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向时代迈进
教育智能化

2018年,教育智能化序幕已经拉开,中国开始迈进智能教育新时代。在这方面,马来西亚又处于怎样的境况?乐观来说,我国并没有太落于人后,对于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可从政府积极推动“STEM教育”的举措显而易见;然而,悲观来说,目前的进度十分缓慢,离与智能教育接轨的距离仍然遥远。

在教育改革大旗的挥舞下,许多国家都希望追上最新的教育趋势,在教与学制度上作出改变,把传统教育模式转化为与科技接轨的教育模式。



问题是,教育改革不简单,那不是十几二十人的事,而是需要构建一个新的教育生态系统。当一个国家在智能教育时代远远落于人后,不仅将导致人才“绝种”,甚至会拖累国家发展。

较早前,在由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主办、马来亚大学孔子学院协办的“中国教育国际论坛”上,汇集了数位来自中国的学者教授前来演讲,其中一名是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副校长周建设教授,他特别针对中国当代教育的智能化问题发表了演说。

中国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国际关注度很高的课题,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趣味性、探索性的教育模式,中国死记硬背式的应试教育也一直存在很大争议,相信这点大马也感同身受。

不过,无可否认的是,中国政府对于持续推进国家教育改革方面非常重视,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尽管目前未尽完善,但很多方面还是值得大马学习并共同探讨。

周建设指出,以科技视野来看,可将时代划分为4个阶段:



·体力解放时代(1760-1840)——俗称“蒸汽机时代”,主要是手工劳动,向动力机械生态转变,目标是解放人们的体力。

·合力协作时代(1840-1950)——俗称“电气时代”,目标是解决人们工作的通力协作问题。

·效力提升时代(1950-2010)——俗称“信息时代”,标志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目标是解决人们生产/生活的效力问题。

·智力集成时代(2010年至今)——也就是“当今时代”,全球进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阶段,让机器模拟人脑功能,并且集人脑聪明智慧于机器,实施类人智力行为,目标是解放人们的智力问题。

“智力集成时代的特征用4句话就能表达出来,即知识在云里,智慧在眼里,行动在口里,幸福在心里!”

周建设教授: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国际和中国走过的历程并不完全一样。但是,最终都将走进教育智能化时代。

教育信息化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便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中国教育部在今年4月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直至2022年,中国要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码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周建设认为,教育信息化经历或正经历3个阶段,分别是教育技术化、教育智能化和教育智慧化。教育技术化的特征是让显示达到极致,从黑板到“PowerPoint”,以增强现实技术(AR)为标志。

“教育智能化是让算法达到极致,以情感计算为标志;而教育智慧化是让理解达到极致,机器完全理解人,以人机交互为标志。”

在现时的教育智能化阶段,他认为必须具备3大条件。一,教育数据的基础性;二,表现内容的可视化;三,智能算法的精准性。“少了其中一个条件,别谈教育智能化!”

融合人工智能与教育

说来说去,智能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说真的,没有多少人给它下个定义。周建设就自己给了个定义,简称为“AIEF”。

“AI”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计算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科倾向、思维类型、情感偏好、能力潜质;根据习得规律(Education)科学配置教育教学内容(Fusion),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这就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我给自己设定了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目标是减负担、激活力、强能力,减轻老师的重复性劳动,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远期目标则是对偏重知识存量考试选拔学生升级方式实施重大技术突破,真正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开辟依据大数据选拔学生升学的新途径。

“尽管高考是目前的最佳方式,但我认为它不是永远的最佳方式。在未来,高考方式很有可能因着技术发生突破!”

传统教育大冲击

周建设强调,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发力点需要在四大方面给予特别关注。第一,弄清楚人的能力素养是什么,也就是弄清楚什么是人才质量。

“第二,搞懂人才质量后,才给他们配置知识;第三,知道哪些知识应该配置时,才给予教育方式的探讨,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第四,精准计算教育的内容,给予学生科学推送,这是核心。”

在面对教育变革的趋势浪潮下,教育的智能化对传统教育的确带来很大冲击,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传统教育状况的反思。

·反思一:学生的学习权力:选择权、拒绝权

教师是否必然为全能教师,学生是否必然不如教师?规划的知识是否为每个学生能力的必备,每个学生是否必须学习规划的知识?传统教育体系及知识配置权被官方掌握,知识授权被教师控制,考核权让官方或教师发展到巅峰,但教育大数据有条件允许学生享有知识选择权和自主学习权。因此,教师权、知识权受到分化,有的知识甚至可以被学生拒绝。

·反思二:学生的能力养成:社交融合,自我试错

期望学生的能力由学校供给,潜能由学校播种,在当今已经不是铁定规律。人的能力90%来自于效仿,10%在于自我创新。在线教育的出现,社交活动、网络学习、自我尝试已经成为学生能力养成的综合途径。学校和教师在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师身分受到挑战。

·反思三:知识的给养途径:网络碎片、职业导师

知识的系统性是学校传统教育的最爱。从教育管理部门到教师的授课定位,割之不舍,根深蒂固,但人生用到的知识和所学知识的关联度一直受到质疑。学生个体在观察需要、体验需要、感悟需要及理性需要中进行知识的自组织。时间精力和能力要素,决定了知识碎片成了学生和人才成长的最爱。

·反思四:学校的主要职能:设置专业、设计实训

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职能,在人才培养上主要承担专业设置和实训条件的建设,而教学方案和教学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学生是教学组织的主体,主控教学组织的形态。学校职能受到了挑战。

·反思五:教师的行为方式

在中国,教师的地位与天地连名,是天地君亲师五主之一,有三代不忘父九代不忘师的尊师传统。因此,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学生通常不敢妄议,更不得否定。但智能教育将最佳内容和最优方式推介到线上,推介到学生面前,教师退而成为在线教育的助学师、评论员。教师的自我认定方式受到了挑战。

“中国教育国际论坛”邀请了来自中国的学者教授们来马演讲。前排左五起为大会主席饶兆斌、马来西亚中国丝路商会总会长丹斯里翁诗杰及周建设教授。

7大改革

周建设声称,如果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要做出一定成效,7大改革绝对是必要的。

1  传统课堂向智能课堂转化

这是教学方向问题,类似翻转课堂的模式。以智能终端为载体,除了将视频桌面共享整合在平板电脑上,还可以借此开发众多特色功能,使学生上课时轻松与教师高效互动。

2经验质量向科学质量转化

许多资深教师都很会教书,但他认为那属于经验质量,经验和能力是有限的;而科学质量是由机器汇集人类的精华经验于一身进行辅导,在经验和能力上是无限量增加的。

3 硬件搭台向软件转变

中国的教育信息化确实有很大成效,可当中仍存在问题,即通而不流,流而不新,新而不活,活而不智,智而不会。过去是硬体化、形式化、技术化,这些不过是一个基础,真正发挥作用还得注入智能化软件。

4消费知识向创造知识转变

校长是否非得固定使用某个出版社的教材?未必,校长也可以自己创造教材和知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影响、国际交流等方面保持领先水平。

5传授知识向指导学习转化

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授予好的学习方法更重要。教师应该扮演一个引导者和督促者的角色,指引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方能终生受益。

6归一导学向个体适配转化

在训练手段方面,一份考卷做到底,一份作业做千遍,这是不行的。谁来解决这个问题?电脑。

7定性评价向数据测算转化

纯粹的定性评价会使评价完全依赖于评价者的主观判断,从而无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而数据测算具有可靠性和权威性,能够把实际情况摸准摸透。

报道·游燕燕 摄影·苏汉城

报道·游燕燕 摄影·苏汉城

报道·游燕燕 摄影·苏汉城

反应

 

时事

双威大学4月16起 联办健康峰会及年会

(双威13日讯)双威大学将于4月16至19日携手主办2024年全球健康峰会(PHAM)及第6届年会,汇聚全球变革力量。

峰会由地球健康联盟(PHA)主导,超过400所大学、非政府组织、研究机构和政府实体共同参与,将聚焦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共同解决重大挑战。

峰会主题为“从证据到行动:直面现实”,致力于促进科学证据向可行行动的转变,料将吸引全球科学家、政策制定者、教育者、青年领袖、公民社会和非政府组织代表、医疗从业者、私营部门代表及广大关注公众,促进联系、交流思想,携手推动地球健康运动。

创新议程是峰会的特色之一,包括在大马自然环境中的实地学习、杰出的主题演讲、关键讨论的漫画记录,以及一系列特别活动和闪电演讲。会上也将发布三项重要出版物,即《拯救星球的食谱》、《地球健康手册》和《地球健康路线图》。

双威大学健康中心执行董事兼主峰会主催者丹斯里洁米拉博士表示,双威大学认识到行动的迫切性,此次峰会并非空谈,而是与众携手共同努力,讨论对地球和人类共同繁荣至关重要的问题。

双威大学校长西布兰德斯博士补充,第6届年会将传达的明确信息,包括科学必须具有转变性,为行动而制定,并以对公众易懂、对决策者可获取和有用的方式进行传达。

峰会详情,浏览www.pham2024.com。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