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股票目标价的羁绊/黄云浩

做股票投资的人都知道来自投资银行的分析员报告,一般上都是不错的参考资料,皆因大多数分析员都是拥有合格准证,丰富的经验,或者持有特许金融分析师的资格。

笔者本身如果对某个行业有兴趣,通常都会先看看有没有投行报告可以参考。当掌握了大概的行业信息后,才会去专研在行业个别公司的分析。



分析员会根据资料,凭据本身对行业与公司的了解,最后利用本身专长,计算出公司应有的价值。他们的报告必定少不了“目标价”。

笔者跟从事基金行业的朋友求证,询问所谓的目标价是不是一定要在分析报告中写岀来。

基金经理友人答道,对于卖方分析师来说,目标价是必须的。想一想,分析师不可能做了这么多功课,估了又估,到最后如果沒有告诉读者他所算出来的是多少,这说不过去,对吧?

但是对于“目标价”,身为投资者的我们应该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

举个例子,分析师认为A公司的股票值3.60令吉,现在的价钱为3令吉。



很明显,A公司在分析师眼里有20%的上涨空间。

这20%的上涨空间需要多久时间达到?一年内吗?这个可要看公司接下来的业绩会不会如分析师所分析般。

即使如分析师分析的一样,股票的交易可是由供需所决定的,价钱在买与卖家之间认定的价格中成交,会不会“到价”又是另一回事。

需考量其他因素

如果真的在一年内,A公司涨了20%到了3.60令吉,在3令吉买进的投资者,下一步会如何做?到目标价了就卖?或许股价上了10% 到3.30令吉就徘徊不前呢?还是横了心,不到价不卖?如果那时外围开始出现风雨,如全球贸易战,或世界经济增长放缓,选择套利离场可以吗?

只是一个目标价就可以扯出这么多事情来,投资者有没有想过,有多少因素是在可以被控制的范围内。 

一昧追求目标价,会不会是一个盲点?

注重股票增长潜能

公司业绩越做越好,营业额越做越大,势头说明了公司的前景因为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会有越来越棒的趋势。这时谈目标价会不会多余?

好比引用圣经中里头故事的“马太效应”,寓意大者恒大,以经济学的说法就是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一间公司的增长,其增长因素很重要。如果应用马太效应,是不是应该少管股价波动,多注意并深一层了解A公司的能耐,放弃目标价的羁绊,眼光放远大一些?

如果A 公司去到3.60令吉,赚了一笔,买掉的话,所换回来的钞票也不可能只放银行收定期,一定又会放回股市,重新寻找机会。

有那么多像A 公司的机会吗?万一买了新的公司,不尽人意,不只亏完之前在A公司所赚,还伤到了本,值得吗?

做生不如做熟。有些时候,不要太介意涨了那40%、50%的涨幅。

忘了那涨幅,专心看公司,最后可能会庆幸自己不只避开了再投资的风险,也避开了市场的鼓噪,找到了一间开了十番的公司呢?

笔者去年读到一本书,书名叫《百倍股》(100 Baggers by Christopher Mayer)。 这是一本向 Thomas Phelps 在1972 年所写的另外一本《百倍股》(100 to 1 in the stock market)致敬的书。

书中有一份很好的市场记录,记载了从1962 年到2014 年间,来自美国股市的365 家各行各业的公司,在过去用了多少年给股东带来100倍的回酬。

笔者特此收录几间相对家喻户晓的例子供大家参考。新的一年,希望大家都不只找到,並且也要捉牢未来可以给您以100倍回报的公司!

反应

 

名家专栏

股市身处泡沫?/奕帆丰顺

全球各地的股票市场正屡创新高。

标普500指数今年表现出色。作为美国股市的基准指数,标普500指数于2月份历史上首次突破5000点,随后在3月份连续第五个月上涨,年初至今的总回报率达到10.6%(以美元计值,截至2024年3月31日)。

同样的,日本日经225指数首次突破4万点关口,超出了1989年创下的历史纪录。尽管欧洲经济继续陷入困境,斯托克600指数仍与美国和日本股市一同创下历史新高。

投资者开始担忧股市过热并不意外。那么我们现在是否就处于“市场泡沫”之中?对于投资者来说,这里有些好消息:市场还远未进入泡沫区域。

估值偏高

以估值为例——随着股价大幅上涨,标普500指数目前的本益比为今年预期本益比的21.7倍。

虽然估值偏高,但与互联网泡沫时期的顶峰相比要低得多,当时股价的交易价格是预期本益比的近30倍。标普500指数必须再上涨38%,才会达到互联网时代的“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

其他迹象亦表明股市目前尚未进入泡沫区域。

当前的股市上涨并非纯粹由投机和炒作推动,而是随着强劲的盈利增长,第四季财报好于预期,四分之三以上的标普500指数公司的盈利超出预期。

由人工智能驱动的代表性企业英伟达的股价在2024财年(截至2024年1月)上涨超过三倍,其盈利增长速度更快,全年净收入增长了581%,利润率为近50%。

市场未到狂热

换言之,当前的市场涨势并不是基于无根据的狂热情绪,而是建立在实际且坚实的盈利基础上。这与互联网泡沫时代形成鲜明对比,当时许多公司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此外,推动股市走高的“七巨头”(Magnificent Seven)大型科技股的走势亦有所不同。由于盈利欠佳以及第一季交付量大幅下滑,特斯拉(Tesla)今年的股价缩水了三分之一以上。

Alphabet和苹果的股价亦表现欠佳;前者在搜索引擎市场几乎无敌的地位,现今却面临着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新竞争者的挑战,而后者在iPhone销售疲软和监管压力增加的时期,并未展示出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任何成果。

投资者对股市仍持一定的怀疑态度。尽管市场对人工智能的乐观情绪高涨,但并非所有科技公司都被视为赢家。只有那些表现出色的股票才会被投资者给予更高的估值。

此外,随着美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市场涨势不太可能突然停止。费城联邦储备银行最新的专业预测调查显示,经济学家目前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将增长2.4%,较三个月前的1.7%有所上调,与去年2.5%的增长率相差不远。

劳动力市场依然强劲,家庭银行账户余额比疫情爆发前增加了32%,为经济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缓冲。财政政策亦进一步增强了经济的动力,而且可能将加速增长。

估值仍昂贵

总结来说,我们认为市场目前远未进入泡沫区域。虽然从历史标准来看估值偏高,但迄今为止基本面的改善支撑了市场的涨势。

有鉴于此,我们并不提倡对股票采取激进的“全押”策略,因为与固定收益相比,股票估值仍然相对昂贵。在资产类别层面,我们认为投资者对股票相对于固定收益应持中立立场,因为两者均具有投资机会。

固定收益方面,我们继续看好短期债券,因为我们预计美联储今年不会降息。我们认为,通胀和利率将维持在较高水平并持续较长时间。

信贷质量方面,我们偏好投资级别债券,原因是在长期高利率环境下,高收益债券相对于投资级别债券面临更大的再融资风险。

股票方面,我们继续对半导体和数码经济股票持乐观态度。对于那些担心美国股票估值过高的投资者来说,好消息是美国以外的许多股市提供了具吸引力的机会,而且这些市场的估值远没有美国那么高。

鉴于日本经济的积极结构转型,日本仍是我们的首选股市。

此外,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亦是受益于全球半导体升级周期的市场。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