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林连玉基金会
办华教节系列活动

林连玉基金会拜访本报,左起是陈玉雯、詹敬仁、林顺康、沈德和、黄兆平、吴建成、沈小珍、姚丽芳及周福春。

(八打灵再也14日讯)配合2016年度华教节,林连玉基金会将举办华教节系列活动。

今年的华教节主题为“巍巍劲节千云霄”,而华教节特辑则采用双主题,即“反思建国60周年”及“如何扩大争取公民权益”。



林连玉基金会副主席姚丽芳指出,该会已邀请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及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朱云汉教授到吉隆坡及马六甲主讲“华人世界的民主观”。

她说,朱云汉是台湾民主研究调查专业人士,过去曾跑遍多个国家,研究各国华人世界。

林连玉基金会今日在林连玉基金会主席吴建成带领下,拜访《南洋商报》宣传2016年度华教节,并获得《南洋商报》执行总编辑黄兆平、业务发展经理沈小珍及执行编辑周福春接待。

出席者包括林连玉基金会署理主席沈德阳、副主席林顺康、董事颜振辉、副行政主任张晓萍、高级执行员陈玉雯、纪念馆专案员詹敬仁及执行员陈润芳。

华教节系列活动:



2016年林连玉讲座

日期:2016年11月13日(星期日)

时间:早上10时

地点:林连玉纪念馆三楼活动空间

讲题:华人世界的民主观

主讲人:朱云汉教授

日期:2016年11月14日(星期一)

时间:傍晚7时30分

地点:马六甲兴安会馆礼堂

讲题:华人世界的民主观

主讲人:朱云汉教授

林连玉公祭仪式

日期:2016年12月18日(星期日)

时间:早上8时至9时

地点:吉隆坡福建义山林连玉墓园

第29届林连玉精神奖颁奖典礼

日期:2016年12月18日(星期日)

时间:早上10时

地点:吉隆坡州立华小礼堂

反应

 

言论

教学思维与内容改变/陈梓权

【2023年华教节特辑】

 作者:陈梓权(教育工作者、马大硕士)

随着ChatGPT的浪潮席卷全世界,许多专家都表示我们已经正式踏入人工智能时代。

身为教育前线人员的教师必须了解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口中的未来其实已经到来。人工智能对教育造成极大冲击,身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接受而不是抗拒,并且做出一些改变。

以往,人们对未来世界课堂教学的想像,就是学生能够在课堂里使用各种高科技产品来学习。现今,国内的华小大都拥有配备电脑、投影仪,甚至是一体机的精明课室。

必备思维能力

然而,教师必须思考的是,学生真的因为精明课室而变得比较精明吗?笔者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在课室里,使用各种高科技产品来教学,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内容的改变。

首先,谈谈教学思维的改变。教师不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机械式的学习和背诵而已,而是应该在背诵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更有深度的学习与探讨。

根据教育心理学家奥斯贝(D. P. Ausubel)的观点,机械式学习是指学习者无法将新的学习内容与其旧经验取得关联。

在此学习方式下,知识即使被记住,仍处于孤立状态,无法融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死记”。

若教师只是让学生盲目背诵,学生是无法学会如何运用那些知识的。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思维,在教学中多花些时间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如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能力。因为这些思维能力才是现今人工智能时代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当教师的教学思维改变后,教学内容也会随着改变。根据我国华小语文教学的情况,当教师在课文中读到一些优美的句子或者段落,往往都会要求学生抄写、背诵,再默写。倘若教学只停留在这个阶段,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教师培养的只是学生记忆的思维能力,学生并无法应用所背诵的知识。

深度学习是关键

笔者认为,教师在背诵和默写这个教学步骤后,如何把背诵的知识转化为深度学习的过程,才是关键。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理解教材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作者的写作内容评价,然后再进行创造,应用在自己的作品里。这样不是会比仅仅背诵后的默写更具有意义吗?

教师必须让学生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训练,并且转化背诵成为有意义的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

在这瞬息万变的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除了要了解世界变化,也必须在教学思维和教学内容上做出适当的改变。这不仅能让学生具备面对这日新月异时代的能力,也能够让教师这份职业不轻易地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