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劫后逢生 如幻如梦

荒滨小学,这个位于日本宫城县仙台市若林区的学校。我们来到时,晴空万里,一片宁静,周遭毫无曾遭受地震及海啸撕裂的痕迹,然而趋近一看,再由日本负责人员从旁解说,当下大海啸洗礼及人民恐慌无助的画面不断在脑海浮现,那沉重的心情,让我久久无法释怀。 

遭受海啸咆哮,荒滨小学内荒凉满目。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中午2时46分,在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大地震,随即而来的是恐怖海啸,造成严重人员丧亡及财务损失,是日本史上最严重的地震。 



宫城县距离震央仅有180公里,浪高至十几米的可怕海啸,让靠近海边的仙台市若林区蒙受严重冲击,城镇可说完全被冲毁。根据2016年3月31日的数据,单是仙台市,就有930人因而失踪或丧生,13万9643个建筑物被彻底摧毁(2013年数据)及5728个住宅区被列为“危险区”。 

所幸眼前这间也是震后紧急避难所的4层楼荒滨小学发挥了保护作用,让当地居民、学生及学校职员多达320人得救。 

在日本政府邀请及透过JENESYS计划,我们到访当时被列为重灾区的仙台市,面对着如今已成为“震灾遗构”(指在地震时遭破坏、为了让后人回忆及记取教训而保留下来的建筑物)并自去年4月起对外开放的荒滨小学,一切看似回复平静,却仿如回到了让日本,甚至全球悲痛的那一天。 

根据直升机拍摄到的画面,荒滨小学周遭一片汪洋,所幸这所学校救了320人的性命。
荒滨小学如今已成为震灾遗构,对外开放以发挥灾难宣导作用。

面临黑暗时刻

地震来袭时,该校学生正准备放学回家,校方人员第一时间召唤学生到2楼聚集;地震已十分骇人,然而随即而来的海啸更是致命伤,当地周遭房屋被汹涌而来的海水淹没,挂在荒滨小学墙上的时钟定格在3点57分,这是“黑水”降临的黑暗时刻。 



根据播放的纪录片显示,幸存的校长川村孝男回顾当时情景时说,地震后不久他望向窗外,看见掺杂着木材、车辆等残骸的“黑水”陆续涌进,面对这浩劫,只有临危不乱并按照海啸避难规范行事,才尽可能协助更多人逃生。 

川村校长当时立即呼喊在户外的学生进入校内,不少居民也入内避难。随着海水不断升高,淹没了该校一个楼层,他们只有不断往楼上移动,校长最后率领众人集体到天台等待救援。他当时不断安抚学生别害怕,也要求6年级的学生照顾低年级同学。

荒滨小学二楼围栏,成了大海啸袭击的印记。

难忘锥心之痛

在地震约70分钟后来袭的巨浪,让陆地变成汪洋,这栋教学楼成了当地唯一在海啸过后还能伫立的建筑。面对周遭黑暗,灾民只能在这唯一避难所互相依偎抵御寒冷,安抚颤抖的心。 

之后救援队伍抵达了,通过直升机将绳索系在学生及灾民身上,耐心地逐一救援,最后一名学生在12日凌晨5点被救出,川村校长及一些大人则留到最后,成为最迟一批获救者。 

这些人在灾难中幸存,但家园已毁,更难以承受的是不少人失去了挚爱,阴阳相隔,这种锥心之痛纵然时间再久,恐怕也难以自愈。 

心存同情感激

一切恢复平静后,荒滨小学的黑板上出现这么一句话:“此时,我们需要表现出同情和感激。”这是救援直升机将孩子接往安全地带前,老师教学生们的感谢语。是啊,经历了无情灾难,能做的也只有赶走绝望并尽快振作起来,互相扶持重拾家园,上述简单的一番话,也许慰藉了不少颗破碎的心。 

2013年3月11日,当局为纪念海啸灾民,在荒滨区海边安置一尊佛像,那天我在荒滨小学窗外眺望它,有种非笔墨能形容的复杂心情,只能祈求往生者能安息,天灾远离。 

荒滨小学外放置说明牌,讲解该校在海啸降临时的情况。
挂在荒滨小学的时钟,因被海水淹没而停止运作,时间永远停留在3点57分。

强化防灾措施

日本向来重视防灾措施,经历了这场东日本大地震后更是让防灾措施升级。 

除了强化应急方案和警报系统,仙台市灾区的重建工作及防灾工程不曾停歇,当局以多重防御及避难角度展开防范,强化一个涵盖海堤、城市、森林、运河的全方位防止海啸体系,这包括重建被海啸摧毁的防波堤、在靠海区重新种植松树以形成海岸防灾林,并建设避难丘以缓解海啸的冲击力。 

在避难层面,当局注重道路多重防御,包括加高公路位置,并修建多处避难公路,如此一来若不幸事件再次发生,大多数人也可在同一时间逃生。 

当局也指定了紧急避难场所(荒滨学校),让当地人在发生灾难时可直接前往避难之地,不至于慌乱无助。 

防范减低伤害

这些措施能减少灾害损失,并在海啸发生时让人民有更多逃离时间,多争取一秒的逃生时间,也许能多挽救几条性命。 

除防灾措施,灾害来临时也能及时并迅速撤离或采取正确的自救步骤,有助减少人员伤亡,日本当局在灌输危机意识及防灾重要性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包括强调面临灾害前的事先准备。 

在天灾面前,渺小的人类手无寸铁,但若事先有所防备,至少能减低伤害,可见相关危机意识及防范步骤是必要的,这在许多仙台市民于地震及海啸吞噬时立即到荒滨小学这指定避难所,并在校方果断及冷静指挥下聚集天台,在一线生机中活下来的例子中,得到证明。 

灾难发生后,当局立即强化涵盖海堤、城市、森林、运河的全方位防止海啸体系。
光是看照片,足以感受大海啸的威力,让人心惊胆颤。

纸媒对灾民举足轻重

天灾过后,媒体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人民往往只能依靠媒体得知灾难资讯,而随着一切电流被切断,纸媒的作用对当地灾民而言尤其重要。 

地震让位于仙台这重灾区的日本河北新报社(Kahoku Shimpo Publishing.co)陷入难题,其印刷机器不能运作,记者在收集资讯、撰写新闻及新闻传递方面都非常棘手。 

河北新报社防灾教育室长武田真一告诉我们,纵使再困难,报社都必须运作,因为在灾难时刻,只有媒体能成为向大众提供准确消息的平台:“若灾民事后得不到任何灾难消息,会很绝望。我们不能让他们失去希望。” 

报社达共识共享消息

所幸当地多家报社早已达至共识,会在灾后合作共享天灾消息。当天他们收集所需资料后采用山路,一路艰辛用了将近6小时才把新闻带到东京印刷。大地震隔天,即2011年3月12日,当地报馆如常派发报纸传递地震及海啸新闻,这一天的报章派发量高达42万份。 

灾难过后,人民对新闻内容的期望会是什么? 

根据河北新报社调查,有72%受访者认为相关灾难新闻对他们没有用处,包括缺乏挽救当地人民生活的意图,这让他们意识到防灾报道有改善的必要,启迪及呼吁才是重点。 

报馆后于2012年设立防灾工作坊,积极在国内外讨论防灾方案并分享天灾应对经验,也到学校演说,训练学生成为这场地震的“记忆保存者”。 

武田真一坦言,他们很后悔之前对防灾的报道做得不够多:“若我们告诉他们灾难发生时应该怎么做,相信能拯救到更多人的性命。”

引导灾民走出悲伤 

这些遗憾让该报社更积极投入上述工作坊,这么做不是为了盈利,而是职责所在。 

纵使不曾亲身经历,但有些事不能被遗忘,就如“东日本大地震”。日本媒体要让人民保存这天灾记忆,并非要留住悲痛,而是希望时刻提醒大家防灾的重要。

防灾之路没有尽头,该报馆之后对媒体的角色得出两个结论:(一)必须正面应对灾难,让大家相信他们面临天灾后仍能回到正常生活;(二)负责传播和启迪,协助读者保存记忆之余,也引导灾民走出悲伤。

居安思危以防一朝之患

把视线拉回我们的国土:马来西亚。这片土地被上天眷恋,是没有天灾的幸运国度,然而理所当然的安逸也往往导致人们对天灾的危机及防范意识薄弱,甚至漠视防灾的重要。

随着气候暖化导致大环境产生人类无法预测的变化,大马是否仍能永远处在“安全区”?就以国内每年杪雨季引发的水灾为例,多个州属几乎每年遭遇此劫,问题年复一年发生却找不到根治方案,我们到底从这些经历及教训中学到了什么?而政府在防灾工作上是否足够?这些问题值得大家反思。 

反应

 

国际

日本启动第五次核污水排海

(东京20日讯)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星期五(4月19日)启动排放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作业,这是自去年8月首轮排海作业开启以来,日本核电站第五次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水。此轮排海将持续到5月7日,预计排放约7800吨核污水。

综合共同社和新华社报道,这是东电在2024财年(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的第一次核废水排放。此前东电宣布,计划在本财年分七次向海洋排放约5.46万吨核污水,这些核污水中含放射性氚(Tritium)约14万亿贝克勒尔。

核电站隔日公布的周边海水样本分析“迅速测定”结果,排海启动后检出的氚浓度最高为每升22贝克勒尔,远低于东电制定的停止排海标准700贝克勒尔,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饮用水标准1万贝克勒尔。

2023年8月24日,日方在国际社会和部分在地渔民的强烈质疑和反对下,单方面启动核污水排海作业。据报道,在此前四次排海中,东电共排放核污水约3.12万吨。

东电声称经多核素去除系统(ALPS)过滤的核污水符合日本政府规定的安全标准,但日本全国工会联络协议会退休人员联盟委员长泷秀树说,“核处理水”其实仍含有许多放射性物质,这一点东电也承认。

新闻来源:联合早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