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不投票与投废票之间/李慧易

马来西亚选举一直有著这么一种说法,即“传说中”的选举日子,一般都喜欢揣测说,全国大选若在“某月某日”,最近不管是媒体或者社群网站上都出现X月X日,分别2月X日、5月X日,最后的6月份。

随著各种的传说,不仅令人捕风抓影,一直比较关注的是纳吉近日的动向,可是他仍是老神在在的,反观,在野党一直在鼓吹“别不投票”。



在大马政治趋向两极端、非黑即白的,选战也是一直介于两股势力(朝野两派)极少出现第三势力。选民对两阵营的不满其实也趋向两极端,最明显的是马哈迪走向希盟之后,为了国家权益,坚持“事实掌权”。

但是,这两党角力是琢磨在于不投票与投废票之间?国阵政府自独立以来,不曾丟掉中央政权,但是州政权一国13州(3个直辖区),当中有了数个州属已翻盘成为在野党州属。

种族宗教仍是紧箍咒

为此,在即将举行的全国大选,除了能够持续打“种族”牌、“宗教”牌,社会种群继续撕裂也是无可避免的,政治只有“正确”或者“不正确”的当下发生,并未有所谓的对与错。



尽管如此,种族或者宗教仍是目前马来西亚政党政治的紧箍咒,因此,呼吁选民投票是为了不要让执政党轻易获得胜利?但是在于没有第三股势力的崛起,为此,选民往往也走向两极端,听取“糖衣迷惑”,又或者“不投票就该被谴责”,一定要回家(回国)投票,但是投票的权益是在于选民。

为此,去投票,投给谁?或者去投票,不管是投票或者不投票,甚至是投废票都是选民的自由选择。

为何,选民本身就不能享有自己的权利去选择,投票?不投票或者投废票的权益?真正的民主自由是不受任何人的影响去履行你要想要的自由与选择。而不是别人的你一句,“不要典当了民主,而情绪投票”,真正的自由,是来自第三股势力,可以影响选举的变化,却不是因为他人的一句,而典当了自己选择自由。

反应

 

言论

新“马”时代的马中关系/李慧易

随着马哈迪医生主政后,外交上备受关注,尤其是马中关系。

根据《南华早报》近日的一篇访谈中,马哈迪如是指出,“马来西亚当下与中国的关系是比美国来的亲近……再说,中国是目前最富裕的国家……”



去年马来西亚政党轮替后,马中关系一度陷入僵局,因许多中资计划在马来西亚面对取消的疑虑。一年后的今日,新政府变得患得患失,马哈迪面对中国,其姿态做出了微妙的改变。

不得不提,在21世纪初“中国崛起”的发展已经莫之能御,致使马中交流从陌生到频密,但这样的发展其来有自。最早,在马中建交后,两国不断拓展和深化双边关系,给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促进两国之间的繁荣与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动“东亚共同体”抗衡美国

对中国崛起的看法似乎是历届首相当中最为正面,尤其在反美行动上一直拉拢中国政府,足以证明是与中国站在同一阵线上。



马哈迪企图靠着任内提倡“亚洲价值观”,并推动“东亚共同体”,抗衡美国。

马哈迪一直不断的在公开场合赞扬中国,更指中国拥有强大的世界经济地位,甚至中国被当作潜在敌人。美国不愿意看到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威胁到其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世界第一的地位,并对此采取了拉拢其他国家围堵中国的做法。

马哈迪认为,对东南亚而言,中国崛起的经济合作意义更大。其中原因是,他早期向前苏联学习失败后,唯有转向中国。

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的经贸往来长达千年,当时已是世界大国的中国却从未对外扩张,图谋区域霸权。比较起西方文化的外扩性,中华文化却不具有侵略性。他不相信中国会在世界称霸,他又以马来西亚华人移民史为例,世世代代的华人主要致力于发展经济,而并无征服和统治当地人的意图。

当年,马哈迪为了向中国示好,于1995年12月举行的第五届东协首脑会议,更提出泛亚铁路及东南亚路线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修建一条铁路从马来半岛南端的新加坡,经马来西亚,跨越湄公河流域的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和寮国直达中国昆明。

马哈迪种种言论就是为了表现对中国释出善意,以及马来西亚需要安全及利益上的盟友。

20年后的今天,马哈迪再次拜相,他去年刚上任的时候,一改当年的作风,终止中资一些合作项目,引来各界尤其是华人社会的高度关注,如此一来,也使得马中关系出现了变化。

相隔一年,马哈迪对于中国开始变得积极,在《南早》的访谈中,其言论中不难发现的是“经济中国”比一切来的更重要。这也恰恰地说明了,中国作为亚洲的中心,面对邻国及边陲国家,对于中国的评价或者批评,一般变为虚假甚或更多的虚伪,或多或少批评中国的言论都是说给自己国内的政治对手或者支持者听听,借用中国来处理社会、政治矛盾,同时进一步作为平衡关系的方法之一。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