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止痛药的真相

疼痛很常见,尤其头痛,超过95%马来西亚人都有头痛经验,即使没有疼到要人命,也会影响一天的精力,无法集中精神好好处理事务。



服食适量的止痛药(Paracetamol)舒缓疼痛是有效的一线选择,但是,社交媒体和假资讯的流传,却引起许多有关药物使用的问题和迷思,尤其是止痛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更被毫无根据的假资讯妖魔化成毒药,许多人却不是尝试求证,而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转发和传播,让人难以分辨,无所适从。

马来西亚疼痛研究协会主席玛丽卡尔多莎医生指出,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官和情绪经验,伴随切实或潜在的组织损坏,在马来西亚,每2人当中有1人选择沉默或漠视。

简单而言,扑热息痛是退烧药中常见成分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俗称Paracetamol)。扑热息痛类止痛药(Paracetamol)是全球最普及化使用及广泛研究的药物,临床实验证实它有治疗发烧的效用,以及轻微至中等程度的疼痛情况。对于很多人而言,扑热息痛药或普拿疼(Panadol)是家居必备药物之一,而它出现在人们的家居生活中也已有超过60年的历史。

马来西亚疼痛研究协会(Malaysi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主席玛丽卡尔多莎医生(Dr Mary Cardosa)指出,扑热息痛或普拿疼止痛药虽然广泛使用,但并非人人都了解它的作用机制。

剂量正确避免副作用

“扑热息痛或普拿疼(Panadol)能阻断前列腺素合成所产生的疼痛,前列腺素是损伤或发炎现象反映机制所释放的物质。止痛药物一旦经过消化,就会被吸收到血液中,进而发挥抑制前列腺素产生的作用,减少身体对疼痛或损伤的感觉。因此只要遵循专业医护人员或药剂师的建议剂量,正确使用扑热息痛或普拿疼,不仅能够缓解疼痛和发烧现象,也能减少或避免副作用。”



她说,扑热息痛药是一种镇痛剂(俗称止痛药),可作为缓解轻微到中等程度疼痛的第一线药物。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普拿疼很少会引起不良反应,严重副作用的报告更是非常罕见,全球有数百万人使用普拿疼或扑热息痛。

“扑热息痛是少数可于柜台购买的止痛及退烧药,一般有药丸、胶囊、药液及注射形式,12岁以上青少年及成人的标准剂量是每4至6个小时服食一次,每次500毫克至1000毫克。一天(24小时)之内的剂量不能超过4000毫克。”

假资讯引发负面看法

随着网络的兴起,尤其是面子书、推特等社交媒体的普及化,开始流传各种关于普拿疼通或扑热息痛止痛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文章和“故事”,将止痛药妖魔化成致死毒药,造成许多迷思和误解。这些毫无科学根据与论证的错误资讯,扭曲了人们的观念和认知,导致很多人对于这个能缓解疼痛和发烧的可靠药物产生误解。

而社交媒体平台的轻易上载、分享、标签及转发资讯的便捷功能和速度,让许多没有根据的假资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范围传播扩散,进而影响人们的观念和看法,而且越来越乱象纷呈,难以分辨心新旧和真假资讯。

专业医护人员对此现象既无奈又困扰,更担心这些错误资讯会造成公众人士对这个有效药物的负面看法,进而影响医护人员在治疗和药剂方面的选择。

一旦服食过量止痛药,确实会引起副作用,没有按照指示正确及适量服用药物,将引起反效果,成为损害健康的“毒物”。
当身体有损伤,会释放疼痛化学反应(前列腺素及其他),承载疼痛讯息的神经纤维(伤害性感受器)透过周围神经,将痛感讯息输送到脊髓而后达到大脑(丘脑,大脑深部的讯息综合站),大脑也有能力将讯息输送回脊髓,以调整这些疼痛讯息。

摒除网络假讯息

同样属于网络时代的马来西亚医药推特平台(MedTweetMY)创办人兼主席凯鲁哈菲兹医生(Dr Khairul Hafidz),很清楚社交媒体的资讯传播方式和影响,以及假资讯的传播手法与模式。

纠正误导性迷思

他强调,创办MedTweetMY的宗旨就是为了“对症下药”,利用资讯网络及社交媒体,反驳网络平台上不停流传的假资讯,为马来西亚民众提供便捷而容易获取正确可靠医疗资讯的管道。

“我们发现越来越多人转向网络渠道获取医疗资讯和建议,因此认为提供相关平台给民众日趋重要。这个平台不仅具备经由科学验证的正确医疗资讯,也摒除网络大量流传的医疗迷思,努力扮演纠正误导性资讯的教育角色,让民众获取医药方面的资讯,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因为缺乏了解或不正确的资讯,可能会弄巧反拙,非但无法医疗保健,反而对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95%是不确实资讯

他也提醒,社交媒体上有95%的医疗资讯是毫无根据的不确实资讯,民众在分享资讯之前,应先查证资讯来源,若仅凭个人主观或“宁可信其有”的心态随意分享,很容易成为帮凶,误导他人做出错误的决定。

“看到这类资讯时,花一些时间好好思考,有关作者是谁?可信度多高?是否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有关文章在什么权威或认证的平台刊登过?刊登在哪里?是科学期刊或可信的出版社?是否源自社交媒体?究竟有什么论证支撑有关论调?是否刊登或举出相关的研究为证?是获权威组织认可及推荐,或仅仅是个人经验?”

迷思1:

扑热息痛或普拿疼会在体内停留超过24小时

常见于社交媒体流传散播的一则故事宣称,服用普拿疼或扑热息痛之后,药物成分会滞留在身体长达五年之久,引发网络社群热烈讨论以揭露这些诉求的真相。

凯鲁哈菲兹指出,事实是——普拿疼或扑热息痛的药物成分,会在体内有效分解,血浆半衰期(half-life,药物成分在血浆中代谢掉一半剂量所需的时间)大约为1.5至2.5个小时,只有大约2.5%用于特定治疗的成人剂量会随着尿液排出时保持不变。虽然普拿疼或扑热息痛药物分解代谢的速度取决于使用者的年龄和剂量,但研究已经证实,在遵循指示,适量及正确使用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会在24小时内将药物从体内代谢和排出。

迷思2:

扑热息痛或普拿疼是毒药/有毒物质

所有具有治疗疾病作用的药物都有“毒”,所以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和药剂师的指示,正确及适量服用,确保其安全及有效性。

就像许多药物,扑热息痛会经由肝脏处理,在24小时内自然排出体外,在代谢过程,药物会转化成少量的有毒中间代谢物“正乙酰基对苯醌亚胺”(NAPQI),而肝脏将发挥其排毒功能,将无毒代谢掉而不损害身体,前提是必须遵照指示,正确及适量服用,过量服用或触碰忌讳(比如吃药后饮酒),则将引起严重后果。

事实上,凡事过量都会失衡,不论药物、食物或饮料,过量摄取都会物极必反。若是过量服用扑热息痛,将会产生大量的NAPQI,肝脏无法负荷而导致肝衰竭,若是按照指示服用正确剂量,肝衰竭的情况很罕见,更重要的是,若已有肝脏问题仍不遵守指示过量服用,将造成严重后果。若是长期使用止痛药治疗的病患,须咨询医生或药剂师,遵照指示服用药物。

迷思3:

让孩童服用扑热息痛或普拿疼会导致药物过量

从小孩到老人,一个家庭里的每一个年龄层成员,都能服用扑热息痛,包括仅一个月大的婴孩及孕妇。

凯鲁哈菲兹强调,父母能够及有责任确保孩童服用正确剂量的扑热息痛止痛及退烧,务必牢记3大要点:

1)根据孩子的体重和年龄,选择正确的剂量。

2)按照药剂或医护人员的指示,以及推荐的剂量标准。

3)记录给孩子服用的药物,剂量和时间。

全球每天有百万名专家和父母推荐及使用扑热息痛为孩童缓解疼痛及发烧,此药物的适当性及有效性,是经过60多年、严谨的科学验证和资料数据所证实——

→这是极少数可在柜台购买及所使用的药物,能长时间被信赖或证实具有疗效及安全,并且适合孩童服用以缓解疼痛及退烧。

→遵照指示服用,扑热息痛是可在柜台购买及使用的儿童药物里头,最少副作用的止痛及退烧药。

→此药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孩童必然药物模范名单”,并且推荐为首选的孩童止痛及退烧药。

迷思4:

扑热息痛或普拿疼导致太多副作用

事实并不。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扑热息痛造成副作用的几率很低而且很少有结合其他药物服用后,产生相对作用。有别于一些止痛药,扑热息痛或普拿疼的警示、预防及禁忌标签很少,而且从孩童到老人皆能服用,包括有胃部、心脏或高血压问题者。但是,对扑热息痛药物敏感或对药物中的某种成分过敏者,以及有肝脏、肾脏及谷胱甘肽衰竭问题者,在服药前须咨询医生或药剂师。

马来西亚医药推特平台(MedTweetMY)创办人兼主席凯鲁哈菲兹医生。
消费保健品公司东南亚、日本及韩国市场医药董事特拉维.纳坦医生(Dr Thravin Nathan)强调,除了提供缓解疼痛的方案,药剂公司也有责任确保教育消费者正确使用药物及获取正确资讯,尤其是经由科学精准验证的事实真相,确保人们能正确及负责任使用药物,不受假资讯混淆和误导。

善意提醒:

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程度的“风险”,尤其没有遵照药剂、医护人员或标签上的指示,往往会造成副作用及严重后果。牢记以下几项要点,降低错误及用药过量风险:

●选择正确的药物治疗病症,若有疑虑,应咨询药剂师或医生。

●详细阅读并遵守标签上的指示。

●找出其他正在服用的药物是否含有扑热息痛成分,避免同时服用扑热息痛时剂量超标。

●好好储存药物在阴凉、干燥及安全的地方,远离孩童的视线范围及可轻易触碰或拿到的地方,降低误服药物的意外风险。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美类鸦片止痛药滥用危机

报道:禤骏远

美医药公司为盈利鼓动旧称类鸦片的类阿片止痛药市场,导致医生滥开、民众依赖,芬太尼等药物泛滥。

美国纽约市布朗克斯区一家托儿所日前发生命案,一名一岁男童因吸入毒品芬太尼(fentanyl)死亡。

警方后来发现,托儿所是幌子,实则是用来制毒、藏毒和贩毒的“毒窝”。

事件反映了美国的类阿片(opioid)危机有多严重。事实上,早有研究发现,类阿片中毒在一定几率上在美国是5岁或以下小童服用过量药物致死的主因。

类阿片,旧称类鸦片或阿片类,是有吗啡作用的化学物质,用作治疗时可止痛。

药力比海洛因强50倍

芬太尼在美国是最广泛被滥用的头号类阿片药物,药力要比海洛因强足足50倍。

根据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的资料,该国每天有超过1500人死于服用过量的类阿片,是美国人死于药物过量的大宗。

连在佛罗里达州棕榈海岸出没的鲨鱼也没法幸免,它们吃了毒贩抛弃在海水的可卡因(另一流行的类阿片药物)而变成过度活跃的“大可鲨”(cocaine sharks)。

在1990年代,美国财力雄厚的制药公司成功游说医生、医疗组织和联邦政府的监管机构更重视和更积极处理病人的痛症,甚至视之为跟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同样重要的“第5生命征象”(the fifth vital sign)。

结果,医生为病人开具处方止痛药变得普遍。

不多久,售价昂贵的奥施康定(OxyContin)成为最受美国人欢迎的止痛神药,20多年来一直雄据销量榜榜首,每年销售额几十亿美元。

奥施康定或有高度成瘾性

生产商普渡(Purdue Pharma)组建一支600人的行销团队,派出医药代表对医生进行公关式游说,又安排他们去度假和打高尔夫球,负担吃住行的全部费用。

当然还付给他们高昂的演讲费,目的是要“说好”奥施康定的产品。

问题是奥施康定可能有高度成瘾性,因此容易被滥用。

英文“drug”一词可解“药物”,也可指“毒品”,奥施康定堪称最佳批注。

它可以说是美国越演越烈的类阿片危机罪魁祸首,不但祸害整整一代人,也种下今日芬太尼一类毒品被滥用的祸根。

经营普渡制药的萨克勒家族(Sackler Family)被千夫所指,最终需向直接和间接受害者赔偿60亿美元(下同,约283.6亿令吉),并放弃普渡制药的经营权,但从此被豁免刑事责任。

医生开止痛药不够严谨

时至今日,滥用类阿片药物已变成威胁国家安全的公共卫生危机。

2021年死于滥药的美国人是1999年的6倍;几乎可以肯定,今年全年计算,死于滥药的美国人会超过2021年。

服用类阿片药物过量造成的死亡大多涉及海洛因和芬太尼等毒品,但归根究底,问题的起源在于医生为病人开具的处方类阿片止痛药的态度不够严谨,致使大量药物流入私人和非法交易市场。

美国人对止痛药过度依赖

结果是获处方的病人滥药,社会上也有更多人服用止痛药成瘾,成为类阿片止痛药供应大增的“溢出效应”。

古典经济学有所谓“萨伊定律”(Say's Law),指“供应制造需求”,但美国人对类阿片止痛药的需求,却不是它的供应制造出来的。美国人对止痛药的过度依赖,是类阿片药物危机的根本原因。

这可谓美国的“痛之吊诡”(paradox of pain)。

另一方面,每年近2万人死于医生给病人开具处方的止痛药。

5千万人受慢性痛折磨

美国疾控中心估计,全国有多达5000万名成年人受慢性疼痛折磨。

受急性疼痛之苦者更不计其数,致痛的原因复杂,包括受伤、疾病、劳损和手术的后遗症。不管是急性还是慢性,病人都想得到止痛药的舒缓。

据估计,单是用类阿片药物来处理慢性疼痛的病人,就有500万至800万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医生和痛症科贸然削减给病人开具处方类阿片止痛药,只会造成反效果。

这从资料上得到证明:2020年,医生大幅减少药物开具,但死于服药过量的人数继续飙升。原因是以芬太尼为主的合成类阿片药物充斥市场,民众不难从医院和诊所以外的途径取得。

服止痛药,甚至长期为之,不是病态。身体对止痛药的“服用依赖”与“药物上瘾”不可混为一谈。

拜登要面对烫手山芋

根据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的说法,明知服用药物弊多于利、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仍执迷不悟,才符合上瘾的定义。

滥用类阿片药物不是美国独有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称之为全球的公共卫生挑战。

但即使美国人也要承认,美国面对的问题至为严重,疾控中心因此早已以“疫症”称之。

且看总统拜登如何处理这个已成烫手山芋的问题。

(作者为禤骏远,Ian Huen,企业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毕业,香港中文大学比较及公共史学文学硕士。)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