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攀岩犹如修行体悟

登山者之愿//中篇 

虽说灵长类与生俱来就会攀登,但攀登对人类而言,却是一项远在百万年前就因进化而遗弃了的长项。从那时起,人渐渐用双脚走路、用双手制作,身躯变得下重上轻,腿粗手细,更适于长途跋涉及掌控工具,而不适于攀爬。



笔者沿绳垂降中。

很难说攀岩是不是一种心性中的返祖现象,但人一旦恢复了攀登,物种的内在远古本能的召唤,立刻就不能抑止了,于是它成了人的终生遗憾及渴求,最亟欲填补的匮乏。

但我们的攀登能力已经在进化中退场,无论再怎么努力,也胜不了那怕是一只猴子。更何况,攀登已经是人的社会生活中最不需要的一项了,所以活该我们这伙热爱攀岩的不识时务者吃不饱也饿不死。

人无疑是一个缺陷,人的欲望就是匮乏,知道这个匮乏,即是人的意识。

攀登既是我的匮乏,知道这个匮乏的也就是我的意识,而这个意识最终也构成了我的人格。

沿绳垂降时的投影。

自己是属于登山的



当时,我更多以为自己是属于登山的、社交取向或人际关系甚至普遍义务,都指向着莽莽群山,直至10年过后的2013年才有了领悟!

从这时起,我才能真正标榜自己是“属于攀岩的”,或是认可自己更多的是一只能攀登的猴子而不是能驮负的驴子,最终证明那小小的缺块真的比大多数的完整来得重要。

一开始,我只能在星期天前往攀登,还得看那天天气如何,而最近的攀岩场座落在邻国新加坡,于是被迫每周挤海关、伙伴则永远缺乏。

老实说我从不惮于遥远或艰难,攀登的充实及喜悦会让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但够格的绳伴却一直是个问题,从最初期到今天依旧是个问题,多少年来我大抵是将就凑合半生不熟的岩友应付着,或调教出一批又一批攀岩学员,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并一点一滴的拼出了自己的成绩。

高崖上回望鳞次栉比的房舍。

恐怖深渊 体察生死之美

印度文化为世界带来了精神解脱的方向,并把专心致志的精修谓之修行,其内涵也获得世界各地深层文化的认可。

草棚中的禅修、深山里的武修、岩壁上的苦修,三者何其相似﹖都为了战胜与生俱来的欲望、懦弱、畏惧——走向修行之路。

与禅修的内省和武修的完全不同,攀岩是以胜天为修行的体现,但行的却是修罗道,因为攀岩必须在死的边缘获取成就,并在那恐怖的深渊旁体察生死之美。

与岩伴在锚点处合影。

攀登至高圣域

与死神为伍却始终胜它一筹,并不断从那里攫夺成就,必须无所畏惧,沉着笃定,而攀岩的世界从不缺乏这类修行者。世界上最着名的攀岩家几乎都是这类人,信手拈来就有:最近陆续出版攀岩自传的汤米(Tommy)的《黎明之墙》、阿诺(Alex)的《独行大岩壁》、希尔(LynnHill)的《自由攀登》。他们都甩掉了人生的其他,让生命只为攀岩而在,才终于进入了攀登至高的圣域,焕发着闪烁的光芒。

可能每个攀岩者都曾渴望试试攀岩修行,那怕仅仅是一年半载,而人们总是徒望岩壁而踟蹰。

岩石悍利极易割伤。

专注迈向成功

前年,岩友张小姐放下新加坡的职场生活,到了澳洲篮岭山脉的一处岩壁小镇上,过着半打工半攀岩的修行生活,而那小镇中大约还有50位攀岩修行者,这件事引发了许多岩友们的羡慕,网络上议论纷纷。而羡慕归羡慕,却极少有人真会鼓起勇气迈出这一步,晃眼一年多过去了,张小姐在岩壁小镇如鱼得水,乐不思蜀。

大多数攀岩者都是业余的周末攀岩者,再热衷一点的会开设岩馆或攀岩教学,但那仍然离修行很远。但业余者一样能半修行,只要够专注,其实每个小有成就的攀岩者,攀登生涯总有一段潜心专注的半修行期,决定性的进阶往往就是由那时期中而来。

攀升中……。

真正阔绰支配时间 体能强壮

我最早期的半修行期,是最初攀岩的那两年余,虽然没有地利人和,也走得分外艰难,但仍每天绞尽脑汁去促成仅仅每周日一天的岩壁攀登。

那两年既心力交瘁又心无旁骛,但如此专心致志的苦修,仍然达到了梦幻期许,老实说论攀登能力,我至今仍未超过最初那两三年所修炼出来的水平。

至于攀岩之路的败笔是没有足够的锻炼机会,这使我无法晋身本地一流攀岩者之林。我很明白自己条件不差,但也更明白若想再上一个技术位阶,就必须在精力与时间上加码,如每周至少三个全天的攀岩而不是稍纵即逝的一天或偶而的两天。

结果,生活就是个障碍。

我深刻的体悟到生活的真正阔绰,是拥有可支配的时间和足够的强壮,而不是金钱,而我从来就不曾如此富裕过。

而强壮我还是有的,一副盔甲身躯可能是我一生中最好的资本,使我的户外天时亟其绵长。而岁月匆匆,今天的我依旧没所谓的地利及人和,甚至连天时都将丧失。

垂降时……。

人生两难触手莫及的梦土

对绝大多数户外者而且,攀登生活是人生中的一段难忘的激荡期,足以让毕生魂牵梦绕,但鲜少有人能在那里继续留驻,而当年华老去时,又总是深深懊悔当年没能将之牢牢把握。

毫无例外我总是在栽培登山伙伴或攀岩伙伴,两者看似相近,但后者必须要有更高内在素养,启步更难,培训成功率也极低。多年来甭管是登山或攀岩,来去匆匆的伙伴,总是比我后入门却又早引退。

因为攀登不属于生活常规,它只能是生活理想。

与岩友开着小玩笑。

常规和理想

生活常规和生活理想,一个是负担任务的人生,一个是人生负担的任务。

凡在生活常规之内的,甭管多么艰钜,终究也只是人生阶梯中的选项,与常规不相违背,只看如何努力罢了。

而生活理想,它却在生活常规之外,令人引颈企待,即触之不得,又心痒难搔。

但最真实的生活理想并非在远在天际,反而就在咫尺天涯,这个触手莫及的梦土,便是人生真正的两难。

你必须转身割舍生活常规的千丝万缕,才能踏足理想蒹葭苍苍的彼岸,而且你愿意割舍常规多少,就能拥抱理想多少,一旦你愿意割舍整个常规,便能完全的拥抱理想。

可悲的是,当你真的下定决心投奔理想,并完全拥抱它时,才发觉抽离了常规的踏脚处后,理想也根本也揽不住,反而落入两头空无的深渊……要嘛固守行尸走肉的常规,要嘛光华短暂的理想,稍有迟疑,年华凋敝。

生的懊恼,死的追悔,生的逼迫,死的悬念——才是理想的炼狱。

攀升时的下眺。

妥协的产物

生活常规是这样的消磨着自己吗?人们把短促的生命浪费在无聊的例行公事上实在不可理喻,这不就是如死一样的活吗?而生活理想——那即使是可憎又可怖的蛮荒之地,却能使生命从其中的苦难里获得升华。

生活理想终究不安息于生活常规而促成殉自我,而迫使人远离现成的幸福,毕竟这种幸福归根到底是与现状妥协的产物。

一面是活着漫无限制的松弛,另一面是被死神追逐着的生之紧迫感。每位追求理想的人若不断与现状妥协,结果便是澈底的失去理想。仿佛,我若再不捉着它,我和我为之而生存的意义就要被死神一起给夺走了。

每个周末,岩石崭崭,路线苛苛。攀登者依旧在欢唱,而岩壁间,则回荡着歌声的袅袅余音……。

生和死的美,在这里交织,仿佛人远古的皈依!

下期预告:台湾群山有多么的陡峭或艰钜,虽然它们也的确十分的高耸险恶而且寒雨多风强劲,但人们应付得来!

反应

 

商余

【书讯】《顽石记——攀向天空》

【书讯】

作者:朱海波

零售价:35令吉

出版社:文运企业

https://www.gerakbudaya.com/

作者是一个很会说故事的攀岩者——朱海波(也是资深的山友),喜欢登山徒步的山友们对他都不陌生。

在《顽石记》里,朱海波以他在生物学和地质学方面的丰富知识为基础,幽默风趣的文笔,通过精彩纷呈的段落,深入探索人类攀爬的天性,引领读者追根究底。

从起步、磨难、重生到征战,每个段落都展现了作者攀岩旅程中的不同阶段。

起步阶段,初次攀爬的好奇和兴奋充盈著作者的心灵。他勇敢面对未知,描述了第一次攀爬的感受,探索路线的特质,挑战身体的极限。

这个阶段,作者分享他的初次攀爬经历,包括对岩壁的感知和身体技巧的发展。

然而,攀爬之路上常伴随着艰辛和挫折。作者面临困难和逆境,因居住地区及工作缘故而欠缺足够的锻炼机会,“妻管严”的绳伴,恶劣的天气,许多缘来缘去不再攀岩的岩友。

他将描述身体的疲惫和心理的压力,以及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力量和勇气。这些挑战不仅是成长和学习的机会,作者还坚定地逐步克服困难,取得进步,争取更趋近于一只猴子。

征战阶段代表著作者攀岩旅程的高峰。他已成为经验丰富的攀岩者,有成功有失败,淡然面对,在“天时”殆尽前尽情享受攀登的乐趣。

这些段落将描述作者攀登最高峰的经历,以及他在攀岩中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作者还将深入思考攀岩对他的意义,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

【作者简介】
朱海波

1992年启步登山;1998年受邀写稿;2002年挽绳攀岩;

2006年海外远征;2016年出版群书。

▲ 纵走国内半岛群山5轮次,海外远征十余次。

▲ 为华文报章撰写户外/生态/博物特辑150辑。

▲ 活跃于新加坡与吉隆坡户外攀岩。

▲ 撰写/出版《马来半岛山岳系列》(5本1套)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