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被边缘化的文化遗产/里郎拔刀

据说霹雳州政府正在积极开拓旅游资源,打造新景点,带来新收入,可是现有的一些旅游景点却似乎不稀罕游客的到来,更不珍惜不仅是国家,甚至是全人类所共享的文化资源。

例如于2012年成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霹雳州玲珑史前遗迹,虽然拥有傲人的世界级考古遗迹和发现,可是陈列考古发现和成绩的博物馆却用了一年多闭馆整修,今年10月才正式复馆,几乎没有宣传和通告。



玲珑史前遗迹最特殊之处是拥有横跨183万年,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人类活动遗迹和文物,是非洲以外最古老的人类活动遗迹。

博物馆本身就坐落在3万多年前的考古遗址,收藏的诸多文物、人类骸骨等;包括足以证明马来半岛在183万年前已有人类(直立人)居住和活动的石斧,1万1000年前的完整人类骷髅“霹雳人”等珍贵发现。

霹岩画全国最丰富

这些考古挖掘所出土的文物,如今完整而妥善的展示于玲珑考古博物馆。这意味着所有出土后留下的洞穴、石器工作场等等都空置着,除了早年原住民留下的大批岩画,只能留下照片,岩画本身则任由气候和人为的破坏如涂鸦不断侵蚀和破坏。如果有关单位不抢救,这些同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岩画恐怕将彻底消失无踪。



霹雳州是全国岩画最丰富之地。虽然早在1897年,人类学家曾在吉隆坡双溪毛糯地区的3个石灰岩洞发现了用碳绘画的岩画和一些石器与陶器,可是这些岩画还没来得及被记录下来,就已经遭摧毁了。

大约50年过后,伊凡斯(Evans)才于1927年在玲珑谷的犀牛洞(Gua Badak)发现大量的岩画。他成功为每一幅几何图形和具体形象留下照片,并作了简短的描述。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研究者在怡保附近的淡文洞(Gua Tambun)发现岩画。

马来半岛人类发源地玲珑谷拥有72座已知的山洞,其中有5座具有岩画,作品多达400多幅。岩画创作者是具有“小黑人”(Negrito)之称的原住民族群之一。他们是于大约两万年前从非洲大陆途径印度和中南半岛,迁移入马来半岛的第一批原住民。这些有岩画的山洞位置处于低地,靠近河流,多为浅洞,相信是早年原住民暂时避雨和居住的地方,和早期人类学家们的观察一致。

对艺术价值了解不多

这些生动的岩画反映了小黑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所接触的事物,包括年代久远的狩猎场景、骑大象,以及开始接触的现代化产品,例如汽车、摩多车、脚踏车等。虽然这些岩画的年代不可考,作画的碳轻易剥落和褪色,但学者并不排除有些后来的岩画是和之前已经剥落的岩画重叠的。这意味着,从早在1879年已发现岩画的年份来看,部分岩画至少已存在140年至150年。

玲珑谷的岩画分为几何图案和具象艺术两大类。其中有超过60%是类似编织于草席上的各种几何图案,其余的则为人类、动物、植物、日常用品、脚踏工具等具体形象。

几何图形的创作年代更早,画工相对细致,研究者们认为和反应原住民生活的具象艺术相比,几何图案所蕴含的艺术和人类学内容更耐人寻味。

这些几何图形并非随性的创作,而携带着历史、地理和人类学的讯息,包括小黑人族人的起源传说、霹雳河的来源、龙的传说等等。根据研究者对早年在岩画附近居住的原住民的访问,他们甚至声称这些图形并非源自人类,而由仙女创造,是原住民加以记忆和学习后再现代作品。

很显然的,我们对这些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岩画了解不多,也没有尽力对这些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作为重视文明,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国家或州属,这种对原住民文化遗产的边缘化是完全说不过去的。

反应

 

霹雳

玲珑巴登古鲁华小遭洪灾 吴锡华拨款5000购置设备

(玲珑22日讯)上霹雳玲珑巴登古鲁国民型华文小学校近日遭受洪水侵袭,导致学校的硬体设备遭到严重损坏;兵如港州议员吴锡华获悉此情后,拨款5000令吉以支援学校购置新设备。

民主行动党霹雳州兵如港州议员在对该学校进行巡视后发表文告指出,我国教育副部长黄家和得知消息后,即刻要求他前往了解并协助学校的灾后工作,以确保老师和学生们能够尽早恢复正常上课。

吴锡华说,该学校靠近山边园地,此次的闪电水患主要是因为大量的泥水从山上冲下,由于水沟无法及时排水,导致泥水溢出并进入学校范围。

他续说,这也导致学校的行政办公司、电脑室、图书馆、科学室及两间教室内的部分木质书架、桌椅和电脑桌底部被浸泡毁坏。

“幸运的是,在各方的协助下,学校已经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上课,而获得拨款后将立即着手处理受损的硬体设备。”

吴锡华还从村长梁亚生口中获悉,后者将在今年提出拨款申请,用于修复和提升学校附近的排水系统,以减少豪雨后山上泥水流入学校范围的风险。

出席者有家协主席钟秀凤、董事长梁亚弟、校长张庆男以及老师成美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