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国际航运不振 仍愿高价收购
中资搭救董建华家业

董建华家族的货柜航运及物流产业“东方海外”将卖给央企“中远海控”。图为“东方海外”旗下一艘货船。

中国远洋海运联同上港集团,提出全面收购香港前特首董建华家族的东方海外国际。

受到收购利好消息刺激,在港上市的东方海外股价10日早段飙升逾25%,一度高见75港元,中远亦升了10%。



有分析指出,在当前全球航运业颓靡不振的前提下,中资高价收购东方海外,“搭救董建华”的意味浓烈。

由董建华父亲董浩云一手创立的东方海外航运企业,9日刊出通告是哟说,已获中国远洋提出全面收购东方海外国际的所有已发行股份,收购总代价为492亿元(港币,下同,约271亿令吉),即每股78.67元,溢价较上周最后收市价高31%。董建华家族现时持东方海外约69%,董家已承诺卖股,套现338亿元。

全球航运业的总规模去年为1兆美元(约4.3兆令吉),但近年是整个行业经历的一个低潮期,个别企业经营变得相当困难,而中远海运及东方海外去年均录得亏损。但尽管如此,中远和上港仍以溢价超过三成悉数收购东方海外。

据法国航运咨询网站Alphaliner统计,截至2016年12月1日,东方海外的船队总运力为57.5万个标准货柜,占航运市场份额2.78%,排名全球第9位。

据报道,倘交易成事,中远将会成为继丹麦马士基(Maersk)及瑞士地中海航运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航运公司。



或是“政治退休金”

福亿证券联席董事傅家豪指出,东方海外近年来“不太赚钱”,认为以如此“天价”被收购的背后,或是中国政府给董建华的“政治退休金”。

中远海控表示,将保留东方海外在港上市地位,为香港的航运业提供更大发展空间。东方海外总部及管理职能继续留在香港,并至少两年内继续聘用东方海外员工,以保证业务稳定。

是次收购是否能完成,仍须符合几大条件,包括符合中国《反垄断法》,亦须获中国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等同意。

董建华(右)全面接掌的东方海外曾陷财困,幸得霍英东牵头出资协助。

“船王”董浩云创立曾濒临破产 霍英东相救

董建华家族持有的东方海外国际,由董建华父亲“船王”董浩云于1947年创立,是首支国际性的中国商船队,而东方海外于1960年代迅速壮大,及至1980年代初,董浩云长子董建华全面接管家族生意。但期间遇上世界船运业衰退及石油危机,国际船运业一落千丈,东方海外承受沉重债务负担,一度濒临破产清盘,幸好获得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伸出援手,出手牵头注资,东方海外当时才得以渡过难关。

资料显示,董浩云在1947年创立东方海外,除了货船,董浩云亦曾拥有由豪华邮轮改装成教育用途的“海上学府”号,但该船于1972年1月9日,在维多利亚港内起火,最终船身倾侧沉没。

及至1980年代初,董浩云因病逝世,由长子董建华全面接掌东方海外,不久之后遇上世界船运业衰退及石油危机,由于东方海外之前不断扩充船队,旗下逾百艘大吨位货轮顿时成为沉重的债务负担,据报当时集团于1985年的债务高达200多亿港元,涉及全球50多个国家的逾200个债权人。

就在东方海外濒临破产边缘之际,霍英东伸出援手,牵头向其注资1.2亿美元,加上多家银行及航运公司注资,东方海外终避过清盘危机。董建华其后宣布重组公司,经多次“减磅”操作后,直至1991年才令东方海外的业务再次转亏为盈。

董建华执掌东方海外10多年,直至1996年当选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特首后,始由其胞弟董建成接任东方海外国际主席一职。

董浩云(左)成立东方海外,董建华(后)于1980年代接掌家业,右为董浩云太太。

全球航运业风光不再
中国港口取代香港

曾几何时是全球吞吐量最高港口的香港货柜码头,近年已日渐褪色,遭邻近的深圳超越;受全球经济衰退及中国多个港口竞争力提高的影响,香港已连续数年跌出三甲。

而宏观全球航运业,近年亦步入寒冬,出现萎缩,全球排名第一的航运公司马士基录得亏损,韩国航运公司韩进海运亦宣布破产,不少货柜船下水数年即沦为废铁拆解贱卖。

香港曾高踞全球货柜吞吐量最高港口多年,但面对环球经济不景、人工成本上涨及中国沿海运输权开放等挑战,香港货柜吞吐量近年已下跌至第五位,遭上海、新加坡、深圳及宁波舟山港迎头赶上。香港去年的货柜吞吐量不足2000万个标准箱,大幅落后处理逾3000万个标准箱的上海港。

此外,香港的航运业也出现萎缩局面。据香港贸易发展局的数据显示,船务代理及海外船公司驻港办事处的数目,在2015年有253间,对比上一年度减少近一成;雇员人数亦减少至7959人,而远洋货船公司的雇员人数亦减少近一成,有4650人。

收入方面,香港航空及海上货运代理于2015年录得1097亿港元的收入,跌幅逾一成。令人忧虑的是,香港的海运服务输出总额只有1153亿港元,亦较上一年度下跌逾一成。

相关新闻:

回归20年 香港首任特首家业售中资

反应

 

美食

从香港到新加坡当主厨 为董建华做菜

人,无论处世、交朋结友、言谈举止用心凭真意,定无往而不利。

入厨已五十多年,从初出茅庐的反叛孩童,到年已过花甲的退休人士,回头细看人生路上,有对的就顺便怀勉留下回忆,有错的就用真心真意改变自己,往后的日子一定感觉舒服畅快得多,能否改变,也看自己意志是否坚定。

半退休的日子,除了每天适当健康运动之外,空闲时间实在太多,想起往事尝试学习提笔回忆,文笔虽非优雅,但能写下经历,也是乐趣无穷。

到新加坡发展

70至90年代,香港和亚洲各地餐饮业开始逢勃发展,很多厨师都有机会出外发展,80年代初,幸运的我和几位拍档跟随梁智威大哥来到新加坡工作,初到时印象最为深刻,去巴刹大排档品尝鸡饭、喝羊肉汤,回途路上人稀疏、车又少,黄昏时传来阵阵祈祷唤礼声,静静回到宿舍……晚上9时30分,电视台播出粤语剧——周润发主演的《网中人》,看完就早点睡觉,和香港夜夜笙歌、马照跑舞照跳,多姿多彩根本是两回事,喜欢热闹的我,真有点不习惯。

“快活谷·Happy Valley”是香港赛马会跑马的地方,老板热爱赛马,就用这名字开了一间酒家,想当年南洋都吹港风,开业后热爆,天天满堂红,成为当地名人饭堂,不分昼夜煲鱼翅炊鲍鱼,虽艰辛但值得。

几个廿多岁的小子,一时间像老鼠上了天堂,继而让粤港式酒家遍地开花流行起来,我更因此受到香格里拉酒店老板赏识,1985年初到香宫中餐厅当主厨,走出我人生梦想的初阶段。

搞好出品人事

保守的年代,当厨者只顾好厨房的工作,有生意,老板就把你当成天皇巨星,和酒店的做法差别很大,酒店中餐厅只是餐饮的一小部分,头顶上还有西餐总厨、F&B、RM、GM等等,分别好大。学历“小学”程度的我,连华语都讲不好,餐饮部开会用英语对答,我哑口无言,只靠别人翻译好不方便。

规矩多多的环境下,年纪轻轻的我,带领一班未合作过的团队,要搞好出品和人事,实在有点困扰,经历的苦累可想而知。

我在时间配合下做好工作,也多学习语言,并专心搞好人际关系,做梦都没想到,日后可以在1985年至2009年期间,在“香记”三出三离三入,对这个大家庭有爱有悲欢、也有对有错,直到后来自己真正成熟了,才懂得真心感谢这个平台造就了今天的我。

为董建华做菜

在专栏开始的第一篇,不得不介绍一位我真心敬佩、老实又平易近人的长者——中国香港回归特首董建华先生。

历史上的对错,我不想批评,在香港土生土长的我,能看到中国国富家强,受到他国瞩目而又能平等尊重,实是华人的骄傲,而“香港回归”是最想看到的事。

1996年候任特首董建华,受当时新加坡总理李光耀邀请访问新加坡,在香格里拉酒店逗留一段时间,多了时间给我为他做菜,真的好兴奋。还记得每次用餐完毕,他都非常客气和我细谈感受,非常和蔼可亲,在当时驻新加坡香港贸易办事处处长曹万泰好友的安排下,我多了和他接触合照的机会,至今依然难忘。

办千人回归宴

1997年回归当晚更荣幸得到曹处长的安排,连同一班港厨在新达城做好千人回归宴,在电视直播上看到回归仪式,热血沸腾好开心,一眨眼就是25年,日子过得真快!

当时董先生给我的感觉是非常随和,对于我上的菜,他都没有提出什么要求,他个人比较喜欢吃点心喝茶,相反地,他的家人就比较欣赏新加坡地道的食物,如鸡饭、肉骨茶和咖哩叻沙等等。

咸水梅砵仔碌鹅

咸水梅砵仔碌鹅是70年代的香港怀旧菜之一。以前做这道菜时,工序都很繁杂,需用咸水梅加上姜蒽、蒜头、大葱和少许八角,再加入适量调味:幼盐,白糖,鸡精粉,双蒸酒和少许柱候酱和胡椒粉,先入鹅肚(或大鸭)穿上鹅尾针,再用少许盐和黑豉油搽鹅身,腌上半小时备用。

开镬烧热过油,放入整只鹅,将底面香煎至金黄色,再加入以上的柱候酱/鸡汤和调味料,盖上煲盖,慢火煎煎煮煮约60分钟便成。以前多用砵仔上菜,所以也称砵仔鹅!砵仔鹅斩后上桌前,加上芋头件、梅子,有甜酸味润胃,可谓开胃食品!

这是我最近制作的砵仔鹅,但以鸭代替,砵头难找,就以石锅代替,我先用炒镬煎香鸭皮至金黄色,再用焗炉以摄氏180度高温焗90分钟至熟即可,鸭香味浓。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