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重建互信 方能治本/南洋社论

香港97回归22 周年的周一,反修例行动终于失控,数千名示威者冲进香港立法会大楼,有人在墙壁上喷漆,有人破坏安全摄像头,示威者变成了暴徒,和平示威变成了暴行。

50年不变的香港民主受到冲击、破坏、侵蚀。



2014年3月18日至4月10日,台湾太阳花学运(318学运)占领立法院事件记忆犹新。这是大学学生与公民团体共同发起的社会运动。2018年3月,台湾高等法院宣判行动的主要人物林飞帆、陈为廷、黄国昌等22人无罪。

六四事件以来,回顾前苏联解体,2011年突尼西亚的茉莉花革命引发了阿拉伯之春,借古鉴今,大部分中国人庆幸今天的40年中国大崛起。

许多国家都有《逃犯条例》,香港示威者却称之“送中条例”,于是衍生反送中游行、示威,进而占领立法会。

中国内地二三线城市快速崛起,一些大城市甚至超越了不进则退的香港,不断的暴力示威只会摧毁香港过去的努力,并且影响深远,尤其目前全球经济低迷时刻。

参与示威的香港人并非没看到这些,香港年轻人的一意孤行,问题始于一个“信”字。用香港话来说是“信你唔过”,比如英国外长亨特促请中国信守移香港移交的条款。



“反送中”是对香港法治的一种冲击,更是彼此互信的撕裂。

香港愤青《致青年:你们没上街的父母根本没有爱过你》短片,逾6分钟内容,不尽是送中条例,却有对父母的不满。

或许在乎,所以情绪近乎渲泄、崩溃,而示威时,香港的父母何以不在场,又何以看直播?

若说他们是六四的反省者,觉悟者,这沉默的大部分,香港两代思想的落差,与孩子的代沟,怎不教全球错愕失声,甚至无言?

香港忙碌社会,上代追求生活稳定,而忽略对孩子的关怀与爱,已然彼此互信的极尽摧毁,现代人宝贵的一课。

对比数年前一篇文章, 一名中国青年与一大班香港朋友叙旧时,香港人尽数对中国民主的不信任,却无损沉默中国青年对国家今天成就的认同。

中美贸易战,中国最大本钱在于人民的一路相挺到底。今天,香港缺失的正是彼此的“互信”,对国家如此,对父母如斯。

“反送中”与“逃犯条例”名称的落差,在在说明香港的政治民主,单凭法治,断不能长治久安,唯有重建互信,方能治本。难言香港父母与孩子的明天,更甭说未来!

 

 
 

 

反应

 

言论

商机外交 中东加冕/南洋社论

美国总统特朗普抵达沙地阿拉伯,展开其中东之行。他视沙地为自己的“幸运之地”。8年前,特朗普同样选择沙地作为他任职总统后的首个重要访问国家。

如今与中国关税协议尘埃落定,特朗普心情大好,因此这次访问,尽管难以在中东争端上达致具意义的协议,唯有商业交易预料将锦上添花,为美国带来更多贸易机会。

果然,白宫宣布,特朗普与沙地阿拉伯王储签署一项经济协议,沙地将向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约2.59兆令吉),其中包括号称史上最大的国防军售协议,价值1420亿美元(约6138亿令吉)。

沙地实际行动挺美

获得如此巨额投资,特朗普显然笑不拢嘴,频频称赞沙地王储,公开表示“没有人”能像他一样不可思议。

美国市场也欢迎沙地的投资,并指出该协议将为美国制造多达200万个就业机会,同时有望深化双方在军防、能源及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沙地阿拉伯再次以实际行动展现对美国的支持,而非空谈。

特朗普随后将拜访卡塔尔与阿联酋,此次中东之行,预料将成为他又一场“自我加冕”之旅。

不过话说回来,中东局势依旧胶着。特朗普继续炮轰伊朗是中东“最具破坏性的力量”,并强调美国绝不会允许伊朗拥有核武。

伊朗也不甘示弱,反讥美国对以色列的犯罪行为视若无睹。预料特朗普在完成主要访问目标后,不会节外生枝,双方对峙仍将维持“点到为止”的态势。

东盟“集体谈判”不被看好

另一方面,马来西亚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建议东盟国家联合与美国集体协商关税议题,引起不同反应。由于美国对东盟各国征收关税税率不一,专家普遍认为“集体谈判”并不可行。

安华希望以东盟代表身分与美磋商,被指更像是“炫耀身分”而非务实解决问题。美国则倾向与东盟国家个别展开双边谈判。

此外,安华挺巴勒斯坦立场也可能引来盟国顾忌,担心此举惹怒特朗普,影响外交关系。

因此,不乏评论家呼吁首相应专注治理国家,避免拖累东盟国家。

特朗普此行凸显其“商人本色”,与其硬碰,不如思考如何在互惠互利中取得平衡。

东盟多国貌合神离,表面和谐,实则分歧众多。要齐步并进,恐怕难免多头马车、步伐凌乱。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