禅七’课程,经常赞助现代禅的活动且有往来者,这一部份截至教团1994年6月潜修前约有1万2000人;正式加入现代禅遵从《宗门规矩》的同修最多时约1000人左右。”

在出版品方面,在1994年6月潜修之前,《现代禅月刊》发行了45期,每月寄赠国内外上万份。现代禅出版社出版的李元松老师著作和录音带23种。

在大型聚会场所方面,除了1989年9月开始租赁台北市龙江路一层办公大楼的“根本道场”之外,因为善信的布施,1994年4月启用台中龙树会馆,5月在台北市天母的印经会馆也正式启用。此外,还在地处山区的南投县鹿谷乡购买一块地,准备兴建“现代禅院”。

在这样平顺发展,人数随着时间渐渐膨胀的情况下,现代禅教团的潜修,是在李元松老师提出,经教团指导老师会议认同的决议。

3.潜修时期的发展(1994-2003年)

现代禅教团1994年的潜修,主要是关闭根本道场的对外弘法活动,不再举行对外招生的“现代禅七”课程,停办《现代禅月刊》。现代禅教团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培养已经入门的弟子的道业。当时的做法是:成立“密严共修会”,依弟子的道业水平等因缘,分班授课。李元松老师亲自指导教团的指导老师和执事干部修行,称为“密严共修会”,而这些指导老师再各自带领一个共修会。而这些共修会的地点,基本上都是在某位同修家的客厅定期聚会。台中龙树会馆、天母印经会馆也以提供教团内部活动为主。据李元松老师1998年1月15日提供给杨惠南教授的数字:“1994年潜修之后迄今人数则始终维持在700人左右。”

在此情形下,现代禅教团仍然保留了部分较为轻松的业务。如“现代禅文教基金会”还是会在社会上继续举办活动;现代禅出版社、本地风光杂志社(现代禅第二份刊物,在台中龙树会馆)的社务都持续进行。

除此之外,随着网际网路的普及,现代禅教团在1999年11月20日成立“现代禅实验网站”,同年12月20日正式成立“佛教现代禅网站”。

随着现代禅教团潜修,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培养入室弟子的道业,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就是“象山修行人社区”的建立。由于现代禅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地方,受限于现实的条件,起初几年,同修的聚会仅能定期在道场或共修会举行,聚会结束后,又各自散去。潜修以后,在分班授课的情况下,由于部份指导老师经常亲近李元松老师,与李元松老师在台北市郊的居家聚会,或在附近登山法谈。久之,远道的人为了休息歇脚之用,租下李元松老师家附近的房子,进而举家迁来。后来,仿效的同修逐一增加。于是,1996年7月,李元松老师和指导老师们开始把相关的行为制度化,着手建立“都会型修行社区”的尝试。由于该社区位于台北市信义区的象山脚下,所以也称为“象山修行社区”。

“象山修行社区”的建立,让现代禅教团找到一条突破在家学佛而无法实现“身和同住”限制的可能性,以及学人进一步了解及实践“在履行责任义务中迈向涅槃解脱”、“在吃喝玩乐中修观空性”、“从自我实现到禅定解脱”……等诉求的具体内容。

象山社区建立以后,现代禅教团的共修方式分为二种:一、大型的共修会,每个月举行一次,包括象山社区常住,还有全省北中南各共修会的重要成员,也都到象山来共修。把听闻的法要,带回去转述给各地的同修。

另外一种是小组共修,将所有成员依程度分班、分组,每周固定共修一次。共修地点在同修家,平常则以小组为单位,时常相约一起爬山、聚餐、法谈。由于大家都住在社区,小组成员之间关系非常紧密。尚未搬进象山社区的同修也有各自所属的共修会。

(待续)

文:温金柯

反应

 

副刊

弥陀在心,生活随心
——访温金柯居士

温金柯居士。

适逢台湾温金柯居士月前来马出席“清流论坛”讲座,特邀约他来报馆接受访问,他二话不说爽快答应。12月10日是“现代禅教团”创办人李元松逝世16周年纪念,因此这回的访谈主题扣紧在他与李元松的师徒因缘,以及李元松净土思想的特点。

●与李元松的师徒因缘



1982年,温金柯大学毕业,当兵两年后念研究所硕士班。过后在具佛教背景的《福报》与《法光杂志》工作。他大量阅读佛书,也撰写佛教文章及讲解佛学课程,当时在台湾教界已有一定的名气。

温金柯表示他对佛教深奥圆满的义理很信服,但对当时教界种种的人事与所展现的外在形式却不太认同,心里一直有所困惑,想找寻一个能令自己信服的人,却总无法如愿,直至遇上李元松……

“我大概在29岁那年遇见李元松,那时太太正怀着小孩,我们去拜访老师,听了他的说法很喜悦,过后就决定加入现代禅!”

他记得当时曾问李元松一个问题:一个解脱者为什么会知道自己不再轮回?当时李元松用了一个比喻,成功说服了他。

“老师用了个比喻:一个人走到邻居门口,每次都被邻居的狗咬,被咬了100次后,他就知道下回经过怎样不再被狗所咬!”



看到修行人的人格典范

温金柯表示遇见李元松前,他是一个对真理与修行失望的人,生命常有庞大的虚无感。但从李元松身上,他看到一种属于修行人的人格典范。

“他是个真正自在潇洒的人,人前人后,身心一致。他对学生真正的关心。我很幸运遇见他,生命得到安顿,明白自己有很多缺点都可以改!”

他表示自己性格上是一个压抑的人。有回,当他听李元松向一对同修夫妇讲述夫妇相处之道,当中的一些问答仿佛也是自身长期所面对的问题,他顿时开心与感动的不得了,当场像小孩般,不顾一切在地上打滚。

“老师梳理了很多我对佛法的知见,对修行大有帮助!”

因此李元松虽已离世十多年,温金柯坦诚,每次回忆与老师的相处,一切仿佛还历历在目。

李元松常对学生说,一个人在修行前,除要排除道业的障碍外,各种生活的障碍也要一一剔出,因此他与学生的关系很密切,他了解与关心学生的一切:工作上、家庭上、感情上等问题。他帮学生处理日常生活,包括经济上的压力。

“我年轻时买了一间很昂贵的房子,结果每个月的贷款都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非常辛苦不自在,后来老师建议我卖掉,改租房子,结果我的压力没了,身心轻松多了!”

温金柯生了两个孩子,都患有自闭症,夫妇俩承受不少的苦痛。李元松开解他们,接受这一切皆是弥陀的安排。夫妇俩学习坦然面对,去接纳生命的不如意之处。

李元松对温金柯而言,不仅是佛道上慧命的善知识,也是生活与精神上的导师。

温金柯居士。

●至心念佛 随心所欲

李元松是“现代禅教团”创办人,早期致力于禅修,提倡“止观双运”、“本地风光”的禅法修学,后来自号“念佛人”,以“信佛人”教导学生,劝谕现代禅弟子唯行念佛。

温金柯表示李元松的净土,在某程度上与中国的传统净土有点接近,就是“禅净双修”。

“老师表示净土很殊胜,净土的重点与根本在于信愿,因是弥陀本愿,只要一念或十念,一句或十句皆行,皆能往生极乐。”

李元松认为一直专注的念佛,就会有定力,用念佛来摄心,其实就是禅修,因此念佛的现世乐,则是直接利益当下安顿的身心。

“一个相信自己能往生的人,其禅修自会进步,因此净土与禅在修行体验上互相帮助增益。

“老师教导我们,每天好好念一句佛号,对于世间的生活,随心所欲,一切皆圆满。”

温金柯分析,严格来说,李元松的念佛思想,与一般中国传统净土以及日本净土有所差别。

“中国传统净土强调自力,一心念佛,佛号越多,功夫越好,而品位自然越高。甚至有些认为功夫不好,未必能往生。念佛要靠自力,一心不乱,功夫成片。”

具足信愿 必能往生

李元松则强调,净土法门主要是弥陀本愿,功力好不好不是关键,只要具足信愿,肯念佛,一定能往生。

“我们念佛,是被佛救度的人,放下想要努力念佛,一切交由阿弥陀佛,要深信弥陀本愿。”

至于日本的净土思想,虽强调他力佛力,相信信佛念佛必能往生,但却否定其他杂行助行,认为修禅观想不会往生。

“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所创造的,我们都是客人,是莲池上的花,等候被阿弥陀佛拉上来。莲花是我们的本性,通过放下我执,让莲花长出来,通过弥陀的接纳来转化成就。”

温金柯表示放下有两种:一种是努力放下我执,一种是不用努力就放下。

他感叹,中国传统净土与日本净土的重点反落在如何的念佛不会往生。

“老师告诉学生,一个念佛人深信弥陀救度必往生,既然已经获往生,哪生活要干嘛,那就好好做一个快乐有品质的念佛人,好好禅修与念佛,好好处理生活与家庭的问题。至于要打坐修行,任何方法方式皆可随心所欲,看个人因缘选择。”

温金柯表示一个好的念佛人,应有以下3个特点:快乐、聪明、有品。

●忌日悼念  相聚共修

自李元松往生后,每年的忌日,温金柯与老师的学生们都会相聚共修悼念,一直延续到现在。

2016年开始,亚洲各地的学生也会过来台北一起共修,通过共修来追思老师。

近几年的暑假,一群同修也会一起出国禅修,前几年在日本,而今年则前来我国的槟城禅修。

●采访后语

与温金柯的认识因缘来自李元松,当年李元松往生5周年时想在〈登彼岸〉佛学版策划特辑,但苦于找寻适合的受访者,沙巴佛友建议联系其温金柯。我久仰其大名,于是战战兢兢的电邮联系,怎料他很爽快接受电邮访问,因此结下了因缘。

过后温金柯曾来马参与研讨会,见过几次面,言谈甚欢,感觉是亦师亦兄亦友。

汉子个性的温金柯,每回谈及李元松老师都面带尊重,在受访时也眼眶带泪,流露出深厚的师生情谊。

送温金柯到停车场,他仰望天空,脸上溢出自在满足的笑容,不晓得他是否记起与李元松相处的快乐时光,顿时脑海浮现的是李元松留下的偈语:是非真假已忘却,独留情义落江湖。

在当下教内教外充斥伪善、矫情、包装的年代,这种情谊益显得无比珍贵!

李元松简介:
佛教现代禅教团创始人。初出佛教,提倡现代禅学,继而兼谈淨土,终乃摄归淨土。
1957年生于台北。小学毕业后,为帮助家计而放弃升学。当时13岁,即对宗教哲学具有浓厚兴趣,因信仰一贯道,开始接受传统儒学及禅道思想的薰习。
1975年,接触心理分析、逻辑、语意诸学,开始阅读现代学术诸种著作。
1979年,自军中退伍,适逢因缘得浸习当代佛学大师印顺导师之《妙云集》系列著作,自此专攻中观哲学。
1983年,倡导“止观双运”、“本地风光”两门禅法。
1989年创立“现代禅教团”暨“现代禅文教基金会”。
1993年,以《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为题,开示念佛往生之道,并有录音带赠阅发行。
1994年,又集有缘有善根弟子,于“密严二会”,亲授念佛之道,并将授课录音带于现代禅同修间流传。师弘扬现代禅不久,即自号“念佛人”,后又改署“信佛人”而不名。
2003年初示疾,病中唯一心念佛,称名不辍,并劝谕现代禅弟子唯行念佛,此时为同修所讲九堂净土念佛课,为师最后的教诫。12月10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弥陀诞 )往生。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