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面试中 慧眼识人才

透过问题与回覆来观察,是面试中找到合适人才的方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面试问题,



我们找来不同领域的高管分享他最喜爱的面试问题,

一起来听听吧!

要劳动高管来当面试官,候选人当然是过五关斩六将后留下的精英,应征的自然也是关键职位。

面对同样优秀的精英们,面试官自然准备了不少问题,但求慧眼识人才,为公司和团队带来贡献。

我们要求每位高管分享他最喜爱的面试问题。



问题1:身为主管/老板,你有哪些

最喜爱的面试问题?

黄少丽(11street市场公关副总裁)

★黄少丽(11street市场公关副总裁)要求分享失败经验

我最喜爱问的两个面试问题是:第一,在什么阶段,你最满意自己的工作?从这个问题,较为容易知道求职者会受到什么因素的激励,以及哪一类工作环境最适合他。第二个问题是要求对方分享自己的失败经验。这是我最喜欢的问题之一。因为在面试中,面试官通常会询问你的优点和成功,但这个问题让面试官了解求职者属于哪一类型的程度承受者,以及求职者在遇上突发事件时的处理手法。

吴文友(AirAsiaGo总经理)

★吴文友(AirAsiaGo总经理)加入公司后做的首3件事

一般我会问,他们加入公司后要做的首3件事。这个问题的用意是要知道求职者对真实工作场景的反应,以及他可能对团队的计划带来的贡献。

我想知道他加入新公司后,对于他视为重点事项的想法、优先顺序和策略。作为一个奉行行动和结果导向的企业,这也有助于公司对他的表现设置合理的期许。

理想的答案应当包含他对当前业务的一些初步但深入的分析,他可以借此机会展示他的能力并以数据做为起点,说明需要改进之处,以及他如何设置执行计划。

沙林阿兹米(CDC企业发展中心总执行长)

★沙林阿兹米(CDC企业发展中心总执行长)工作生涯中特别骄傲的事

我30年前的一个董事经理喜欢问应征者:“你知道越南的首都是哪里?”他是半个大马人。为何他问这个问题?因为他要知道求职者的知识是否渊博。这个问题和应征工作无关,也不是陷阱题,更无关对错,他只是要知道,他在找有广博知识的人。如果你答对了,那你们就会开启另一轮对话,对吗?而我,因为我所处的是人的业务,所以我要找的是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我会问他们工作生涯中特别骄傲的事。你看看他们说的内容,这会让你更了解一个人。

Troy Martin(Canvas亚太区副总裁,备注:Canvas是一款由Instructure公司开发的教育软体)

★Troy Martin(Canvas亚太区副总裁,备注:Canvas是一款由Instructure公司开发的教育软体)为何对这个职位感兴趣?

在我面试一个求职者之前,他们已经通过招聘人员和人力资源团队的的多次考核,所以我的第一个问题总是离不开:“根据你曾经历多次对话以及你对我们公司所做的研究,你为何对这个职位感兴趣,为什么我们应该选择你?”这是为了能快速了解对方是否与我们的公司文化合拍,因为这是Instructure的成功标记,尤其是事关所有权/个人责任,(他们对公司/市场/职位进行了适当的研究了吗?)

伍春益(大马尼康私人有限公司董事)

★伍春益(大马尼康私人有限公司董事)如何融入公司的文化?

能够来面试的,技巧和经验是被认同的。反之要如何沟通与融入一家公司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考量,毕竟每间公司的规模大小、运营模式、企业文化各有不同,公司要找的是能够合拍的员工。即使求职者的能力很强,但是若与公司文化格格不入,我相信这宾主关系也不会持续太久。我会向面试者大概叙述公司的文化,然后问对方“如果你被录取,你会如何融入这里的文化?”通过面试者的回答,大概就可以知道他/她可以为公司服务多久。

除了这个问题,另外两个问题会影响我是否要聘请这个人。第一个是要求对方讲述工作面对的最大挑战,从他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工作态度、团队精神、做事有没有计划。我还会问对方对弹性上班时间的看法。这个可以说是陷阱题,通过回答可以知道应征者是一个守信(生意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守时的人吗?

林志强(脱通苦有限公司董事)

★林志强(脱通苦有限公司董事)可以为公司带来什么贡献?

我通常会独自面试求职者,并问对方一些问题,例如:

●你对我们公司了解有多少,你觉得自己可以为我们公司带来什么贡献?

这个问题是为了确保招募到积极主动、而且会在面试之前先去查看求职公司背景的人才。这问题也帮助我们过滤人选,因为有些人纯粹是来碰运气,连功课也懒得做。如果事前有做功课,他们就会对自己的优点和所能做的贡献了然于胸,而不是等人告诉他该怎么做。我们要找的是对自己应征的工作有一番规划的人。

●你认为自己可以快速评估哪些领域并提出附加价值方案?

从中可以知道这人的管理技能如何。优秀的经理人擅长找出差距和机会,并提出改进计划。我们希望人才为公司贡献经验、技能、专业知识,而非保持现状。

●你为何选择我们公司,我们为何应该聘请你?

这个问题可以从中了解彼此对对方的期待是否一致。我们要找的是可以和我们一起成就大业,拥有相同价值观和方向的人才。

●说说你人生中3个最困难的时期(工作/个人/家庭)以及你如何克服、你从中学到什么?

我们要找的是能够在顺境和逆境时都能保持弹性的人才,所以需要真实经验,而不是空谈。

●说说你的管理风格和你理想中的企业文化?

某些人比较独裁、某些比较主观、某些比较客观、某些比较军事化,我们要找一个可以融入我们文化的人才。

问题2:印象最深刻的面试问题?

以上的高管也曾经在昔日的面试过程中遇上各式各样的问题,在众多问题之中,有一道问题最令他印象深刻……

★黄少丽

某次面试中,其中一个我最难忘的问题是“不喜欢你的人会如何形容你,请用一个字来形容?”这个问题让我反复思考,因为你必须谨慎回答这个问题,毕竟你会以比较没那么正面的形容词描述自己,这会令你在面试中处于较为不利的局面。

★吴文友

在进行了达45分钟的面试后,我被问及为何有意加入这家公司。实话实说,对于面试官没有做功课,我感到有点生气。我回答说,我是被猎人头公司猎来的,我并没有申请该职位。由于我已经认定该职位不适合我,也不想面试过程继续延长下去,所以我很直接地回答,不加修饰。这显然不是她所期许的回答,所以面试过程到此为止。

★沙林阿兹米

在我一生人之中有一个面试问题至今印象深刻,大概发生在36年前。面试官问我要喝咖啡吗,倒了一杯咖啡给我,问我要加糖吗,我说好。对方一边加糖一边问我糖罐里的糖是否有甜度。我说,不是,糖碰触我们的舌头之前是没有甜度的。面试官关上糖罐的盖子说“谢谢”,面试到此为止结束,只用了90秒。我没有得到这份工作。答案错了吗?我不认为,我觉得那只是不是他要的答案。如果我回答的答案是他要的,面试过程可能花90分钟而不是90秒,那我就不会在这里。

2002年或2003年的时候,我应征一份工作,我回答对方的问题之后,上述“谢谢,到此为止”的戏码再度上演。3年后某一天,该面试官(他是总执行长)联络我。那天是星期四,他说他下星期一要卸下总执行长职位,担任主席,他要我接手。

我说,what?这是当初中断面试的人,我们3年来没有任何联系也没有任何私交,突然之间他找我接手,而且没有找其他候选人。这个故事的重点是,我以为我给了错误的答案,可能当时他认为我不适合那个职位,但如今是不同的职位。他是基于3年前面试我时的记忆找我接手。当然如果我接受该职位,我也不会在这里了。

★Troy Martin

有一道问题我一直铭记于心,那就是“形容你对具有影响力的主要/资深内部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个人策略?”。这个问题发人深思,因为一般的问题都问你如何与经理人相处,而这个却是针对资深内部利益相关者,我喜欢。

★伍春益

在我过去面试工作的过程中,有一个印象最深刻也是最普遍被问到的问题是,“你的弱点是什么?”

那时候我应征销售职位,老实说,这是一个最难回答的问题,至今为止我依然这样认为。如果我说实话,那身为主管的你是否能接受这一些弱点呢?如果我夸大,可能你又会觉得我不够诚实。

最安全的答案莫过于把自己的弱点变成自己的优势。像这个应征,我当时回答说我是工作狂,但是我是蜻蜓点水般带过,并委婉的突出自己认真工作的优点,例如,我是“工作狂”,可能会常超时工作,自己会准备一整个抽屉的零食以备不时之需,也与同事们一起分享。

我认为对方问这个问题是要考我的应变及沟通能力,最后,我得到了这份工作,我认为这是因为事前我对公司背景、市场状况做了功课,临场发挥也很重要。

报道:郑美励 摄影:受访者提供

报道:郑美励 摄影:受访者提供

报道:郑美励 图片:受访者提供

报道:郑美励 图片:受访者提供

报道:郑美励 图片:受访者提供

报道:郑美励 图片:受访者提供

报道:郑美励 图片:受访者提供

反应

 

财经新闻

经济专家:产业链发展欠佳是关键 人才外流难招高端外资

报道:林秀芳

(吉隆坡20日讯)大马人才被视为国际职场“抢手货”,人才流失之快已成常态,专家为此提醒政府需认清这趋势对吸引高端外资进驻的影响,尤其我国经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太久,再不从“陷阱”中抽身,人才只会渐行渐远。

近期有报道指新加坡招聘公司透露,令吉汇率持续疲弱且经济形势不佳的情况下,有越来越多大马人跨堤前往该国觅职,以致求职咨询至少增长五成。

不过,接受《南洋商报》访问的经济学者皆不认为汇率问题是国人“出走”的主因,反之,国内产业链发展才是主要障碍,不仅导致人才外流,还无法吸引人才回流贡献。

他们认为,其他选择外流的原因还包括国人希望建立更好的职业生涯、开拓海外视野、提升竞争力等。

专家提醒道,大马已不能与新加坡比较工资,因当新加坡脱离大马时,大马已被抛在后头,如今更重要的是采取蓝海政策追赶,拉近与新加坡的距离。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大马政府目前走在对的发展道路上,即通过吸引高科技产业外资进驻及扶持本地企业提升,以期改善和提高就业质量,最终在“工抢人”情况下,料有助提升职业薪金和福利,以达至留人留外资目的。

林福炎:没必要比薪金

马新80年代差异已扩大

北方大学经济系教授林福炎认为,大马没必要与新加坡比薪金,因为早在新加坡脱离大马之时,两国的人均收入已出现落差,当时新加坡的人均收入是500美元(约2376令吉),大马则是300美元(约1432令吉),两者差距几乎近半。

“如今两者差距更是有鸿沟之远,新加坡人均收入为8万2000美元(约39万1000令吉),大马只有1万2000美元(约5万7520令吉),几乎有7万美元的远距离。”

他向《南洋商报》说,新加坡的经济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起飞,80年代成功转型,两国差异从1980年开始增大,并远远抛离我国,以致人们常笑称新加坡独立前,大马还看到其排烟管,如今连个车影都看不见了。

“如今我们只能采取蓝海策略,特别是善用柔佛州的地理优势,在新加坡土地发展取得饱和之际,吸引该国外资进驻我国投资。

“当局也应该改善柔新交通系统,让国人更容易往返新加坡工作,减少国人移民新加坡的现象。两国关系唇齿相依,有钱一起赚,最终或可让大马经济发展慢慢赶上。”

要吸引高端投资
大马需有足够人才

林福炎表示,大马要吸引资本密集的高端行业,就需有足够的人才来满足职场需求,比如要有一定的工程师和专业人士等,否则将让发展受阻。

他以半导体为例,槟城早在上世纪就已涉足该领域,惟多年过去仍停留在从事低端营运活动,即组装和测试,当中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专才助力推动。

“无可否认此高端行业需要更高的发展资本,以及外资进驻投资,但我国过去曾多次吸引人才回流,最终却面对失败局面。”

他直言,这些人再度离开,除了没有诱人的良好薪金福利,更重要的是国内没有类似产业链环境带动发展,以致他们回国后发现事业受阻而失望离去。

“当然,在人才国际化之后,我们也可引进外国人才,不过这些人更倾向于来赚钱,至于会否长期逗留,甚至成为公民及为我国贡献则是未知数。”

林福炎说,他目前未见有外国专才定居大马的数据,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常见低端行业的外籍人士在大马成家立业后定居,甚至自行创业,即从事一些普通的生意。

“人们常比喻‘if you pay bananas you get monkeys’(给香蕉,得猴子),这句话正好就印证大马目前的情况,低薪就只吸引廉价劳工。若不要猴子,就应给好的福利,尤其在人才国际化之后,流失是必然现象。”

他重申,人才流失肯定会影响招商引资及经济转型活动,如今我国最重要的是展开经济转型,脱离中等收入陷阱,改善职场竞争力。

吴林泰:促进经济增长
需多管道阻人才流失

马大经济学院高级讲师吴林泰博士认同政府需采取措施避免人才流失海外,包括创建良好的创业和创新环境,帮助大马人才实现其潜力,并促进经济增长。

“除了吸引外资或提升本地企业发展来改善国内就职环境,政府也应关注初创企业的发展环境,比如简化创业流程、提供创业基金和孵化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这些都有助于鼓励年青人创业。”

他说,在吸引高附加值产业投资上,政府可提供税收优惠、补贴、优质基础设施支持和专业人才培训项目,还有优化商业环境和加强国际合作来吸引外国投资,特别是在科技、金融服务和生物科技等领域。

他也建议政府建立更灵活的政策框架,及时调整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包括定期评估和更新劳工法规、税收政策和行业标准,确保它们与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力保持一致。

“政府还可通过制定具竞争力的税收和福利政策来吸引人才留在大马,包括减税措施、提高社会福利待遇,以及为企业提供补贴和支持。”

姚金龙:减少引进外劳
培训人才吸引投资

双威大学经济学教授姚金龙博士认为,我国职场犹如一条皮带形状,面对着两边角力拉扯,一边需要外籍劳动力从事“3D” (肮脏、危险及困难)工作,另一边则需要专才服务高端领域。

“政府通过减少引进外劳,迫使劳工密集企业转型,同时,又积极吸引高端产业投资及协助外资与本地企业对接,让后者作为其供应链,如此料有助提升业务发展。

“按上述发展步伐,最终不仅外资,就连本地企业也需聘用更多技能专才,为此,政府如今有必要加快培训人才的步伐,特别是目前市场最炙热行业——半导体领域。”

他指在服务领域方面,国内新兴行业或新创行业也提供不少创业和就职的机会,以逐渐改善年青人的就业率。
“这些计划都在实行中,一旦全面落实,肯定会改善现有就业环境,特别是提高职场竞争,促进职场薪酬和福利增长。”

对于远距离工作让人才国际化发展,姚金龙表示,这是值得鼓励的工作模式,一般涉足行业多为电脑编程、数据分析、软件工程开发等。

“这不仅让大马专才获得就业机会,也帮助跨国企业在大马设立海外办事处,尤其将大马视为区域基地。再者,远距离工作让国人留在国内,赚取外汇之际又可在国内开销,促进内需动力,对国家发展和贡献一举多得。”

他认为政府近年的政策已走对了路,在招商引资上主要着重吸引高端产业链投资者,同时又不忘扶持本地企业,尤其鼓励中小企业成为外资供应链,这无形中助力改善就业环境。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