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集中vs分散押注/黄云浩

不久前,收到一位来自柔佛州前辈分享了他的投资组合,主要目的是想证明长期投资在良好企业的绩效是非常惊人的。

他的组合包括了一些家喻户晓的公司,如皇帽(CARLSBG)、合成工业(HUPSENG)、PANAMY,当中也不乏火红的增长公司,如银丰集团(REVENUE)、伟特机构(VITROX)与云升控股(YINSON)。



前辈没有分享他的投资组合有多大,但是看到他下重注的皇帽与合成工业,以成本记录为准的话,所收的2018年股息周息率,都分别有11%与17%之多。

这种真金白银的股息,也难怪如巴菲特说,越早进驻良好企业成为股东,后期的财富效应越大。

前辈也分享了他认为投资的方式,最好就是能适合自己。

投资者面对最大的魔鬼,不是市场,而是自己。

可惜,我没能从他那儿了解更多关于他的投资组合构建,是属于分散的还是集中型。



还记得刚刚学投资的时候,接触最多的就是大学课本里所推荐的投资组合。

课堂里教的都是利用一些方程式,如标准差、分散投资等来构建岀理想的投资组合。

发明这些方程式的人,有些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分散投资不是必胜

然而,经过长时间的阅读,我才渐渐了解到,分散投资未必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所向无敌。

首先,学术上所谓风险管理的重点,主要就是控制风险。

什么是风险?学术上对风险的定义落在价格的波动性。其中又有所谓的系统风险(systematic risk)与非系统风险。

何谓系统风险?系统风险也叫做市场风险,比如经济萧条,无预警的升息。只要一天还是在市场里,市场风险是不能够被消除的。

而投资组合的作用就是抵消非系统风险(个股风险)。

什么是非系统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就是指某些特定行业的特定风险。

学术上的做法就是希望通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来消除这类非系统性风险。

套个老掉牙的例子,投资两间公司,一间是在沙滩上卖冰淇淋,另外一间是卖雨伞。我们都知道,如果天气炎热。

冰淇淋会很好卖。相反的,如果是雨天,雨伞会好卖。像这样的投资组合,就不管天气如何,生意就肯定是长做长有。

永续经营能力是关键

之前笔者也有分享过,在大马股市,如果你只有一档股票,所受的市场风险将是30%,而个股风险则为70%。

如果将投资组合增加到20档股票,则市场风险将是90% (因为跟市场的走势一样了呀),个股风险则降低至10%。

相对于以上学术界对风险的诠释,价值投资鼻祖本哲明葛拉姆对风险的理解可能会更真知灼见。

葛拉姆认为,投资的风险来自公司的永续经营能力。如果公司的永续经营能力不佳,即使它所发行的债券(Bonds,ICULS) 享有多高的周息率,多高资产的背书,也只能算是投机,不能算是投资。

说起来也蛮讽刺的,当年葛拉姆的《证券分析》一书被视为成就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的踏脚石,然而,现在学术与业界风行的,却只是对价格波动的重视,忽略了企业经营能力对投资安全的重要。

那么,我们如何能够更有效的控制风险?有人说,深入了解远比投资组合更能控制风险。此话说的真妙。

想一想,如果我们对公司有充分的了解,我们为什么还会想要将风险给分化掉,这不是也分化了潜在的盈利吗?

这样做也不符合经济效益,花了这么多时间与精力却投下不成比例的注,倒不如不投资更好。

越了解则心越定

再说,美其名是分化风险,说实在的,应该是研究功课没有到家,只是侥幸希望通过分化风险来降低没做好功课的内疚感。

最后,越了解,则心越定。

伟大的企业遇上短期的挫折,这种行情,只有智勇双全者才能赚到这个大钱。

前提是,要找出谁才是伟大的企业,另外,挫折真的会是短期的吗?想了想,投资还真是不简单呀!

反应

 

财经新闻

【股势先机】交易道路成长故事(中)/慧眼识股

做一件事是否能成功,并非取决于是否遇到挑战和困难,而在于是否有足够的决心和毅力,去突破这些障碍!

在上一篇文章“我在交易道路上成长的故事 (上)”时提到,我想要开始回测我的交易方法,但是基于交易方法过于复杂,回测起来太难,遇到了不少问题和挑战!

第四章:突破瓶颈

在机缘巧合之下,我重新联系回我一位在对冲基金工作的朋友。一次的晚饭,发现我们的交易理念非常相似。

那次起,我们时常会一起交流、一起研究交易策略。我的操作也因此无意中引进了“量化”的概念,它解决了我操作上很多的问题。

很多人对“量化”这一词感到很陌生,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量化就是把模糊的东西,清晰的划分,变得可计算。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说选股要选好公司,才有机会获利!

“好公司” 这个词太模糊了,如果我要量化它,我可能会说“选股要选公司在过去1年盈利有增长30%以上的公司。”,这样就清晰多了。(注意,这只是例子。)

一旦被量化了,我们就能做许多分析,分析胜率、分析盈亏比等。

量化的概念,让我的操作方法,从非常复杂、模糊,变得清晰、有条理了,并且学会了怎么去用最公正、最客观、不带偏差的方法进行回测,证实一个策略的有效性。那时候,正是我的操作突破了瓶颈的起点。

第五章:操作周期

在彼此遇到一位理念相投的人,仿佛找到了交易信仰的支撑。我和这位在对冲基金工作的朋友,两人对研究交易策略更加沉迷。

过程中,我还寻获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发现,那就是一位交易者或投资者在股市能否赚钱,操作周期至关重要。每个人的性格、耐心、风险承受力都不同,但市场总有一个适合自己的操作周期。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适合做短期交易的人 (可能你对市场的信息变动非常敏感),但却尝试去做可能需要持股几年的价值投资,那么你会发现你很难赚到钱。

于是,我花时间去找出适合我自己的操作周期,持续尝试不同的方法,并观察自己的表现。花了蛮长的一段时间,也亏了一些钱,我只能把它当成是需要付出的研究成本。最重要的是,我找到了最适合我的操作周期!那就是——1个月至3个月!

当我平均持股时间在1个月至3个月时,表现最好。我甚至还发现,这也是市场上大部分人的最佳操作周期。少部分人适合少过1个月,极少部分人适合超过1年,但有趣的是,这些周期往往是大部分人喜欢试图去操作的。

第六章:策略的胜率

找到适合自己的操作周期之后,我开始把时间花在研究持股1个月至3个月的策略。研究了将近一年,我找到了一个胜率很高的方法,并且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回报。

它就是筛选业绩符合特定条件的公司(我几年前在Telegram频道分享业绩的公司也是使用这个方法),然后持有接近三个月之后离场。

但我也意识到,这个方法随着时间过去,市场信息传递速度加快,胜率将会逐渐降低。

这个方法在2018年之前非常好用(胜率80%以上),2018年到2019年的胜率稍微下降 (70%左右),2020年市场超级火热之后,胜率迅速下降 (40%左右)。

尽管这个方法帮我在那几年累积了不少资金,但研究交易策略的脚步一直都没有停下,我们其它交易策略的研究都是还在进行着的。

其中有一个交易策略,从2015年就开始研究,在2020年逐步成型,做了严谨的回测,各方面都达到了要求,并且回报率惊人!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交易策略呢?下一篇会继续和大家分享。

(待续)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