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不仅仅是一场贸易战/滨田宏一

对贸易战的担忧已经引发了对经济衰退的担忧。

美国和中国之间不断升级的贸易战,有时被博弈论专家称为“囚徒困境”。

一个囚犯可以通过揭发另一个囚犯而受益,但前提是另一个囚犯不会同样背叛第一个囚犯。如果两人都揭发对方,则两人都输了;而最好的结果是双方都保持沉默。



同样,一个经济体可以从提高对另一个经济体的关税中受益,但前提是后者不进行报复;在以牙还牙的情况下,双方都是输家。

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希望就在于贸易战造成的损失迫使陷入困境的中美两国承认它们的错误,并重新开始合作。

这是一个很有条理的论点,但它并不能解释美中贸易战,原因很简单:双方的动机都不像囚徒困境所表现的那样直截了当。中美的情况与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所描述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更为相似。

在某种程度上,伯罗奔尼撒27年的冲突是由一系列涉及较小城邦的小规模贸易和航运纠纷引发的。但更为根本的是,修昔底德认为,雅典作为一个新兴力量的崛起,以及这种崛起给斯巴达——一个具有优势的守成国家带来的恐惧,“使战争不可避免”。

在转变为一个强大的贸易和海上力量之后,雅典展现出“日益增长的权利意识、越发明白自己的重要以及要求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与此相似,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行事方式也遵循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观,这本质上是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特权意识,并要求享有特权,这种意识可以追溯到汉代。

尽管缺乏一些关键的规则和结构,例如符合世贸组织规定的知识产权制度,中国已经从其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身份中获得了相当大的利益。

特朗普遏制中国崛起

习近平希望保留并扩大这些利益,同时对全球秩序施加更多影响。

正如修昔底德所说,斯巴达用“恐惧、不安全、以及捍卫现状的决心”来应对雅典的崛起。这正是世界从特朗普政府那里看到的——试图遏制中国,并维护美国的“伟大”。

问题是,这种状况是否会导致两国陷入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即由不安全感而引发的冲突。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重新考虑两个关键假设开始:在自由民主国家中,政府政策反映了人民的意愿,而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代理人通常采取理性行动。

意愿符合利益

毕竟,这两种假设意味着,人们的意愿符合他们的利益,而美国政府的行动也符合这些利益。发起一场具有广泛破坏性的贸易战,并使美国损失最多,不符合这些假设。

实际上,民主选举的领导人可以扭曲大众的观点,并说服足够多的人支持破坏他们自身利益的政策,比方说特朗普2017年的减税政策和英国脱欧。(像习近平这样的领导人不受选举政治的约束,但他仍必须拿出合理且积极的成果来维持合法性。)

中美陷入陷阱

此外,正如“行为经济学”的出现所反映的那样,经济主体的行为并不总是理性的,包括早期的恐惧和群体反应在内的人类复杂心理也发挥了作用。

从“行为”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美国和中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性似乎很大。但我们并不能保证这一点——尤其是在一场重大冲击仍可能说服一方或双方变得更灵活的情况下。

对贸易战的担忧已经引发了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并导致股市暴跌。经济崩溃可能足以迫使特朗普退缩,特别是考虑到即将到来的2020年总统大选。

面临经济压力

中国可能也面临经济压力:包括工业生产和投资增长在内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已经开始显出疲软态势。此外,香港的持续动荡可能会削弱中国升级冲突的意愿。

从长远来看,转向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减轻贸易战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当美国采取扭曲市场的措施——例如,迫使日本采取“自愿出口限制”——以减少对日贸易逆差时,日本企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美国国内市场来抵消这种损害。

追随日本脚步

贸易和移民往往会遇到强大的政治阻力,但管理良好的外商直接投资普遍受到欢迎。中国认识到这一点后可能会追随日本的脚步。

尽管近期中国对美投资的下降——从2017年的290亿美元(约1218亿令吉)下降到2018年的50亿美元(约210亿令吉)——表明这种投资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抵消贸易战的影响。

世界不能袖手旁观

然而世界不能袖手旁观,寄希望于美国和中国自己来解决分歧。中美两国影响力很大,两国进行贸易战的动机也太不理性。

这就是为什么欧盟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国家应该接受扎基·拉伊迪(Zaki Laidi),竹森俊平(Shumpei Takemori)和伊夫·蒂贝尔吉安(Yves Tiberghien)的建议,并建立一个欧洲-太平洋伙伴关系自由贸易区。

这虽然无法保护世界不受美中之间全面爆发战争的冲击,但将有助于其他国家免受美国这个长期世界霸主与它担心将取代它的新兴大国——中国之间不计后果的经济竞争的影响。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www.project-syndicate.org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台湾看马英九大陆行 蓝绿阵营不同解读

报道:童清峰

台湾看马英九大陆行,蓝绿不同解读。蓝营认为这是历史文化脐带连接,绿营认为这是中共“文化统战”。但无论如何解读,台湾民众都希望台海和平,不要发生战争。

马英九的大陆访问,一路从广州、陕西到北京,逐渐进入高潮,中国方面所安排的行程都有强烈的历史感,包括访问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历史景点,同时还参加“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等活动。

这在台湾引起不同的解读,蓝营认为这重新连接两岸的历史与文化脐带,会带来两岸的和平。但绿营则认为这是中共的“文化统战”。台北海洋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吴瑟致指出,这些安排具有中共“文化统战”意涵,紧密围绕中华文化,连结中华民族想像共同体,加入历史景点也提醒了“国共合作”。

 

马英九于4月6日访问西安国家版本馆时,被馆内展示的各种版本所感动,并对“保留历史文化宝藏”表示赞赏,认为这些版本为中华文化的保存埋下了珍贵的种子。

民进党切断文化连结

中国对中华文化的保存,颠覆了台湾民众的认知,原认为中华文化早就在文革被破坏殆尽。相反,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后,仍然保留了大量珍贵的中华文化遗产,许多人来台湾寻找自己的文化根源,无论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还是许多在中国已经失传的古籍文献等,都在台湾得到广泛的传承和保存。但是民进党上台后,提出“去中国化”主张,在教育、媒体等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旨在切断台湾与中国大陆的文化连结。其中,官定课纲大幅删减古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在过去的国民党统治时代,台湾的教育、社会等领域都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当时的台湾社会普遍重视中华文化教育,家长也热衷于将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给孩子。在这种氛围下,台湾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中华文化学者和艺术家,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如今中国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反而台湾在这方面不及中国。

马英九作为中华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对中国的肯定,实际上折射出中华文化正在台湾衰败的感慨。当他在版本馆看到丰富的古典藏书时,不禁使他回想起童年的美好时光。那时他读小学二年级,与母亲一起住在桃园龙潭宿舍,母亲常常在“灯下教子”,每天教他念古文。他清楚记得启蒙的第一课是《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这段教材至今仍深深印在他的心中。对于古人从小开始的经典教育,他深信这对于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至关重要。

牢记中华文化根源

马英九参访了多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在这些场合中,他流露出真情。

在参访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时,马英九诵读了烈士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台湾的中年人过去都在课本读过这封情真意切的家书,还谱成歌曲,2000年陈水扁上台,开始“去中国化”,将它删除,现在年轻一辈根本不知道林觉民是谁。

马英九提到,他读《与妻诀别书》时,常常泪流满面,深深被这些革命先烈牺牲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今天他来到黄花岗致祭,缅怀这些烈士当年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捍卫国家,使他格外感到激动与感动。

在出席“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时,马英九在致词中两度哽咽。他表示,两岸人民都是黄帝的子孙,炎黄子孙的血脉相连,不可分割。国父孙中山先生曾经写下祭文,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马英九希望来自台湾的年轻人,通过这次难得的机会,要更加牢记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根源,以及身为炎黄子孙的骄傲。

习近平:中美不走回头路

在参访过程,出现了一段意外的插曲。7日上午在大陆国台办副主任仇开明陪同下,马英九先后参访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大慈恩寺。在大慈恩寺香客里有人高喊:“马总统好!”响亮的声音在偌大的空间回响,马英九也停下脚步与他握手。发出问候的并不是大陆人,而是来自高雄的一名男子,这人也许个性单纯,在对岸大喊“总统”是很自然的反应,但也被视为“政治不正确”。

马英九这趟和平之旅,正值台海、南海风云诡谲时刻,美国总统拜登11日在华府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菲律宾总统小马可斯举行首次三边峰会。美拉拢日菲围堵北京的意图甚明,此举势将牵动台海情势。

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2日晚上应约与拜登通过热线交谈。2023年11月习拜在旧金山“亚太经合”(APEC)峰会场外见面,事隔4个多月后再度通话。习近平表示,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对于“台独”势力分裂活动与外部纵容支持,“我们不会听之任之。”

拜登曾4次表示,如果中国试图入侵台湾,美国将会出兵保卫台湾。这样的表态偏离了过去数十年美国政府在台海问题上的模糊立场,即对于是否会介入台湾与中国之间的冲突保持模糊的立场。

拜登也说,美方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中国发展有利于世界,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的发展,不寻求与中国“脱钩”。愿与中方加强对话沟通,避免误判,推进合作,推动两国关系稳定发展,共同应对全球的挑战。

习近平表示,战略认知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必须扣好的“第一粒纽扣”。中美这样两个大国,不能不来往、不打交道,更不能冲突对抗,应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继续沿着稳定、健康、可持续的道路向前走,而不应该走回头路。

赖清德当选总统后,两岸紧张情势急剧升高。今年2月中国民航局片面取消M503航线西移6浬的偏置,使它和海峡中线几乎重叠,随后金门北碇发生海巡署驱离中国快艇越界捕鱼,造成两人死亡事件,赔偿问题迄今未解,北京藉此否认金厦海域存在禁止、限制水域,宣称福建海警局将在金厦海域展开常态化执法巡查行动,进一步施压台湾。

在台海随时可能擦枪走火引爆战事之际,马英九访问中国别具意义。他在行前表示,这是一次有关友谊与和平的行程,他希望向北京传达,台湾人民爱好和平并且不希望发生战争的讯息。他强调自己唯一能做的只有尽一己之力来推动两岸交流,减少两岸敌意。

蔡英文的两个抉择

台海情势紧张,其来有自。前“国安会”秘书长苏起在最近出版的《美中对抗下的台湾选择》一书中分析指出,蔡英文的两个抉择改变了全局,一是全方位推进“两国论”,切断与北京对话,大幅缩减民间交流,最后甚至在2021年台湾庆典上宣示两岸“互不隶属。其次是全力配合美国的反中抗中政策,几乎到了亦步亦趋的地步。前者使北京对台湾几乎完全绝望;后者则逼它把解决台湾问题的紧迫感推升到史上的最高点。

赖清德在胜选演说中承诺未来其两岸政策将“延续蔡英文路线”,并以谨慎的措词,提出愿在对等尊严的前提下,与北京对话。

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左正东表示,如果赖清德决定延续蔡英文的政策路线,那么两岸关系可能继续保持目前的状态。尽管目前的情势相当不稳定,甚至存在相当程度的军事紧张,但只要不恶化,这已经算是一个相对不错的状况。

他进一步指出,美方很可能会严格监督赖清德是否会坚持蔡英文的政策路线,以避免两岸关系进一步恶化。考虑到目前台海难以对话,如果赖想要维持台海的和平稳定,就必须与美国保持密切配合。

美方也意识到当前台海危机所在,在马英九出访前夕,美国在台协会主席罗森柏格正好访台,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她在3个月内两度亲访,很可能是关注赖清德5月20日就职演说以及表达台海稳定的立场。

马英九此行承载了无数台湾民众对和平的渴望。台湾知名节目主持人赵少康认为,国民党前主席连战过去在两岸关系扮演重要角色,马英九在当前两岸僵局下仍然具有影响力,因此马可以接棒连战,成为国民党与中国沟通的桥梁。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