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全城最夯海底捞
带妈妈抢鲜去

因海底捞以“刚开始营作,担心过度的新闻曝光引来太多人潮为由,拒绝了主要媒体的采访”。且之前又说连电话订位都订满到6、7月,那到底现在要吃到时下最夯的火锅店——海底捞,是不是仿如海底捞月那么难? 

答案是:不难,只要你肯做排队族,然后愿意等上最少两个小时,基本上,都有机会吃到!



即将到来的母亲节,如果有孩子肯大费周章的排队,与妈妈一起上海底捞体验何谓“服务”,是蛮有趣的家庭活动。因在海底捞,她只要敢要求,就会体验到犹如“太后”般的服务。

椒香腰花(RM7/半份):每一条猪腰都有细切的花纹,稍烫就成了一串的花束,吃感轻脆。
卤肥肠(RM16/整份):稍卤的肥肠稍嫌还不够入味,麻辣汤底也不够油香。

由于电话订位已满至6、7月,“抢鲜族”目前唯一能走入海底捞的方法就是Walk in。Walk in有两个时段——早上10时:开放领取午餐Walk in的门票;下午2时:开始发放晚餐时段的门票。

〈商·食〉分别在4月15日早上10时开放分发“号码”的11时30分姗姗来迟,也拿到午餐进场卷,进场卷上有二维码,只要扫一扫就可估计入席时间。因此,你可以安心去逛街,等到号码靠近才回到餐厅前。如果不小心错过了也没关系,大约还要等“5个人次”就会重新安排入席。

甜品、雪糕。
爆米花、零食。

海底捞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餐厅外有贴心的等候区,备有饮料、甜品、小吃、雪糕,让更多人愿意坐着等。在等候时段还可到“修甲间”领取号码预订修甲服务或选择参与“等位区折千纸鹤”,每一只可换折现金20仙,折20只可换特色舞面一条等。而带小孩前往者,也可以将小孩交往游戏区,有工作人员照顾及陪玩。

鱼鳔(RM28/整分): 来到海底捞,当然要精选其它火锅店没有的食材——生鱼鳔。一般鱼鳔送到消费者手上都油炸了,流失了胶质和口感。
生鱼鳔大约煮上4分钟就可食用。

半夜入场宵夜



相比起来,晚餐的进场卷比较难拿,〈商·食〉特派员4月19日再度挑战周五晚餐,约上午11时30分抵达,一直等到下午2时才领到号码,当然也成功完成任务。因海底捞营业至半夜3时,所以,如果不介意入场宵夜,基本上,要做抢鲜鸟其实不难。

记者非常幸运,遇到友人自愿去排队,因此开张不久就吃了两回。但假如你问我愿不愿意排队去吃,要我自己去排,我想我会待柏威年Elite 10楼的海底捞开张了,人群分散后再去。

非假期的平常日子,有一个时段是无需排队的,那就是下午4点至5点的“空窗期”。因这不是一般人的吃饭时段,假如不介意在非正常时段走入海底捞,这是唯一无需排队就可轻松品尝到海底捞的黄金时间。

记者有特派员在4月30日,就是在这个时段,一个人轻松吃到海底捞。

五花肉(10令吉/半份):猪肉片有瘦肉(梅花)和肥脂偏多的五花肉可选,半份10令吉的份量也不少。

招牌虾滑(RM34/整分)

享尽超值服务

值不值?贵不贵?第一次午餐,3人消费总额是281令吉(含服务费24令吉20仙/销售与服务税14令吉52仙);第二次晚餐,8个人消费,每人平均付费53令吉;而4月30日独自走进海底捞的友人,也是以53令吉结帐。

酱料每人收费8令吉,共有15-20种酱料选择——辣椒、青葱、芫荽、香料、花椒粉、辣椒油等,这8令吉也包括了:二至三种水果、一道开胃菜(泡菜或渍菜)、一道炒粉及豆腐花、白开水无限量供应的服务(其它饮料另计)。

锅则有分:单锅、拼锅(大马统称鸳鸯锅)及四宫锅。每一个汤底都有一个价格,像我们挑了麻辣和菌汤,两种拼汤收费是25令吉。贵与不贵,完全是操控在客人手上。

老实说,海底捞卖的从来就是“服务”,如果你不知晓或没享受到,必须说,每人平均53令吉的收费是不值的。但假如你从一领到号码,就坐在等候区享用零食、甜品、修甲、儿童游乐区,进到店里又和服务员有很棒的互动,你会觉得超值。重点是你怎样享用他们的服务。

捞面师傅的功架还是看出生涩。

员工培训挑战

但大马人知大马事,海底捞在大马的员工培训绝对是他们面对的最大挑战。2018年11月,海底捞即将抵马的新闻就频传,一般广场营运都是给于一至两个月的装修期,海底捞整整拖到今年的3月27日才投入营业,必须说已是史无前例。而柏威年的分店也在5月才刚刚开始营业……

那到底,海底捞的服务打多少分呢?两次的体验,第一次我给6分,原因是酱料区的芫荽缺货了,等了15分钟、也告知服务员,走了数回都从缺中。第二次,捞面师傅经验不足,加上我们的位子空间有限,面条甩到友人。捞面师傅居然将“表演失败”的面条,草率地折入锅。同桌的友人是“资深海底捞消费人”,即向服务员投诉,该服务员即道歉,并请另一个捞面师傅演出,重新补上一份捞面。

然而,周六周日,据前往的友人回报,服务还是稍逊。一人行的友人事后针对海底捞打下这样的评分:服务(5)、食物(3)、汤底(3)、选择(2)、环境(3);我的打分:服务(4)、食物(3)、汤底(2.5)、选择(2.5)、环境(3)。

对了,赴海底捞最佳人数是:3至4人一桌最佳。因店里没圆桌,我们试过8个人挤一张四方型大桌,共用一锅,经验烂透了!如果8人同行,建议分两桌。

捞面有粗细之分。如果你急着要吃,细面较快入味。面一下锅要快捞,不然会黏成一团。
青笋(RM12/整份):青笋不是笋。它是属于茎用莴苣的一种,口感清脆,一般在大马,比较少有人用它来吃火锅,超清脆可口的。

点菜自由:有渣无渣?

食物采用iPad点菜,最牵动人心的是,大部分菜色都可选择要半份或一份,因此,遇到一些陌生、不熟悉的食材譬如:青笋、椒香腰花、黄喉等,可试点半份,吃了合口味再加点,是一个非常友善兼不浪费食物的机制。

汤底还可以选:有渣/无渣等要求。像麻辣,我们就被问及汤底要有无渣或有渣。8大汤底:酸菜、麻辣、三鲜、菌汤、番茄、猪肚胡椒、叻沙(大马独有的),但亮点是:“清水锅”免费。

海底捞必吃:新加坡和大马才有的豆腐花。无添加防腐,因此必须在24小时内享用完。与记者同行的海底捞超粉,走过4个地区的海底捞,豆腐花是她特别推荐必吃的甜品,有一回人在新加坡,还开玩笑和海底捞服务员说:“你们的豆花太棒了,我可以带一些回去吗?”结果,新加坡海底捞的服务员答应了他的要求。这就是海底捞。

我们第一回在海底捞,一时放肆点多了,食物吃不完,煮熟了打包回去,服务员还问我们:汤要不要也打包?真的,连喝剩的汤都可以让你打包回去……这就是海底捞。

海底捞火锅(双威)G1-PT.02, Sunway Pyramid, 3, Jalan PJS 11/15, Bandar Sunway, 47500 Subang Jaya, Selangor. 03-56115188/56125158, 10.30am-3am

反应

 

名人专栏

品火锅,古今中外/李桑

四川航空的《SCAL》4月期刊登一篇有关于火锅古今的《慢煮火锅长历史》文章,吸引了我。原来啊,火锅在中国已经流传了1900年!

细读之后,我对火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为什么必须把火锅红红火火地宣扬到世界各地去,那也是传承吧!

重庆有家“三耳火锅博物馆”,详细介绍了火锅古今中外的历史,甚至还收集了一些珍藏于全中国各地博物馆的古代火锅鼎图片。

你知道吗?目前3000万人口的重庆就有着2.6万家火锅店,即是说“天下火锅,醉在重庆”!

周朝火锅雏形已现

不仅如此,重庆的大街小巷最常见的手信里,十之八九都离不开火锅酱料;还有,走在这里,满街都是麻辣又浓烈的气味扑鼻而来,未吃先爽?

重点是,这热辣辣的火锅文化由重庆迅速火红到成都,再覆盖了全大中华,甚至有席卷世界各地之姿。

事实上,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256年)火锅的雏形已经出现,那便是“鼎内一锅烩”,而青铜鼎是彼时的火锅材具代表。

到了汉魏时期(前202年至266年左右),分餐制“小火锅”出现了, 当时最盛行的是能同时烧煮不同口味的鸳鸯火锅。

来到三国时期(220年—280年左右),又出现了类似火锅的“五熟釜”,这锅中分5格,可同时调5种味道,一流吧!

到了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食店里已经有了正式的火锅应市,在冬天里更是特别火红,到了清朝(1636年—1912年),火锅涮肉已经成为宫廷的冬季佳肴。

民国初期,全中国已有几十种不同风味兼且各具特色的火锅形成。而在公元1338年,火锅从中国传入日本,它被称为寿喜烧(Sukiyaki)!

不管在哪一个年代,火锅不断的在进化在改良,后来流入五湖四海再配上了当地各民族风味的佐料,甜酸苦辣皆有,不仅丰富了色彩与味蕾,也成为每个地方的特色美食;或三五好友,或一家人围炉共尝,其乐融融。现在,就連老外也会想尝一尝火锅的乐趣哪!

你看,甭说重庆,就连大马的大城小镇也都有火锅店,医饱了食客的肚子以外,也造就了许许多多的工作机会,养活了很多人家啊!

中国火锅取代“打边炉”

坦白说,我原先对吃火锅这事没有太大的兴趣,总觉得它算不上什么“料理”,就是一锅火辣辣的红油汤在冒泡,要不就是各色花样的汤底在滚滚烫着,各人按各自的喜好放入蔬菜肉类海鲜,烫熟后再配个7或8种佐料……嘿,就没为什么了不起的,又热又闷得汗流浃背之外,整个氛围把人搞得全身都是麻辣味!

然而,目前看来显然是我误会了火锅!在中国麻辣火锅还没登陆马来西时,我们不是经常一家大小或呼朋唤友地一起“打边炉”吗?我们也有本土化的火锅呀,好吃吧?血蛤(俗称“屎蚶”)、鱿鱼、鱼丸、炸腐竹片/豆支片……!只是不知从何开始,本地化“打边炉”已渐渐的被中国式火锅给取代了?

无论如何,火锅的精髓在于各种食材能同时在一个滚锅里尽情地释放自己的原汁原味,这才是中华民族经久流传的真正属于老百姓的道地美食。

而且,围在一起品锅吃饭,更有一种难以言喻却实在迷人的温暖和亲切感啊!

下次,我们约好一起去吃火锅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