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发奶草 葫芦巴

高耸入云霄造型的印度纸薄饼(Roti Tissue)做得噱头感十足,引来游客争相拍照上传至社交媒体,已是观光客列入来马必吃的美食名单。

不过,大马人的重点永远不在此!店家随之附上的扁豆酱汁、马铃薯酱汁或其它咖哩酱汁是否交织出醇香厚实、小火熬制扁豆有无透出些许坚果香、整体香料搭配已达水乳交融才是评定好坏标准!这一切神奇变化的过程,不得不提一种“葫芦巴”香料。



让人惊艳的葫芦巴。

光听这名字很多人觉得陌生,毕竟不似胡荽子或小茴香用得广泛,印度友人对葫芦巴总是竖起拇指连连叫好,走一趟印度香料店你会看见它用于各式各样身体沐浴用品,在6000年古印度医学可是用于治愈干性皮肤及脱发困扰。

葫芦巴来自阿拉伯文:Hulba的音译,印度人称:Methi。根据古埃人纪录防腐过程中以葫芦巴薰香木乃伊,后来考古学家在图坦卡门的墓穴中挖出葫芦巴种子得到证实。

古罗马人将希腊人带来的这种香料称之为“希腊干草”(Greek Hay),酿制葡萄酒时用它来调味增加芬芳。

当时葫芦巴还一度成为作战武器,著名的犹太历史学家弗拉维奥·约瑟夫斯(Titus Flavius Josephus)在他的著作《犹太战史》中提及:“将滚烫的油和入葫芦巴籽,让穿拖鞋的罗马人因此滑个四脚朝天……”,一直到了西元812年查理曼大帝大力鼓吹种植葫芦巴才逐渐普及化,甚至把它当蔬菜食用,后人延续这段历史逐把葫芦巴称之为:Fenugreek。

叶门著名的葫芦巴酱色彩丰富。

豆子融合花香



在中东国家鼓励青春期女生多吃有助于乳房发育及乳腺组织成长,产妇在哺乳期间更应多食,故有“发奶草”之美誉。

中东人爱葫芦巴因为药理作用显著,近十几年许多国外研究文献纷纷对其内含的甾体皂苷(Steroidal Saponins)、生物硷(Alkaloids)、4-羟基异(4-Hydroxybenzoic)及亮氨酸(Leucine)能促进葡萄糖代谢的论述有相当多的讨论,它能抑制胆固醇的吸收,纷纷制作成胶囊或研发保健食品异军突起。

我到卡达数次,见他们餐餐出现葫芦巴叶当沙拉吃,不单如此,收集新鲜叶子晒干,洒在早餐的番茄香料太阳蛋(Shakshouka)上再以饼沾食是一天活力来源。

说老实,我第一次吃葫芦巴籽经验并不好,又苦又涩,好奇为何中东人如此痴迷,一直到有一次前往摩洛哥受当地朋友之邀参加迎生会,赫然发现他们将扁豆、全鸡及一小包葫芦巴籽、番红花等小火熬煮后让大家分食,这道称为“菲沙”(Rfissa)的传统菜象征喜庆,入口那若隐若现焦糖香加上软嫩鸡肉、豆子融合花香一洗过去我对葫芦巴的刻板印象,从此爱上它。

摩洛哥迎生宴必见菲沙。

苦涩促进食欲

究竟什么时候传入中国?汉代早见葫芦巴踪迹,极有可能是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带回,因其散发出类似当归香气故称“香子”,宫廷中还一度流行将其缝制于衣袖间发出淡淡幽香,尔后出现于宋代《嘉佑本草》称之葫芦巴。

宋代苏颂在《途经本草》提到四川河南一带虽产此物,但还是不及番外的好,并指出春生苗秋天采收,到了明代傅滋列为中药,多用于行气活血,传说古代宫中妃子分娩多以葫芦巴来催生,这个论述被现代伊朗学者(Jasim Naeem Al-Asadi)证实。除此,医学中不乏关于葫芦巴食疗方面的研究:帮助缓解更年期症状、降低胆固醇、缓解消化不良症状,从此奠定医学里的地位。

葫芦巴虽然又涩又苦,神奇的是它竟然能促进食欲。有一次我到土耳其朋友家作客,他拿出家人制作的风干牛肉(Pastirma) 里头的关键调味就是葫芦巴,朋友将其切成片状,吃在嘴里越咀嚼越有滋味,还能隐约尝出淡淡焦糖味与坚果味,叫我啧啧称奇,下次有机会光顾印度咖哩,点一份马铃薯咖哩吧,你也来一场体验舌尖上的跳痛感受。

孟买马铃薯咖哩受中东影响使用葫芦巴。

陈爱玲(长期专研香料, 目前任职大学讲师)

反应

 

美食

外皮似红毛丹 爆开却是香料?

香料寻奇|陈爱玲(《辛香料风味学》作者,专研香料,目前任职大学讲师)

疫情后第一站迫不及待飞到越南中部,距离上一次已经7年了,相较于北部比较华化的氛围,南越胡志明受法国殖民文化影响,我对中部香河蜿蜒流经岘港、顺化、会安更念念不忘。

这次的行程只有短短的8天,由于不想太劳累奔波,就选择从岘港进入越南中部,这座建于公元192年,当时为占婆王国,全盛时期势力范围延伸至现在头顿市(Thành pho Vung Tàu),最终在15世纪被扶南人所灭。

吸收中华文化

岘港与顺化不到2小时的路程,这里却是古代占婆与中国汉代所管辖的分水岭。11世纪李朝(Ly dynasty)延续孔老夫子思想,设立翰林院培育知识分子到陈朝(Tran dynasty)立都,国号大越,在最初100年间有贤君当政。

15世纪之后阮氏王朝(Nhà Nguyen)可就没有这么幸运,先是家族内哄,后又试图向邻国真腊(Chenla)、暹罗(Siam)拓展版图,消耗国力引起民怨,最后不得不求助法国,最后沦为保护国。

越南从过去一直吸收大量中华文化,当然也包括饮食,尤其在前面提到的王朝皆选择在顺化建都,各种精巧饮食于焉诞生。我一路从蚬港走到会安,中部米食尤其最爱一种名为胭脂籽(Annatto)的香料,其原乡远在地球的另一端——南美洲。

它来自小型热带树胭脂树科(Bixaceae)胭脂树属(Bixa)果实,外皮裹着短毛,乍看如红毛丹,果实成熟会自动裂开,内有大约50颗大小的艳红色种子。

血液神圣象征

玛雅人将它视为血液的神圣象征,以胭脂汁墨书写经文,借新鲜种籽泡水或浸泡释放出亮丽色彩彩绘身体借以掩饰身分,防止敌人侵袭。成分中有类胡萝卜素亦能抗紫外线防止晒伤也能免以蚊虫叮咬,既可染发或制作古代胭脂膏,所以又有唇膏树(Lipstick Tree)的别名。

胭脂籽的拉丁文:Bixa orellana是为纪念16世纪西班牙征服者法兰西斯科·德·奥雷亚纳(Francisco de Orellano)发现亚马逊而取的名字,紧接着哥伦布出航,抵达他认为的“印度”,后来才证实是美洲,15年后麦哲伦帮他圆梦,登陆菲律宾群岛。同时也开启欧洲人来到广南省最大的秋盆河河口附近,也就是现在的“会安”,聚集在此进行贸易。

微胡椒淡花香

中国人用丝绸、沉香交换盐、肉桂等民生用品;日本人用五金换取糖及中国商品;欧洲人从四面八方寻获奇珍异宝,包括胭脂籽也在这时期进入会安。

胭脂籽带有微微胡椒及淡淡花香味,越南人会取胭脂籽炼油释出橘黄色泽,或用油炒肉、炖肉、腌肉。越南面包内馅里有一片金黄色烧肉就是来自胭脂籽上色的效果,许多中部米线汤碗沿浮一圈金黄色泽,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辣椒油,这是因为种籽内含有脂溶性的胭脂素(bixin),还有水溶性的降红木素(nor-bixin),越南人取之制作各种米食类的汤头,以及用在鱼板上色、炭烤肉串,呈现亮丽金黄色泽,让人食指大动。

近年来医学证实胭脂籽的生育三烯酚(Tocotrienol)有抑制胆固醇的能力及抗癌功能,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纳入合法、安全且具有商业价值的辛香料。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