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从市场测试认清消费者/拿督刘明

农历新年后接到一个案子,两位外国客户要我们帮忙研发一个有伸缩功能的行李箱,就是能小变大那种。

业务部的同事把客户留下来的构想样本叫我提供意见。这是一个非常初步的产品雏型,要完成这个构思还需要很多工艺和技术上的突破,而且涉及蛮多的模具开发,费用不菲。



我们在产品开发方面还蛮有经验,很多时候叫好的产品未必叫座。就是你认为超棒的产品,偏偏顾客不买单!你不看好的东西,却偏偏卖得不错。

所以市场上人手一包,卖得吓吓叫的某些品牌背包,看在我们眼里是有点心理不平衡的,因为它们外观设计普通,品质烂透,完全没有任何成为爆品的理由,但却畅销全世界,我个人觉得有点搞笑。

不过,这也反映了我们对消费者需求的了解还有待改进。

所以,我要求和那两位客户见见面,想了解他们是否有为他们的构思做了市场测试(Validation),因为假如花了一大笔资金却开发出消费者不认同的产品,是一个大灾难啊!

Validation(直译为市场认证,但我比较喜欢把它翻译成市场测试)这词,在互联网思维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顾客认可减低风险

对一个初创企业而言,消费者对你的产品和构思的认可和肯定,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假如你的每一分钱都是花在刀口上,很大程度将减低财务风险。

哪怕你要众筹或融资,对投资者来说,你都会是一个很安全的选择!

所以,市场测试是初创甚至任何规模的企业必须要交的作业!

如何做市场测试?就是在朋友之间或社交媒体的特定客户群里,先做小规模的交易和试用。有了良好反应才推出市场,如此一来可 以降低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风险!

传统模式的市场测试,是非常费时和劳民伤财的,而且都必须交由专业的市场调查机构负责统计结果,所以没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是不可能去进行这类活动的。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测试变得随手可得,快而准的当儿,有时候还近乎免费。

我其实是近这一两年才知道什么是“validation ”!因为在我那年代的传统营销学,只有“市场调查”而不是市场测试。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根据预售需求生产

很多朋友在网上看到一些创新的包包视频都会发给我,不晓得大家知不知道这些功能性包包,大都数来自美国的两个产品众筹网站Kickstarter 和Indiegogo。

根据我的了解,有些包包竟然成功众筹一千多万美元!不过,他们可是是经过严格的市场测试,有了消费者的认可,才投入更多的推广活动进而再投入生产的。

另一个市场测试的方法就是“pre sales ”(产品预售)。我们之前谈的爆品战略其中一个环节,就是要做产品预售。就是先把样品做出来,定一个比较低的价格在粉丝群里预售,然后根据需求生产。

一般的品牌经营者在开发新产品的时候,都是根据经验法则,甚至靠直觉来判断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下单,这是非常不科学的。我也经常犯此错误而吃了大亏。

我们的第一个获得红点设计大奖的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当时,我们设计了一款能放笔电的枕头包包,还有一个能当眼罩的肩垫,非常好玩。

当时,因为大部分的公司同事都觉得很有创意,而且还有国际大奖加持,于是我们信心满满不假思索下了一个很大的订单,结果是叫好不叫座,亏很大!

另一个例子,是去年我们开发的一款专为电单车骑士安全考量而设计的背包。这也是我们赢得蛮多设计奖项的一个作品。

背包能放笔电和其他杂物,前面肩垫的开关键有显示灯,背包前有闪闪发光的LED灯,在昏暗的环境下非常耀眼,对骑士安全起着一定的作用。

可是这也是一款令人失望的产品,因为电单车骑士不买单,原因是:他们不想花比较多的钱买一个“可有可无”的背包!

以上两款产品都没有经过市场测试,都是我们凭经验法则自己为消费需求下定义,结果败走麦城!

科技的进步让我们更贴近消费者,用数据说话,是互联网思维一定要注意的关键因素!

反应

 

在商言商

蓝海、红海还是死海?/郑喜文

作者:郑喜文(大中华市场前锋队长)

[email protected]

还记得四、五年前在中国推销某饮料产品时,时常听到潜在客户说:这类品没啥人在做,认知不足,气候不够,如果品牌方没有投入(一是给钱二是给货)或支持(一是给钱二是给货)的话,推起来很不容易。

2年之后,即疫情之前,相关品牌已经铺满一线城市的大小超市以及线上平台,而当我在展会上推销同样的产品时,潜在客户的说法跟之前有什么分别呢?

“这类品太多人在做,如果品牌方没有投入(一是给钱二是给货)或支持(一是给钱二是给货)的话,推起来很不容易。”

呃?所以到底是有很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形成所谓的“气候”比较好,还是没几个人看得上所以没人想做同类品比较好?

折扣仓崛起

相信很多人会说,凡事要中庸,不好太多也不好太少——但如果你不知道满分是100,那怎么知道中庸是 40至60分之间?

市场饱和度在哪,风口在哪,往往都只有历史、仙家和马后炮才知道。

那现在呢?

疫情之后的中国消费者,在经历几度没有任何预兆的封城之后,在“不知几时会再次关起来”所带来的骨牌效应的惶恐之下,大多异常谨慎地消费,让原本生意就很一般的超市更一般了,并间接导致线下超市陆续关闭,家乐福等大卖场甚至全面退出中国不止,也让前身只卖临期货(接近过期的产品)的折扣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原价20元的牛奶只卖 6元,下个月过期又咋滴?这周喝完不就好了吗?

于是乎,这类折扣仓大受欢迎,尤其进口产品,只需三分之一的价格就买到了,吸引了大批的消费者,更吸引了大批的融资者,ABC轮下去之后,50家变成400家,店越多人潮越多,商家跟厂家议价的筹码也越大,结果产品的成本就越来越便宜,毛利率提上来之后,愿意融资的人更多了,店数就不在话下了,问你服未?

低毛利率料持续

言归正传,如果你找到很少人在经营的产品,别高兴得太早,它看似蓝海,但也许未必是;如果你发现自己经营的产品有很多人同时在经营,别沮丧得太早,它未必是红海;可以确定的是,无论蓝海还是红海,现在几乎可以说是接近持平的死海——无论数量是放大还是缩小,毛利率会是前所未有的低,而这趋势应该会至少维持到明年才会有所好转。

归根究底,一切都取决于之前打下的基础,你的渠道是否深耕,客情是否到位,市场讯息是否全面,脚下有多勤快,手下有多靠谱,实力有多雄厚?

否则的话,你捕捉不了动向,留守不了客户,老款产品只能是越卖越远——如果你不花心思探讨趋势和新品,那只能花心思探讨“还有哪里可以卖这款老品”,而一般来说,往往比生产国家更落后的地方多少会有点受落,尤其跟我国一样,偏向甜食,买东西不看产品标签,不在乎主要成分是“白砂糖”、“植脂末”等对人体有负担的原料的国家。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