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知识产权应先注册后发售/陈行鸿

生产企业应该在公开发售前申请专利,免得自乱阵脚。

有些人在成功研发新产品后,都会纠结于一个问题——“应该先注册保护知识产权,或者是先将产品推出市场,看了市场反应再决定是否注册知识产权?”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绝对答案,得视企业的定位和策略。



先说初创企业。许多初创企业在招揽投资人的过程中,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把独有的知识产权都展现给各路投资人看,只为了博取投资人的芳心。

招揽投资遇两难

但是,暗地里又担心投资人听了自己的分享后,就偷偷把知识产权注册在自己的名下。

另一边厢也有些初创企业格外的小心谨慎,不敢对投资人完全公开自己的技术,但是这样可能无法说服投资人注资。

当遇到这样的两难局面时,比较经济实惠的方法,就是与潜在投资者签署保密协议,一来确保投资人把讨论期间的资料保密,二来确保投资人不把知识产权占为己有。



可是,这个方法可能只是适用于双方在一开始的谈判地位是平等的时候,投资人对一家初创非常有兴趣,愿意签署这份保密协议。

然而,如果谈判地位不平等,该初创企业有求于人的时候,投资人可能会不愿意签署保密协议,抱着 “你不愿意透露没关系,我们还有许多选择”的心态。

其实,不论投资人是否签署了保密协议,最保险的方法还是尽早把知识产权注册起来。即使投资人真的是天使,也该防着市面上刚好有人发明了一样的东西,毕竟知识产权的注册是先到先得。

留意注册最佳时机

除了招揽投资人,有些企业也想看看新产品是否受欢迎,再决定是否注册。

如果想注册的是商标或版权,这些都可以等待最佳时机,潜在的风险是别人抢先一步去注册。

但是,如果是想注册技术专利或者是产品的外观设计,就得小心注意法定时限了。

如果想申请技术专利,最理想的时间点,是在向公众公开前就呈交申请。如果产品已经公开了,马来西亚的专利法令有给予一年的宽限期,如果在一年内公开,该技术还算新颖,并不影响专利申请。

其实,专利法里面提到的公开也是有考究的。所谓的公开是否会损坏一项发明的新颖性,还得看看公开了些什么。

如果我只是简单的公开了一句:“本公司将推出最新的多功能静音剃须机”,并没有公开产品的资料,这样当然无损新颖性,也不会影响接下来的专利申请。

可是如果我把整部剃须机都公开发售了,大家回家把它拆开,内里乾坤一目了然,这样的公开自然会影响专利的新颖性。因此,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应该在公开发售前申请专利,免得自乱阵脚。

但是,如果申请保护的是产品的外观设计,在提交申请前就绝对不对外公开,否则,就会危及注册的批准或者是其后期的有效性。工业设计法令在这方面并没有给予宽限期。

总的来说,最理想的情况是公开前注册,免得夜长梦多。

但如果基于某种原因做不到先注册后公开,就该尽早咨询专业人士,拟定注册的策略和找出相关的法定期限,免得错过期限,导致无法注册,或者为将来的注册留下后患。

免责声明:以上资讯只供分享及参考并非正式法律意见。读者可依据自身情况再咨询作者或其他专业人士。

反应

 

财经新闻

专家:受法律保护 国人不尊重知识产权

(吉隆坡27日讯)专家提醒,知识产权有不同类型,即商标、版权、地理标志、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和芯片设计,每种类型均受法律保护,防止他人未经许可使用它们。

学者及司法界人士认为,虽然现行法律足以保护知识产权,大马人也开始认识到其重要性,但仍缺乏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

在大马,商标、版权侵权行为仍时有发生,甚至连本地企业家开创的产品也不放过。

大马一位辛辣调味品受害者因其产品包装被抄袭而对一名商人采取行动,称这行为侵犯了其工业设计权。

该产品已于2021年11月在大马知识产权公司(MyIPO)注册为商标。

大马回教大学回教学院和法律讲师哈丽扎博士评论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时表示,尽管一些行业参与者了解保护拥有注册商标、专利、产品、版权或工业设计的法律,但仍公然不尊重知识产权。

她告诉马新社,知识产权保护鼓励行业参与者自信地参与市场竞争,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产品不会被他人抄袭。这间接有助于遏制不负责任者通过销售仿制品谋取不正当利益。

大马拥有1987年版权法,保护小说、电影、图片、雕塑和歌曲等创意作品;2019年商标法保护贸易活动中使用的徽标或符号;1983年专利法则为新的创新产品提供保护。

持有人可以就侵犯任何知识产权向法庭提出民事诉讼,或向国内贸易及生活成本部投诉,以对商标和版权侵权者提出刑事指控。

采行动对付侵权者

处理知识产权相关案件的律师阿末哈菲兹说,随着产品创新的增加,仿制品充斥市场的可能性也会提高。

一旦发现任何侵犯权利行为,知识产权所有者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他指2002年大马知识产权公司法令有能力遏制各种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案件,包括剽窃、未经授权使用商标和侵犯版权。

“持有人可能会承担高昂成本(采取法律行动),但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与保护业务同样重要。”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