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认识心房颤动

中风、心脏病,都是最容易夺取生命的危险性疾病,也最为一般大众关注及谨慎看待。但他们往往忽略了生活中还隐藏着一个沉默的杀手——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这种症状患者的中风风险是平常人的5倍,不容忽视! 

国家心脏中心日前举行心房颤动醒觉运动,提供免费心率检查。

国家心脏中心(IJN)心脏病专家苏琳德医生表示,所谓心房颤动是一种由于心房(心脏上方的腔室)产生不规律心跳而引起的心律不整,这种心律不整会导致心脏无法有效率地输出血液至身体各个部位,若不治疗将影响精力及日常生活。



“心房颤动也可能会增加心脏衰竭、中风及死亡的机率,根据研究显示,心房颤动患者发生中风的机率,是没有患上心房颤动者的5倍!就算没有任何严重疾病,单纯是心房颤动也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提升人们对心房颤动的醒觉。”

重视心跳不规律

她表示,全球约1%人口患有心房颤动,但在35岁之后比例上升,65岁以上人口有10%至20%患有心房颤动。每个人的心房颤动症状程度不一,轻微者只觉得心跳加速,严重者会呼吸急促、胸痛甚至晕眩,所以只要觉得心跳有些不规律,就得提高警觉。

苏琳德指出,医学界仍然找不出心房颤动的原因,但相信跟心脏结构受损有关连。虽然基于找不到原因而无法根治心房颤动,但由于知道心房颤动的过程,所以医学界目前已经有几种对应方法,以有效管理心房颤动并降低其发生的机率。

苏琳德呼吁群众关注本身心跳,提早察觉及对治心房颤动。

ww11234_noresize



1.薄血丸Vs.左心耳封堵术 

她解释,“因为心房颤动症状本身并不会致命,其最大伤害力在于提高中风几率,而导致患者因中风而死亡,所以一旦被诊断出患有心房颤动,医生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不是针对心房颤动,而是先预防中风的发生。” 。

传统上,人们预防中风发作的方法是服用俗称“薄血丸”的抗凝药,这是一种能有效降低脑栓塞风险的药物。但抗凝药却存在许多缺点,会导致出血风险,包括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等等,同时它也很容易受到各种食物影响效果。

现今有了一种称作“左心耳封堵术”的新方法,医生会把“左心耳封堵器”将左心耳与左心房完全分隔,这种封堵器是带有倒钩的镍钛合金“塞子”,能阻止血栓跑出左心耳而预防中风,它可永久性植入心脏发挥功能,病人也终身无须服药。

使用镍钛合金制成的左心耳封堵器,可永久在心脏内发挥功能。

2.冷冻球囊消融疗法

苏琳德介绍道,过去人们都是服用“抗心律不整药物”来对治心房颤动,但目前已经出现专门针对心房颤动而开发的新一代治疗方案─“冷冻球囊消融治疗”,这是一种由心脏电生理专科医师所执行的微创手术。

她说:“心脏病专科医生,是处理患者的血管阻塞问题;而心脏电生理专科医生,则是通过处理心脏静脉的电生理讯号,来治疗你的心房颤动。这是两种不同的学科领域,所以必须在不同的阶段寻找正确的医生。”

心房颤动的过程,是由心脏内某些异常的特定部位组织(病灶组织)发出不正常电生理讯号到心房,才导致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疗法是透过冰冻能量在病灶组织上形成疤痕,以隔绝不正常电生理讯号传送到心房。

冷冻球囊消融疗法在病灶组织留下疤痕以隔绝不正常电生理讯号,该球囊的功能是阻止血液流入左心房。

3.监测及检查 

苏琳德强调检测心房颤动的重要性,而一般人定期进行的基本体检可能并不含有心率的检测,因此在进行体检时应该特别要求加入关于心脏的完善检查,以获取心电图来鉴定是否患有心房颤动。 基于心房颤动的症状是阵发性的,轻微者时有时无,难以在医院检查出,所以苏琳德建议公众人士配戴心率表或移动式心电图仪,一旦出现心跳或呼吸不正常的情况时,把心电图记录存档,再交予医生诊断。

她日前也在国家心脏中心举行的“了解你的心跳”心房颤动醒觉运动中担任筹委会主席,提供公众人士免费的心率检查。

市场上有许多移动心电图仪及心率表,可有效监察心房颤动的发生。

反应

 

保健

可怕的心房颤动 加速5倍中风机率!

心律失常/下篇/  报道|陈绛雪  图|互联网

心房颤动不仅仅是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尤其是中风危机飙升5倍! 虽然药物和调控心律治疗选项都能有效治疗房颤,但危机在于随着房颤而来的各种心脏疾病风险,大大提高脑溢血和猝死几率。这也是为什么专家们一再提醒:勿轻视心律失常的危险!

心房怦怦乱跳的“心动感觉”不一定美好,反之要警惕这种心跳过速或不规律的病征,可能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

人体心脏由4个腔室组成,上部为左右心房,下部为左右心室。

 心房颤动:

指的就是心房(即上部心腔)跳动混乱且不规则,心电讯号发生混乱,与下腔(心室)失去协调,以致心室收缩快速、效率更低,无法帮助将血液泵入心室,泵血量减少,对于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影响极大。

心房颤动在老年群体和心脏疾病患者群中日趋普遍。

研究指出,全球房颤病例总数持续增加,到了2050年预料将成为全球最流行的心脏疾病。

根据2016年全球中风疾病的负担统计调查,全球估计有4630万人患有房颤;马来西亚的心房颤动发病率约占0.54%人口,而全球平均发病率为1%人口;在亚洲3260万40岁或以上的人口当中,房颤发病率多达1.5%。

统计调查也指出,到了2040年,马来西亚有四分之一人口中风,也就是说,每4人当中就有1人中风。

增加中风危机

马来西亚中风理事会主席符芳基教授(Prof Dr Hoo Fan Kee)说,研究表明,房颤会增加患者的中风危机和其他心血管疾病,随之而来的,就是巨大的医疗负担和生活质量低下。

我国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马来西亚非传染性疾病直接医疗保健成本》的报告指出,心律失常和中风的发病率将会持续增加,加上每年的住院、医疗检查和咨询等医疗服务开支,预计将造成96亿5000万令吉的经济损失!

心电错乱
心房为何颤动?

心悸、心跳异常、气促、胸痛、头晕、极度疲劳及虚弱等等,都是房颤的常见典型症状,但有半数的房颤患者其实并无显现症状(无症状房颤),或者症状不明显而没有察觉异常,直到出现晚期/严重症状(比如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难以侦测的另一原因是,一些患者可能只出现间歇性房颤,即房颤情况时有时无(阵发性或偶发性房颤),通常持续几分钟至几个小时甚至长达一周,并且反复发作,但有时会自行消退。

 

检测后才发现

一些患者则出现持续房颤,症状长久且持续存在超过12个月,患者心律无法自行恢复正常,需要通过心脏复律或药物资料,才能控制心律,预防血栓。

心脏及介入电生理学专科兼马来西亚心脏协会理事会成员马述敬医生(Dr Ma Soot Keng)说,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可能有心房颤动,直到医生在检测后才发现。

他坦言,许多病人首次见专科时,往往已有中风症状,继而才发现患有心房颤动。所以通过风险症状“寻找”心房颤动患者,是及早采取疾病管理的重要措施。

他说,棘手的是,房颤患者即使有显现症状,却可能不似其他疾病症状会随着病情发展而越来越强烈,反之可能越来越不明显,以致患者充满不确定,或是逐渐“适应”。

所以,马述敬坦言,医学界至今仍未知造成心房颤动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房颤往往伴随其他疾病或健康问题。

年轻化趋势

他进一步指出,令人忧心的是,心房颤动患者年龄已呈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年轻患者在接受检测时已出现心律失常症状或已有相关的风险。

“因此,提高年轻群体对心房颤动的醒觉以及接受心脏健康筛查是很重要的事。”

/房颤并发症/ 中风导致脑梗死

虽然心房颤动本身不会直接致命,但会在心脏中形成血栓,增加患上心脏疾病的风险,包括缺血性中风、心力衰竭和其他心脏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不论有没有症状,心房颤动导致心跳过快时,心室没有足够的时间充盈血液(血液无法全部排入心室),心脏泵血量就会减少,无法有效将血液泵至全身割除,从而导致血压下降,甚至可能发生心力衰竭,导致死亡。

此外,无法完全排入心室的血液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淤积在心房,形成血凝块。这些血凝块可能会自行或通过治疗而碎裂,继而进入左心室,随血流前行(变成栓子)并栓塞在动脉处。

若这些血栓碎片阻塞脑部血管,导致血液供应受阻或脑血管破裂,就可能导致中风。

符芳基说,虽然房颤相关的中风只占所有中风病例的20%,但中风却是房颤最危险及最严重的并发症。

50%永久残疾

“有大约20%的患者死于房颤相关的中风。这是因为房颤造成血栓以致阻塞动脉,脑部血液或供养不足,可能造成左或右脑50%组织死亡(脑梗死);另有50%的患者因此永久残疾。”

因此,马述敬强调,心脏科医生在诊断病患是否有房颤时,首要检测重点并非心脏,而是集中在脑部,因为心脏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脑中风。所以在诊断房颤之前,首先诊断是否有脑中风潜在危机或症状。

一旦中风,意味着将面对代价高昂的长期医疗负担,影响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甚至社会和经济层面,包括住院、永久脑损伤、长期影响行动能力、降低工作生产力及死亡等等。

两人一再提醒,根据风险因素及早侦测房颤发病几率,并且及早治疗,是降低中风和并发其他严重并发症风险的重要措施,从而减轻个人、家庭及至社会经济的医疗系统负担。

长者定期检查

世界心脏联合会建议65岁以上的长者,本身已有或无已知的房颤风险因素,应定期检查心脏健康状况,除了检测是否有心律不规则的问题,也可检测其他异常,比如左心室肥大、局部缺血等心脏疾病临床特征。

另外,加拿大有关心房颤动的研究表明,除却心脏科医生,普通医疗人员缺乏足够专科知识、技能和经验诊断阵发性或无症状心房颤动,因此有必要加强筛检诊断能力与相关指南,以提高诊断率,降低误诊或延误诊治的几率。

/潜在风险因素/ 三高增加风险

必须了解的是,任何疾病不会无端端出现,也不是每一种疾病都能找到病因根源,但总有诱发疾病的潜在风险因素。不管有没有明显症状或是否已确认病因,这些风险因素都是提醒人们提高警惕,并且做好预防措施、及早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参照。

年龄越大风险越高

房颤亦是如此,从潜在风险因素提高健康意识,评估哪一些人患上房颤的几率偏高,比如性别、年龄、体重、家族病史、生活及饮食习惯,都是有迹可循的健康忧患。

根据现有的研究,年龄较大(40岁以上、年龄越大、房颤风险越高)的男性、超重及肥胖、患有心血管疾病和三高症相关的慢性疾病等等,患上房颤的风险随之提高。

慢性疾病诱发

符芳基说,马来西亚多达40%人有高血压,还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意味着房颤及中风的高危群体不在少数。

可能增加房颤风险的健康问题包括:

→哮喘
→糖尿病
→心脏疾病(冠状动脉疾病、心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有过心脏病发作史或曾接受心脏手术)
→高血压(尤其是改变生活和饮食方式或使用药物后控制不佳的患者)
→高剂量类固醇治疗
→肺部疾病(慢性阻塞型肺病 COPD、肺癌、肺气肿、肺血栓)
→超重/肥胖
→甲状腺功能亢奋症和其他代谢失衡
→近期曾接受手术
→睡眠呼吸终止症
→生理或心理压力(比如焦虑)
→饮食习惯或运动等环境因素
→病毒感染
→代谢综合征
→慢性肾病

冠病或触发房颤病症

所谓“病从口入”,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一些饮食也可能增加房颤风险,比如:

→酒精滥用
→含咖啡因饮料
→抽烟
→滥用药物/非处方药物(尤其是兴奋剂)

虽然房颤并不视为遗传病,但也有研究显示房颤有家族遗传倾向。

大部分房颤患者都会有一种或多种风险因素,即使一些健康及体格良好的人,也有可能患上房颤。

此外,感染冠病也有可能触发房颤。

马述敬强调,及早诊断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必须牢记的是,房颤不只对身体、精神和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也会影响家庭和医疗体系。

异常必须求医

他进一步指出,时下许多人佩戴的运动智能表,就有侦测心律的功能,这是人人都能“主动找出”心房颤动的初步方式,若发现异常就可咨询医生。

“另一种侦测方法就是传统的医疗方式——去见医生,做心电图检测。如今的心电图检测可长达24小时至48小时,不仅仅是5秒钟的普通心电图检测。”

/诊断及治疗/
测心律测血液

由于心房颤动发作可能时有时无,也可能持续存在,诊断房颤并不容易。就目前而言,心电图(ECG)和心脏超声检查(超声心动图)都是诊断房颤的主要方式。

医生将根据症状(若有症状)诊断心房颤动,并通过心电图测试、记录及确认心率和心律,而心脏超声检查则是用于评估心脏瓣膜功能和寻找心房血栓。

另外,医生也会检测血液,确认患者是否有甲亢,以便确认房颤诱发原因,从而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药物、心律重置治疗和导管手术是目前用于治疗房颤的方式。

药物预防并发症

马来西亚中风理事会主席符芳基教授强调,房颤及中风是可预防的健康问题,若在早期发现和诊治房颤,可用药物治疗,预防严重并发症。

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和血流停止,医生将根据情况采用电击复律治疗(包括装置植入式心脏除颤器 ICD),调控及恢复正常心律。

一些情况特殊的患者,当所有的治疗皆无效,医生会采用射频消融术(导管手术)。

同场加映:提高醒觉认知

为提高社会对房颤的认识和醒觉,马来西亚心脏协会、马来西亚中风理事会及马来西亚辉瑞携手推介“心房颤动健康之旅”资讯网站,以提高社会对房颤的认识和醒觉。网站目前仅有英文版:https://www.afjourney.com.my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