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谁会拿子女教育当赌注?/谢诗坚

一向只关心和鼓吹维护单一族群权利的土著组织,竟令人意料之外地在4月2日举行圆桌会议,主题是:“统考存废争议性”。大会在预料中通过议案促请“政府正式拒绝承认统考文凭,因为统考不符合教育法令下的教育政策等等”。

究竟“土著权威组织”(Persatuan Pribumi Perkasa)(简称Perkasa)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它的权威又是在哪里?



它的发起人依布拉欣阿里是善变的政治人物。1951年出生于吉兰丹,最初参加伊斯兰阵线(Berjasa(1978-1981)。这个党是从伊斯兰党分裂出来的,由当时的吉兰丹州务大臣纳西所组织。在吉兰丹参选演成巫统、伊党和伊斯兰阵线的三角战,伊党也在这场选举中(1978年)失利,失掉吉兰丹州政权改由国阵执政。

吉兰丹在国阵执政下,依布拉欣阿里又跳入巫统(1981-1991),继之转去46精神党。在1990年大选失败后,依布拉欣阿里又跳槽回巫统(1991-2003)。

到了2008年,他正式加入伊斯兰党。也是在这一年,他代表伊党再度当选巴西马国会议员(在这之前,他有两度当选国会议员)。这一年(2008年)刚好是反对党刮起反风而一举夺下5个州政权,国会议员也跃增至82席(包括依布拉欣在内)。

可是依布拉欣是拴不住的野马,他在2009年发起组织土著权威组织,是一个倡导马来人至上的非政府组织(又离开伊党成为独立人士)。

在2014年时,依布拉欣声称其组织已有42万名会员(到底是否有此数目不得而知)。但无可否认的,这个组织成立后十分活跃,也似乎是一个不亲华的组织;更对净选盟的运动给予反击和打击。由于行为偏激,出言不逊,因而被外界形容为种族主义的组织,也被形容为“激进主义”的组织。



土权有政治议程

本来一向以来土权组织并未触及华教问题,但在此时渲染此课题显然是有政治议程的,为朝野政党解围。

与此同时,我们也意外地读到一位主讲者的论调是荒谬与站不住脚的。

这位身为国民大学族群关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的张国祥近乎信口开河地说:“部分华裔家长明知道统考或独中非国家教育体制主流,却还是把孩子送入独中念书。接着他们又企图利用政府‘凡事可商量’的心态施压,要‘鱼与熊掌’都兼得。

“虽然政府至今没有官方承认统考,但统考生仍得以进入私立大学深造。倘若往后政府承认统考就会出现统考生在政府大学‘抢滩’的事件。在政府大学名额有限下,就会发生种族鸿沟进一步扩大而更难以修补。”

张国祥的言论一边是责怪一些华文中学不愿接受改制成为独中,把自己孤立在国家教育制度外;另一边显露出独中的存在和对统考的承认是不必要的。

独中华教体系较完善

但事实不是这样的,最主要的是,1961年的教育法令,将华校切成两半,归顺的则成为国民型中学,不归顺的成为独立中学。

至于家长送孩子进独中是有正当的理由,这也是教育法令允许的。

其一,独中有较完善的华教体系,但也不忘推行三语教育。

其二,因为国家的教育政策有了改变,在70年代中期后全面推行国语教学,也就触动家长将子女送进华校,亦有部分进入独中。

其三,家长也知道独中生有另外的出路,海外也有市场,也就不坚持一定要进国民型中学和政府大学。

其四,每个家长都不会拿孩子的教育当赌注,绝不可能故意送孩子进独中,然后通过抗议和运动迫使政府就范,这样的时代已过时了。

正由于家长是堂堂正正将子女送进独中,也对独中教育有信心,根本不存在“故意心态”,因此张国祥的怪论是不公平也是没有根据的。

如果我们相信文化是多元性的,教育也是多元性的,那么多元教育又有何不当之处呢?

反应

 

灼见

市场规律牵动教育难题/胡逸山博士

市场经济规律的确是个很微妙的现象,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把它形容为一只无形的手,在奉行自由资本主义运作的社会里不能说是操纵,但至少显著影响许多社会经济、甚至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即便是被奉为立国之本的教育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只要我国有关当局最大程度允许教育行业依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运作,加上适当的、主要是保证品质的监管,那么很多本来以为很难处理的、涉及政治较量的教育课题,也许都能迎刃而解,或至少不再那么棘手。

就说本地实施多年的公立大学固打制吧,每次都让入学固打不多的种族忧心仲仲,眼看学子们即便公共考试的成绩再优良,也难分配到所心仪的学系。而独中生的统考文凭不获有关当局所“承认”,就更别奢想得以入读公立大学了。所以当时有者就设法凑钱到国外深造,但也有许多优秀的学子就因没钱而失学,出来社会打拼,以后只好靠“社会大学”来“学习”了。

但后来有关当局开放高等教育行业予私人界来经营,情况就逐渐有了转变。从一开始,这些民营高教学府就不甘于自限予本地,而是勇敢地走出去,与外国的大学结盟办双联课程,让许多学子们得以在本地学府与外国大学本校分别读上1+2、2+1、1+3、2+2、3+1,甚至是3+0、4+0等年份组合的课程,不但大幅度地节省了到外国求学知的高昂费用,而且毕业时还得以领取国内外两校的证书,两全其美。许多家长与学子,从此就根本不再考虑到公立大学就读的选项,而是专注到此类私立高教学府就读。

我当年独中毕业时这类国内外双联高教领域还未趋成熟,只好直接到外国去深造,否则应该也会考虑如此的“价廉物美”的深造选项。而演变到当下,许多此类私立高教学府自身也已升格为完整的大学,不一定再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但即便如此,看来许多学子也还是趋之若鹜地要到这些本地私立大学就读,这从每次公共考试成绩放榜时,五花八门的教育展上各大小私立大学争相招生的场景看出来。如此一来,“固打少而没书读”的怪像,也就得以在很大程度上,被教育领域的市场规律进展缓解了。况且,说得更白点,对于雇主来说,更乐意聘请毕业自公立还是私立大学者。

但同样的教育领域的市场规律,却也影响在另一个相关的教育课题上,也就是独中统考文凭不被有关当局承认一事。这是一个长期以来扣动本地华文教育捍卫者的课题,而对于如我般拥有此文凭者来说更为如此。

高三班级几乎办不下去

但近年来却也观察到一个起码对我来说是个怪现象,即许多独中的学妹学弟选择在高二时报考大马教育文凭,之后就跳过高三不读,当然也就不报考高中统考了,而是凭着教育文凭,直接到上述的一众私立大学去读一年预科,之后就继续就读到大学毕业。

个别独中甚至面对高三学生寥寥无几,高三班级几乎办不下去的困境。坦白说,长此下去,独中统考所面对的问题或将超越被承认与否,及办下去是否还有意义的存在问题了。市场规律强大的运作能力,实在不容忽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