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独中“双轨制”百利无一害?/许元龙

阅读了小二君的“独中应实行非典型双轨制”,此课题独中办学者乃时有探讨,而北马及东马的独中,早年甚至以政府学制办学,考政府文凭。而后由于统考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及加强对国民型华文中学的竞争力,它们才调整办学方针,改统考为主,政府考试为辅、或政府试为主、统考为辅双轨制。

小二君将以“统考为主、政府考试为辅”的学制,称为“独中非典型双轨制”。并强调此类学制对独中百利而无一弊,学生们可以持有两张文凭而前途无阻。另一方面,他说独中生国语程度偏低,甚至董总教育中心十多年来皆未出版国文教科书。我不知此资料从何取得?因为,独中售卖的国文课本,明明是印上董总出版,怎么会没出版教科书呢?



兼顾恐两头不着岸

小二君是将独中非典型双轨制无限的美化与理想化。但独中的办学者都很清楚,绝大多数的学生的学业程度,仅能专攻一项而无能力兼顾两项,否则,可以会是两头不着岸。而他以吉隆坡的四间独中采双轨制而政府考试与统考皆优越为证。

其实,他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在该四校中,只有尊孔是以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收生,其他三间都只录取小六或UPSR的优秀生,在学生素质佳、学校办出特色的当下,同学们考到优越的政府文凭有何奇怪呢?

或许小二君不知道,上述的独中,并非在高二时强化SPM考试、而高三加强统考教学。而事实是同学们在高二考完SPM之后,成绩优越者都放弃唸高三,而直接去私立大学学院深造。其中某名校就年失高达40余%的高三生。  南马的多间学生众多的名校,他们也皆以统考为主。而那些高材生才有机会攻双轨制。其他皆是自愿性质的补修SPM课程去应考。

我国办独中教育者都很清楚,除了大城市或名校外,其他城镇或郊区的独立中学,是年年苦无学生来源而来者不拒,而这些学生的学术程度是参差不齐,而以偏低者为众,同时是马来文与英文欠佳者居多(华小马来文掌握到位者,绝大多数是选择国中),这些同学上独中,除了华文尚行外,英巫文多不理想。他们如何应付双轨制呢?他们能应对以华文为课本与教学已不易,还有何能耐多修国中课程呢?



应办出独中本身特色

另一方面,不少独中皆面对师资参差不齐的问题,居于校园的学习环境不理想,学生学习意愿不强,不但难请到优秀或培训的师资且流动性也大,老师们的共同口头禅是“现在学生很难教”。这也导致独中生的辍学率不比国中低。

我国独中当下最重要的是办出独中本身的特色,以母语教育为主轴,培育成人成才的办学理念。让学生认清本身的职责与来学校的目的。而我们标榜的是“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那掌校者就必须全面的草拟一套适合本身学校的方案,以各别的调教途经提升同学们的学习精神面貌而让校园成为老师与学生们互动与学习的温床。

说到独中生拥有SPM而能在政府学校就读及政府部门工作。这是事实,但以当下政府的单元化政策,非巫裔想当公务员或到政企觅职,真的是蜀道难行矣。

全国独中是否应走小二君所说的“非典型双轨制”?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而可以确定的是,能走双轨制而又交出好成绩者,为数肯定有限。那它又如何会是百利而无一害呢?

反应

 

灼见

【灼见】毁灭创新 勇敢变质/胡逸山博士

上篇谈到,其实如果允许市场经济规则更充分运作,而非人为、蓄意知易行难地去干预,那么好些即使多年以来看来棘手的社会政治课题,几乎都能得以迎刃而解,而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当局允许商业化私立大专院校的运作,已然演变成为本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一大功臣。然而,有利也必有弊,例如越来越多独中生选择不考高中统考,也不等高中毕业,而是在高二考了大马教育文凭后肄学,转读上述私立大专院校的预科班,过后直接进入这些大专,或与这些大专有双联课程安排的外国大学就读可也。

如此一来,不但独中的高三有些因为学生人数不足而办不下去,甚至连常被华社视为重要的文教课题,例如政府承认统考文凭与否,也不再受到许多家长与同学们的在意,因为,这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然被市场需求所“超越”。一些独中为求生存,也必须顺水推舟地另辟教育新天地。

转型可负担私校

一些别出心裁的独中,想要逐渐转型为更可负担的私立学校(其实独中在政府眼中本来就是私立学校的一种,只不过是非营利的),因为眼看许多家长基于对公立学校欠缺信心,都忙不迭地把孩子送往昂贵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那倒不如打造出一个更可负担的私立学校版本,总能吸引到一些家长,基于性价比高的选择。这说白了就是一个市场定位的实践,其经济效果的高低,应该很快就能见真章。

也有一些较为谨慎的独中会为高三“加料”,或更贴切来说是提供教育“自助餐”,要考高中统考当然欢迎继续考,但也可兼考或转考如A水平或其他国际上认可之后,可直接就读大学的一些文凭考试,包括一些通常只在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的考试等,以吸引同学们留读高三,或吸引家长把孩子送到这些独中就读。

这也是市场经济促进创意,甚至是如著名经济哲学家叔本华所谓的“创意性毁灭”的一种做法,其实是推进经济(以至教育)转型升级的“妙方”。

华文水平为卖点

有的独中,顺应着国际上学习华文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以相对高超华文水平为“卖点”,努力招徕来自国内外,有志于让孩子得以更好地掌握华文的家长们,送孩子到这些独中就读;又或主要来自国外,想要孩子能比在当地能掌握到更好英文的家长也把孩子送过来就读。总之就是充分发挥独中多年以来所强调的三语并重教学方针,使其得以真正的发扬光大,让独中得以浴火重生、再创新高。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在近年来好像越来越敏感的另一项课题,即越来越多非华裔在华校(包括独中)就读的考量,是否会引致华校“变质”。在我成长的沙巴,一般华校都有许多友族同学就读,尤其是一些在乡区的华校,更是有着七八成的非华人子弟就读,所以我们都已习以为常,不觉得是一项问题。

当然,这其实也是一项市场经济运作的体现,因为华校办得好,所以才会吸引友族甚至国外的家长送孩子来就读。即使在社会政治层面,这也是促进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国民团结融合的一大工具。

如果有一天华校真的“变质”了、变得更差了,那么市场那只无形的手也会令到华校不再成为家长的首选。所以我们不应恐惧“变质”,而是要哪怕是毁灭性创新,也要把华校的品质变得更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