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RAM:外围需求走升
首季经济上看4.8%

(吉隆坡18日讯)大马评估机构(RAM)预测,我国今年首季国内生产总值(GDP)料增长4.8%,比去年第四季的4.5%高,归功于外围需求增长的趋势持续。

在内需维持韧力之际,外围需求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根据RAM的文告,出口改善是因为本区域整体需求增长,以及投资型产品的需求大幅上升,这主要由先进工业国强劲的需求带动。

因此,出口导向的行业也显示出亮眼的增长趋势,相反的,内销型行业则显得起伏不定和增长偏低。

“特别是消费者相关行业,比起其他内销型行业更显得落后。”

下半年通胀消退

比起过去几年,虽然就业市场有所改善,零售业的销售仍然非常仰赖日常必需品的销量,而这个领域的增长率,仍然无法恢复至实行消费税之前的水平。



另外,虽然通胀仍处于攀升趋势,但估计将在下半年消退,因为交通费偏低的比较基础效应已不显著。

“尽管如此,我们不认为通胀率会成为拖累私人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RAM认为,凭着基建工程持续推进,私人投资的增长仍然获得助力,尽管部分涨幅是源自外来投资,这是受欢迎的溢出效益,并持续增强我国的出口增长。

整体来说,RAM维持我国全年增长4.5%的预测。

路透社的调查结果也预计,我国首季GDP料增4.8%,比去年末季4.5%强。

这是根据路透社对12名经济学家的调查结果,若实现,将会是我国自2015年第二季以来的最佳表现。

评级机构穆迪也指出,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料将持续,主要是由内需推动,加上油价回升也提高政府收入。

“私人消费保持强劲,归功于持续偏低的利率环境,以及持续不断的外围需求。”

制造业料是最大动力

另一方面,标准渣打研究早前也预期,大马今年首季经济料年增4.9%,高于去年末季的4.5%,制造业将是最大功臣。

该行指出,电子产品需求强稳,将带动制造业年增幅,从去年末季的5%,提高至5.6%,而工业生产增长率料持稳。

中国重新累积库存,加上较高的原产品价格,激励区域的强劲需求,让出口在今年初回温。

不过,国内进口增长意外增强,特别是资本产品进口,造成贸易盈余收窄,可能小幅影响经济增长。

国家银行则将在本周五(19日)公布首季国内生产总值。

反应

 

财经新闻

4月PMI升至49 制造业疲弱有所缓解

(吉隆坡2日讯)大马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在4月稍有转好,升至49.0点,意味着我国制造业的放缓趋势有所缓解。

根据标普全球(S&P Global)的最新数据,我国制造业PMI,从3月的48.4点,在4月份提升至49.0点,不过仍然处于荣枯线以下。

标普全球称,考虑到PMI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联系,最新的PMI数据表明,GDP增长将略高于去年底水平,同时,官方制造业生产数据同比也略有改善。

作为第二季度的开篇,4月份需求持续放缓下,大马制造业的趋势仍较为低迷,不过,新订单流入减少情况缓解,企业以较慢速度来缩减产量,种种迹象都表明企业正处于上升轨道。

制造商指出,4月份行业需求仍然低迷,且有报道称客户信心疲软。

国际市场需求则在这一年来首次出现改善,且是自2021年4月起的最大增幅。

报告还提及,新订单连续第20个月放缓,惟降幅较3月份有所放缓。

产量方面,由于客户需求普遍低迷,制造商也连续21个月缩减了产量,虽然相比3月放缓幅度有所缓解。

就业水平稳定

标普全球市场智库经济学家乌萨马巴提指出,尽管最新PMI数据显示,当月大马制造业需求状况依然低迷,但数据似乎呈上升趋势,且与官方统计数据的温和增长相符。

“鉴于产量、新订单和采购方面的放缓情况有减小,目前的证据表明需求状况呈上升趋势。”

他认为,有趣的是,制造商将受到新出口销售再次扩张的提振。

制造领域的就业情况,制造商称,随着市场显示出一些复苏迹象,行业结束了连续三个月的裁员,4月份就业水平保持稳定。

全球低迷是主要风险

此外,制造商表示,随着4月份未完成订单再次下降,他们拥有足够的产能,延续了当前的消耗序列达到23个月。

在价格方面,4月份投入成本的通胀变化不大,虽产出价格再次上涨。

据悉,主要是汇率疲软导致原料价格上涨,产出价格在9个月内第八次上调,惟3月份保持价格。

与新订单和产量的趋势一致,由于新订单低迷影响了投入采购决策,采购活动在4月以较低的速度缩减。

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利用现有库存来交付订单,库存在进一步减少,写下今年迄今最大降幅。

制造商的投入产品交付更加及时,供应商表现也有所改善,交货时间取得自去年5月以来最明显的缩短。

在对新订单反弹增长的期盼下,支撑了未来12个月产量上升的信心。

不过,当前需求低迷的环境,意味着乐观程度从3月份开始下降至8个月以来的最低点。

乌萨马巴提指:“企业经常提到,他们仍不确定需求复苏的时间和速度,而下行风险主要集中在全球经济低迷。”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