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亚洲区内行业加强互补/王怡

面对世界发达国家的缓慢经济复苏,制造业回流的战略行业调整,亚洲紧密联系的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可以发挥缓冲作用,有助于亚洲各国抵御全球贸易壁垒,以及外部经济增长不确定带来的冲击。

二战以来,亚洲地区的产业分工持续在调整,区域内的资本流动和行业转移迅速增长。



2017年10月25日,亚洲发展银行(ADB)在新加坡发布《2017年亚洲经济融合报告》指出,以价值计算,2016年亚洲区域内贸易份额增长创下历史新高,从2010年的平均55.9%,增至2015年57.3%。

亚洲区域内外来直接投资,在本地区外来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从2015年的48%,上升至2016年的55%。

占成本优势

国际货币基金(IMF)预测,2030年亚洲地区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份额,将超过三分之一。

从世界工业化进程及各国产业变迁中不难发现,亚洲地区大多拥有较充裕的劳动力和较低生产成本的相对优势,世界商品的生产制造基地一直比较集中在亚洲。



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及印度先后崛起,区域内经济和产业结构互补不断增强。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亚洲区内已形成完善的生产链和紧密的贸易关系。

亚洲各国经济具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位于亚洲不同地区的工业基地,各自开展上中下游的不同生产,从提供广泛的原材料、零部件、中间品、区外进口部分物料和关键零部件,在亚洲区内最终生产各色各样的制成品,并把大部分有关产品输往欧美和其他市场。

与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金融信贷、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也在区内形成有机融合。

当前,国际分工进化到价值链环节。全球价值链分工改变以产品为基本对象的分工模式,企业在国际分工中更多发挥主导作用。

跨境投资和业务转移,都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一种自主商业行为。

利用相互毗邻的地缘优势,亚洲企业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实施产业对接。例如:中国和东盟,都身兼“两种角色”,既是产业承接方,也是产业转移方。

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原料产品增多,印度从中国进口的加工机械和设备在增加。

随着互联网、数字化的演进,亚洲地区也在追求科技进步和创新。

减少依赖出口

“工业化”不是亚洲经济发展的唯一路径,亚洲地区正在减少对产品出口的依赖度。

早在2014年之前,安邦咨询(ANBOUND)首席研究员陈功,就曾分析过这一重要的转变。即使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也要出现转型,从“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

在买方世界当中,富有价值的、含金量最高的东西,不是商品的廉价和丰富,而是经济总量和购买力,能够起决定作用的是消费的总实力。

内需最强引擎

过去,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主要以加工贸易出口满足欧美市场。

如今,亚洲庞大的消费群体,年轻人口(例如:马来西亚、越南人口平均年龄28岁),亚洲区内生的巨大市场需求,已成为亚洲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

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随着国家财富增加,亚洲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升,衣食住行都有更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亚洲城市化进程以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壮大,推动金融、教育、旅游、医疗和养老等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据亚行统计,2010年服务业占亚洲国内生产总值48.5%。

服务业对亚洲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今后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鼓励科技创新

全球化促进科技进步,反过来又加速全球化发展。在科技力量的带动下,国际行业集群转移成为一种趋势,继而衍生出国际分工的变化,国际资本流动也引发地缘政治经济关系出现转变。

科学技术对外合作,发挥重要的产业中介作用。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交流,特别是国际青年正在引领世界发展,随着互联网、数字化的演进,亚洲地区也在追求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

这将带动亚洲内部产业融合度进一步提高,也将提升亚洲在全球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亚洲正在成为全球发展的新高地,还将在更大范围改变世界经济的格局。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email protected]

 

 
 

 

反应

 

国际财经

美国制造业产值半年首降 关税拖累次季开局表现

(华盛顿16日讯)美国4月份制造业产值出现6个月来的首次下降,背负更高进口关税的制造商第二季度开局不利。

美联储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继3月数据修正为增长0.4%后,4月份制造业产值下降0.4%。不含汽车的制造业产值下降0.3%。

4月份整体工业产值环比持平。公用事业产值增加,而采矿和能源开采下滑。

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此前第一季度制造业产值实现了健康增长,因为许多客户赶在总统特朗普的关税生效前增加订单。飞机生产最近几个月也出现了增长。

美联储数据显示,4月份制造业产值的下降受到汽车、电脑和服装产值下滑影响。包括汽车、家电和电子产品在内的消费品产值连续第二个月下降。商业设备产值继近期强劲增长后小幅上升。

美联储的报告显示,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降至76.8%。整体工业产能利用率基本持平。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