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与诺贝尔奖得主
零距离交流

李素贞此趟经历获得的最大收获是,只要科学家的研究方向有益予人类与环境发展,不管是从事什么类型的研究,尽力做好本份就是了。

你是不是觉得科学家性格内向、无需参与社交活动是理所当然?因为他们只需要在实验室里埋头做研究,成天与研究器材和标本作伴,只要研究有了成果,把文献刊登在科学期刊就大功告成,接着开始进行另一项新研究,一切又从新开始。

答案:不是!



出席林道诺贝尔奖得主大会(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s,LNLM)的每一位科学家,绝不是性格内向、保守类型,因为“交流、社交”是大会的最终目的;如果你想要有丰盛收获,就不能错过与任何人、在任何场合的交流机会。

今年7月杪刚于德国林道岛屿举办的“第68届林道诺贝尔奖得主大会”,是一场专为年青科学家而设的交流大会,而令许多青年科学家慕名前往的最大吸引力,不外乎是有机会亲眼目睹多名诺贝尔奖得主的“真身”,且与他们做零距离交流。

获取宝贵启发

诺贝尔奖得主自然是大会主角,但马来亚大学(UM)寄生学研究员李素贞博士认为,除此之外,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科学家也是重点交流对象,毕竟诺贝尔奖得主很多人争着与他们对话,而科学家随处可见,接触的机会较多,从他们身上也能获得许多宝贵的启发和领悟。

换言之,这项为期6天的常年大会不仅是一个青年科学家与诺贝尔奖得主的零距离交流会,也是一个科学家与科学家之间建立联络网的盛会。



李素贞是其中一位获选参与的科学家。由于申请管道别于他人,所以她也从中学会另辟蹊径,印证了只要有心,就没有做不到的事。

“通常,大马申请者都是通过马来西亚科学院(ASM)提交申请,但当我得知该大会消息,申请已经截止了。虽然如此,我还是不想放弃,因为今年的大会主题是生理学和医学,正好与我目前的研究领域相关,让我想尽量争取出席。”

既然A计划行不通,那就改用B计划。她发现科学技术合作常务委员会(COMSTECH)是大会的合作伙伴之一,经询问后,她便直接向该单位提出申请。

“其实,每个国家的申请方式不同,附带的条件也不同。我从一位在国外大学就职的大马籍参与者的口中得知,他是直接向合作常务委员会提交申请。所以,方法不只有一个。”

6天行程是非一般的密集,不但需要参加大会规划好的活动,参与者也要自行挑选个人想要参与的活动,以体验各种不同。

林道诺贝尔奖得主大会的出席者除了39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600位来自84个国家的青年科学家(医科学生、博士生、博士后、大学讲师),现场也有来自各国的主办单位人员、合作伙伴、主持人、宾客等。

马来西亚的大学代表共有7位,分别来自马来西亚理科大学(USM)、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UPM)及马来亚大学。另外,也有两位大马籍人士代表国外大学参与此盛会。

公开活动包括诺贝尔奖得主讲座和小组讨论,前者由诺贝尔奖得主主持,后者的主讲人则由诺贝尔奖得主、相关领域业者、主持人、青年科学家组成。

李素贞非常荣幸能够与彼得杜赫提共度午餐时光。

分享科学新趋势

由于今年的场地刚翻新,大会也特别增设了Agora talk环节。它与一般讲座无异,只是比较小型。每一场都会有1至2位的诺贝尔奖得主分享关于科学界的新趋势,参与者可以参与讨论。

Agora talk结束后,若还有问题想要提问,参与者可以在另一时段的公开交流(Open exchange)环节上继续发问。这个环节较为随性,你可以发问任何问题或讨论,未必要讨论演讲课题的范畴。

李素贞说:“主讲人演讲与讨论的课题有一部分是很学术性,也有一些是较生活化,比如研究生涯、职业选择、工作环境、人事问题等。

“原本会担心演讲主题与本身的研究领域不相干而听不明白,其实也不是完全无关,因为有些课题可能对延伸研究方面会有帮助,另外,关于科学家的生涯规划也是很多科学家经常面对的问题。”

还有另一个活动是大师班(Master Class),只有获选的人才可以参加;然而,没被选中的人也可以观赏获选者的简报呈现。诺贝尔奖得主在现场会讲评有关研究项目,同时也会纠正简报的呈现方式。

李素贞抓紧机会与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彼得阿格雷(Peter Agre)交谈。

共享午餐 随性交流

大会的特别在于诺贝尔奖得主不是一直高高在上。为了实现零距离交流,大会安排了用餐时段,把诺贝尔奖得主穿插在不同的餐桌上,让他们一起与参与者用餐。

“我成功争取到与199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彼得杜赫提(Peter C. Doherty)共享午餐的时段,大家就像朋友,边吃边聊,这是做梦也想不到的!”

此外,幸运争取到名额的参与者也可以参与一个名为“Science walk”的活动。顾名思义,即是与诺贝尔奖得主一起闲逛或参观景点,无需局限在一个空间,话题随性自由。

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科学家交流让李素贞获益匪浅。

“集邮”有条件

李素贞也分享了一件有关诺贝尔奖得主的“心事”。

她说,有些科学家喜欢“集邮”,势必要与所有出席的诺贝尔奖得主合照。一次用餐,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就提到,很多人一见面就迫不及待要合照,以前他都不会拒绝。后来,他发现每次合照后,那些人说了一句谢谢就走了,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这令他感觉有点不自在。

“他说,现在如果有人要求合照,他会要他们付钱。所谓的‘钱’,就是要他们分享自己从事的研究项目。从此事能看到,诺贝尔奖得主都是愿意合照,只是一些人不想被利用,而是更希望能与年轻人多交流,了解其研究领域。”

小组讨论是由诺贝尔奖得主、相关领域业者、主持人、青年科学家组成。

让科学变得简单易懂

李素贞察觉到,那里遇见的每一位科学家性格都很外向,也很积极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研究项目。在分享会上,诺贝尔奖得主也提到了“科学交流”(Science Communication),这种交流方式需要科学家走出实验室与外界交流。

有关科学的最新资讯不应该局限在科学界传播,也需要在外行人当中被传播。问题是,科学原理复杂难懂,应该如何经由讲解让对科学或某个研究领域一窍不通的外行人明白?

“身为科学家,我们的交流对象未必仅限行内人,透过使用外行人明白的词汇和讲解方式,让科学变得简单易懂,外行人才能容易明白并进行交流。”

这就需要学习!

在绿油油的草地上进行“科学野餐”(Science picnic)特别惬意。

让科学家建立联络网

她举例,大会会要求被挑选的人利用2分钟时间介绍让大家对其研究项目产生兴趣,并邀请他们到指定的摊号观赏壁报。

“他们在讲解之前会先问对方:‘你是什么学术背景?从事什么研究?’如果并非来自相同领域,他们就会用较简单、浅白的方式做介绍。科学交流主要是让科学也可以成为一个公开话题,人人都可以明白,人人都可以聊。”

她继说,该大会让科学家与科学家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络网,这有助于他们在未来发展成一个合作关系。科学家专注于某个领域的研究项目的同时,也需要让研究继续延伸。比如,她从肠道寄生虫研究延伸至肠道细菌研究,过程中需要免疫系统专家给予指导、一起讨论或合作。

开阔眼界 开发思维

从此次的大会中,李素贞对未来职涯方向的困惑得到了解答。

她说,每个科学家或多或少都有相同的疑惑。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是否一定要跟随潮流,只有高级研究才能在科学界成气候?

“不是的。很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是从基础科学起步,也是凭着基础科学得奖。他们一直强调,只要研究的方向有益予人类与环境发展,便无需顾虑是什么类型的研究,尽力做好本分,最重要是自身从中获得满足感。”

她也鼓励青年科学家应该多参与类似的国外交流活动,不仅能开阔眼界,开发思维,更能建立科学领域的全球联络网,未来或许有新的合作机会。

“一般国外交流会探讨的课题都是全人类正在面对或我们从未想过的问题。我希望大马也有机会举办类似的交流会,也许可以从小型活动做起,汇集资深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以随性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同时也能让最新的科学进展和资讯快速传播在学术领域。”

反应

 

时事

双威大学4月16起 联办健康峰会及年会

(双威13日讯)双威大学将于4月16至19日携手主办2024年全球健康峰会(PHAM)及第6届年会,汇聚全球变革力量。

峰会由地球健康联盟(PHA)主导,超过400所大学、非政府组织、研究机构和政府实体共同参与,将聚焦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共同解决重大挑战。

峰会主题为“从证据到行动:直面现实”,致力于促进科学证据向可行行动的转变,料将吸引全球科学家、政策制定者、教育者、青年领袖、公民社会和非政府组织代表、医疗从业者、私营部门代表及广大关注公众,促进联系、交流思想,携手推动地球健康运动。

创新议程是峰会的特色之一,包括在大马自然环境中的实地学习、杰出的主题演讲、关键讨论的漫画记录,以及一系列特别活动和闪电演讲。会上也将发布三项重要出版物,即《拯救星球的食谱》、《地球健康手册》和《地球健康路线图》。

双威大学健康中心执行董事兼主峰会主催者丹斯里洁米拉博士表示,双威大学认识到行动的迫切性,此次峰会并非空谈,而是与众携手共同努力,讨论对地球和人类共同繁荣至关重要的问题。

双威大学校长西布兰德斯博士补充,第6届年会将传达的明确信息,包括科学必须具有转变性,为行动而制定,并以对公众易懂、对决策者可获取和有用的方式进行传达。

峰会详情,浏览www.pham2024.com。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