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马交所采双层股权架构
激励家族企业提振IPO

(吉隆坡8日讯)专家指出,大马交易所(BURSA,1818,主板金融股)若采用双层股权架构,将有助提振近期淡静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特别是担心失去控制权的家族企业。

同时,还能提高马股在区域的竞争力,以致不落后新加坡和香港主要股市。



彭博社引述马交所报道,正探讨着是否可在我国市场采用双层股权架构,成为自新加坡及香港之后第三个密切探讨该项架构的亚洲国家。

“我们可能进行一项可行性研究,探讨该项架构是否适用于大马资本市场。”

交易所补充,他们一向对开拓新领域发展资本市场抱着开放态度,以确保可维持竞争力。

根据综合网站资料显示,普遍来说,双层股权架构即把股票分为A类及B类股,对公众发行的A股有1票投票权,而创办人、家族成员及管理层则持有B股,每股有超过1票投票权。

投资专家认为,交易所会探讨该项架构,是因为两大因素,分别是推动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以及跟随海外发展步伐。



Inter Pacific研究主管冯廷秀接受《南洋商报》电访时指,假设交易所提供双层股权架构的选项给国内企业,相信可吸引到公司上市。

“由于我国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淡静,所以将可通过新架构提振该市场。”

他点出,国内有不少企业担心失去控制权,特别是家族企业,而选择不上市。

不过,若采用双层股权架构,他们就可保留很大的控制权,所以相信会有更多企业愿意上市。

他认为,交易所探讨新股权架构是为了与海外交易所的发展同步。

他说,自香港之后,新加坡也在积极探讨着该项股权架构,所以大马交易所也跟随他们的步伐,至少不会落后这些市场。

财务咨询机构Daobrige资本合伙人梅丽莎布朗指出,看来市场展开竞争,以抢夺IPO市场。

她说,大马交易所积极改善市场的治理基础,但若是新加坡和香港认为上市数量重要过整体市场素质,而执行双层股权架构,马交所也无法避免会感受到那股压力,以考虑采用新架构。

只适用于共享盈利投资者

Areca资本总执行长黄德明认为,该项新股权架构只是适用于只为了共享盈利及股息的投资者,因为企业家族或管理层牢牢控制着所有管理及发展事宜,让公众投资者很难掌握发言权。

“持有较少投票权的股票,就算股东不满意董事部及管理层的决定,如委任董事、脱售资产等,也无法影响结果。”

这对长期投资者而言,没有相同的投票权力,也失去了买股的意义。

同时,黄德明亦认为,该项股权架构较适用于大型企业,或股票规模多的企业。

“否则公司股票规模不大,还要分成两种级别的股票,将导致股票更不流通。”

支持原因:保持创始人控制权

优质的初创企业往往寻求采用双层股权制度,以保持创始人团队对公司的控制权,而交易所的政策也影响公司上市地点的决定。

香港曾在2014年把阿里巴巴IPO拱手让给美国,因为这家中国电子商务集团希望实行一种不同的治理结构。

港交所就阿里巴巴提出的合伙人制度,虽然接受但也提出若干限制。最后双方不欢而散,阿里巴巴远走美国,最终在纽约上市,进行了世界最大规模的IPO。

此外,企业管理层掌握公司控制权,能有效克服投票权分散的情况,避免被恶性并购。而在并购活动上,公司亦有强大对外谈判条件,以获得更高并购价格,使全体股东获得更高的并购溢价。

当控股权掌握在创始股东手中,创始股东可以拟定长远投资计划和发展目标,以提高整体价值,避免单纯追求短期市值而急功近利的投资行为。

反对原因:制造不公平游戏规则

小股东权益监管机构(MSWG)前任总执行长丽塔亦曾指出,这将制造一个不公平的游戏规则。

这可能会引起B类别股东(创办人)滥用权力,因为他们可控制投票权,这可能涉及不根据表现衡量的高层委任,决策过于集中使得其他小股东缺少对亏损的追索权力,以及内幕人士的管理失当风险。

“它可能让其他局外的小股东缺少对内幕人士的问责权力,还有可能导致小股东无法受到保护,例如缺乏集体诉讼和其他基本措施的支持。”

沃顿商学院和哈佛商学院的研究也显示了强有力的证据,即双层股权结构阻碍企业的业绩表现,增长被控制牺牲。

例如,不愿意通过发售股票来募集资金,因为害怕冲淡股权。这类公司通常有较高的负债水平和经验上是跑输大市的。

相关报道:

马交所拟采双层股权架构一股多票赋大股东控制权

报道:姚思敏

报道:姚思敏

报道:姚思敏

反应

 

名家专栏

最坏时期已过 金融业趋稳健/奕帆丰顺

随着迈入2024年,2023年宏观经济环境预计将持续影响金融业,主要特征为持续高企的通胀以及严格的监管审查。

银行保持稳固地位

尽管通胀可能已达到顶峰,但美国2月消费者和生产者价格继续表现韧性。我们预计今年不会降息,即使有降息,亦可能是温和的。银行将继续受益于利率上升带来的利息收入增加。

随着利率趋于稳定,净息差略有收缩,但仍略高于历史平均水平的3.30%。此外,净利息收入仍处于后全球金融危机时代以来的历史高位。

美国银行存款已从之前的下降趋势中反弹,由去年3月29日的17.28兆美元,略增至今年2月21日的17.42兆美元。这一涨势预计将持续到2024年,评级较高的大型银行将避免大规模存款外流。

然而,区域性和中型银行可能面临更高的成本来保留存款。

在地区银行危机之后,资本流向货币市场基金和大型美国银行,这些银行拥有更大的流动性,可以弥补持有至到期投资(Held-to-Maturity)的潜在损失。去年第四季,摩根大通(JPMorgan)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等主要银行的存款成本分别维持在2.01%和1.82%。

相比之下,纽约社区银行(New York Community Bancorp)和齐昂银行(Zions Bancorporation)等地区性银行为留住客户,不得不提供更高的存款利率,两者分别提高利率至3.12% 和2.57%。

贷款续温和增长

与此同时,我们预计贷款需求增长将保持温和,2024年将出现个位数增长,主因是受持续高企的利率所抑制。2023年第三季,贷款和租赁余额总额按年增长2.9%,达至3430亿美元。

这一增长主要由信用卡贷款和住宅抵押贷款推动。在强劲的美国劳动力市场支撑下,我们预计这一趋势将持续下去。

尽管收入有所增加,但市场仍对银行的资产质量表示担忧。截至2023年第三季,净冲销按年增长0.25%,虽仍处于可控水平,但趋近于历史平均水平。

此外,贷款损失准备金已证明具有足够的缓冲能力来吸收净核销。因此,与疫情前相比,净核销和贷款损失准备金之间的利差仍然要高得多。美国银行,尤其是规模较大的银行,较有能力吸收相关的信贷损失,在面对资产质量担忧的情况下仍能够提供更多保障。

较高的利率环境也意味着未实现损失将持续处于较高水平。第三季的未实现损失总额达到了6839亿美元。尽管如此,各大银行继续通过留存收益来加强其现金头寸,拥有充足的流动性来持有这些资产直至到期。

与此同时,区域性和中型银行继续面临商业房地产贷款的过度投资风险,尤其是与办公楼领域相关的风险,以及多户型投资组合的重新定价风险。

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型银行的商业地产集中度(通过将商业房地产贷款的总额除以银行的一级资本和贷款及租赁准备金的总和来计算)仍显着较高。此外,从个体层面来看,近1900家资产规模低于1000亿美元的银行持有的商业地产贷款未偿还的余额超过了300%的监管门槛。

保险高利率高回报

利率环境持续高企亦将成为2024年保险公司的利好因素。保险公司可以将到期投资组合中的保费重新投资,并将新签发保单产生的自由现金流分配到收益更高的金融工具中。

此类战略投资预计将提高盈利能力并产生更大的回报。这一环境将特别有利于年金和人寿保险产品等长尾保险产品。

除了提高投资回报外,人寿保险公司亦提高保费作为降低通胀风险的措施,从而有助于承保利润的增长。瑞士再保险瑞再研究院预计寿险公司保费将强劲增长,预计今明两年平均增幅为2.3%。这一预测超过2023年1.5%的预期增长。

尽管该行业正在努力应对高通胀背景下实际可支配收入萎缩的挑战,但仍受积极因素支撑。全球中产阶级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转向保险公司进行退休规划,以及促进储蓄的立法举措,例如美国提高401(k)的缴款限额,成为人寿保险行业的重要推动力。

在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灾难性事件增多以及经济不可预测性周期的推动下,非人寿保险行业的收入亦出现了大幅增长。这些因素提醒企业,保险行业在促进商业线的风险转移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对于个人保险来说,劳动力市场强劲仍将是推动需求的关键因素。然而,通胀加剧和索赔频率及严重性的增加,导致索赔成本不断上升。这一情况预计将有所改善,原因是保险公司已重新定价保费,以更准确地反映风险的真实成本,从而支持承保的盈利能力。

保险公司约80%投资组合分配给风险较低的投资级别债券(占69%)和保守型的非办公室类抵押贷款承保(占11%)。平均而言,办公室类贷款仅占寿险公司总投资资产约3%。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将拥有大量缓冲应对2024年及其后利率上升和潜在信贷损失带来挑战。

首发股市场复苏中

尽管股市出现强劲反弹,但公开发行的活动仍基本保持低迷。2023年全球总收益按年下降33.2%。即使是Instacart等备受瞩目的科技上市公司,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的预期估值亦持续呈现错配差距。

由于我们预计2024年融资环境将更加稳定,公司可能会发现定价、执行和规划交易变得更加容易,从而有可能缩小估值错配差距。

此外,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下降,通胀数据逐渐降温,亦增强了投资者和投资经理的乐观情绪。

IPO市场复苏迹象明显,2024年2月29日的交易量按年增长18.7%。我们认为全球IPO活动将持续回升,从而增强咨询公司和投资银行的费用收益。

虽然复苏中的IPO市场预计将为私募市场提供利好因素,但私人市场通常会比公开市场的趋势滞后两到三个季度。因此,我们预计资本筹集的结果只有到今年底才会有所改善。

此外,我们认为战略性股票选择将产生超额收益,提供超出行业水平的增长潜力。鉴于市场持续波动和降息存在不确定性,选择配置优质公司是一种谨慎和防御性的投资策略。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