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统考生获颁奖励金/墨雪

独中统考文凭长期在“争议”的情况底下,日前传出槟州政府首次颁发奖励金给优秀的独中统考生,让人感到些微的欣喜。

据报道全槟12名在2018年的高中统考中,全部科目考获甲等成绩的学生,各获800令吉奖励金。



2018年全国共有1万2540名学生参加高中统考。槟州897名考生中虽只有12名成绩优异生获得该州政府奖励金,占全国统考优异生的极少数。但能获得有关奖励,其得奖意义显然不在人数的多寡,值得吾人等关注。

其实,从前朝至当今希盟政府,半岛及沙、砂州独中已多年获得州政府非制度化的拨款,数额从数万至数十万令吉不等。希盟执政后,槟州、霹雳及雪州等独中去年至今已获得州政府制度化的拨款。中央政府更在2019年财政预算案中首次拨款1200万令吉给全国独中。

前朝政府在多年前还录取符合学术条件的统考优异生进入国立师范教育学院就读,毕业后担任政府中小学校的教师。这些可表明独中教育及统考虽一再受到一些政党及有心人士的打压及操弄,成为每届大选的政治课题,造成非华裔对独中教育及统考在我国多元社会所扮演的角色的误解。惟,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越来越多人、非政府组织及公民社会组织等逐渐认识独中在我国多元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意义。

应承认统考取信于民



去年10月间,教育部设立独中特别委员会,负责征求各界的意见,探讨承认统考的事宜。委员会3人小组成员为董总署理主席陈友信、马来西亚回教青年运动(ABIM)主席莫哈末莱米及邱英武(我国历史学家邱家金的儿子)。

他们3人将会对独中统考进行客观的实情调查,包括努力在各方面建立承认统考文凭共识的工作。预定完成第一阶段工作后在今年3月底提呈初步报告予教育部。到6或7月委员会经过研讨及整理各方意见后,将结论及建议提呈教育部以便在内阁讨论。

上述种种或可视为各界对承认统考作出的努力。但,我们深知唯有政府拿出最大的政治勇气兑现在5·09大选时对承认统考的承诺,才有望根本解决半个多世纪以来困扰华社的教育问题,取信于民!

反应

 

灼见

市场规律牵动教育难题/胡逸山博士

市场经济规律的确是个很微妙的现象,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把它形容为一只无形的手,在奉行自由资本主义运作的社会里不能说是操纵,但至少显著影响许多社会经济、甚至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即便是被奉为立国之本的教育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只要我国有关当局最大程度允许教育行业依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运作,加上适当的、主要是保证品质的监管,那么很多本来以为很难处理的、涉及政治较量的教育课题,也许都能迎刃而解,或至少不再那么棘手。

就说本地实施多年的公立大学固打制吧,每次都让入学固打不多的种族忧心仲仲,眼看学子们即便公共考试的成绩再优良,也难分配到所心仪的学系。而独中生的统考文凭不获有关当局所“承认”,就更别奢想得以入读公立大学了。所以当时有者就设法凑钱到国外深造,但也有许多优秀的学子就因没钱而失学,出来社会打拼,以后只好靠“社会大学”来“学习”了。

但后来有关当局开放高等教育行业予私人界来经营,情况就逐渐有了转变。从一开始,这些民营高教学府就不甘于自限予本地,而是勇敢地走出去,与外国的大学结盟办双联课程,让许多学子们得以在本地学府与外国大学本校分别读上1+2、2+1、1+3、2+2、3+1,甚至是3+0、4+0等年份组合的课程,不但大幅度地节省了到外国求学知的高昂费用,而且毕业时还得以领取国内外两校的证书,两全其美。许多家长与学子,从此就根本不再考虑到公立大学就读的选项,而是专注到此类私立高教学府就读。

我当年独中毕业时这类国内外双联高教领域还未趋成熟,只好直接到外国去深造,否则应该也会考虑如此的“价廉物美”的深造选项。而演变到当下,许多此类私立高教学府自身也已升格为完整的大学,不一定再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但即便如此,看来许多学子也还是趋之若鹜地要到这些本地私立大学就读,这从每次公共考试成绩放榜时,五花八门的教育展上各大小私立大学争相招生的场景看出来。如此一来,“固打少而没书读”的怪像,也就得以在很大程度上,被教育领域的市场规律进展缓解了。况且,说得更白点,对于雇主来说,更乐意聘请毕业自公立还是私立大学者。

但同样的教育领域的市场规律,却也影响在另一个相关的教育课题上,也就是独中统考文凭不被有关当局承认一事。这是一个长期以来扣动本地华文教育捍卫者的课题,而对于如我般拥有此文凭者来说更为如此。

高三班级几乎办不下去

但近年来却也观察到一个起码对我来说是个怪现象,即许多独中的学妹学弟选择在高二时报考大马教育文凭,之后就跳过高三不读,当然也就不报考高中统考了,而是凭着教育文凭,直接到上述的一众私立大学去读一年预科,之后就继续就读到大学毕业。

个别独中甚至面对高三学生寥寥无几,高三班级几乎办不下去的困境。坦白说,长此下去,独中统考所面对的问题或将超越被承认与否,及办下去是否还有意义的存在问题了。市场规律强大的运作能力,实在不容忽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