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十年一遇投资机会/冷眼(下篇)

为了遏止冠状病毒病的扩散,保护人命的安全,我们一定要遵行政府实施的行动管控令,留在家里。

我国经济受到冲击,企业界,尤其是雇用员工最多的中小型企业,受到严重打击,《南洋商报》3月26日封面版的一个标题“现金不流快断气”,令人怵目惊心,试想,万一管控令一再延长,企业真的断气,被迫裁员,员工失业,若财务基础变弱,家人生活怎么办?真得不堪设想。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已没有照顾社会中弱势群体的能力,我们作为第三世界的老百姓,除了设法自己照顾自己之外,别无他法。

受薪者尽早做两手准备

所以,受薪者一定要有忧患意识,提早为家庭和自己的晚年生活作好准备,这种准备工作,越早开始越好。受薪者这种准备工作,可以双管齐下,一方面努力增值,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这是对职业的最佳保障,一方面一定要学习投资,为自己建立一份被动式的收入,这份被动式收入,应该跟着职龄及收入,逐步提升,到退休时,数目达到财务自由之境,使退休生活有足够的保障。

对普通受薪者来说,建立被动式收入最普通及较易做到的,是投资产业和股票。

无论是投资于产业或股票,都要把握适当的时机,才能加速个人财富的增长速度,早日达到财务自由的水平。



无论是那一种投资,投资者都需花精神和时间去研究和思考,并且不断的累积经验,才有希望做得较为成功。我一向专注于股票,所以只能在这方面跟大家分享心得,至于产业投资,当然也是一条很好的投资管道,我留给有识之士去提供意见,我就不置喙了。

股票投资要成功,投资一定要在开始时就设定终极目标,就是借投资股票累积财富,由小至大,到退休时达到财务自由,使晚年生活有足够的保障。我一向主张投资而非投机,是因为投机很难达到累积财富的目的。

在投资的漫长过程中,投资者一定要时时刻刻记住:你是在做生意,只是你没有去管理这盘生意而已。

你没有参与管理这盘生意,是因为你的股份太小,没有达到“话事”的水平,另一个原因是你也没有管理这盘生意的能力,作为一个受薪者,你如参股的是与你的职业完全无关的生意,所以你是外行人,没能力管理这盘生意,所以你把这盘生意交给专业人士替你管理经营,赚了钱之后按比例分红(股票)给你。

整个概念,就是这么简单,但股市中人90%以上忘记了这一点,走上歪路,自然无法达成累积财富的目标。

_@Archive_KL08_290617_BURSA_600x315

反向投资回酬超越大市

股票投资要取得超越大势的回酬,就一定要采取反向投资策略,道理很简单,既然股票就是公司的股份,则投资的成本越低,回酬越高,所以,“入股”(买进股份)的价格越低,则回本越快。

在别的投资管道中,投资者的“入股”成本,很少有跟价值相差很大的,比如产业,价值100万令吉的屋子,你可能因为屋主急于脱售,而以低于市值的价格买到手,但股票市场则不是这样,明明值得3令吉的股票,由于股市崩溃,投资者惊慌失措,你竟能以1令吉甚至更低的价格买到,这一方面是卖家情绪化,信心崩溃,一方面是因为对有关企业没有认识,或是太短视。

所以,在股市中,以超低价格买进股份(股票)的机会,比别的投资管道(如产业)高得多。

半世纪投资才遇到4次

这种机会10年才出现一次,在我50年的投资生涯中,这是第四次。

第一次是在1987年,原产品齐齐暴跌触发熊市;第二次是在1998年,在南亚货币风暴引发大熊市,吉隆坡指数由1300点跌至260点;第三次是在2008年,美国次贷风暴掀起全球金融海啸!这些大熊市很神奇的是每10年发生一次,故目前这第四次应该落在2018年,投资界的大佬及经济学家,在此之前已发出警告,说此次的熊市将比30年代华尔街崩溃引发的世界大萧条更加惨烈。

2018年来了又去,竟然平安无事,当城市中人松懈下来时,两只黑天鹅竟在鼠年伊始时降临——冠病和油市崩溃,形成全球性浩劫。

在过去的熊市中,人们所损失的是财富,此次则性命不保,难怪人们的恐惧超过过去的所有灾难。

这场战争,比人对人之战更加难打,因为病毒不但小到肉眼看不见,而且是天敌(至今没有特效药),又是行踪飘忽,随时会攻击人类。

股票投资,在平安无事的岁月,要取得超常的回报,要有技巧、智慧、经验、眼光和快捷的行动,谈何容易,在目前这样的熊市中,只要两样就够了——眼光和胆识,眼光是从芸芸众股中,相中最有潜能的股票,胆识是要克服恐惧心。

股市危机捞金须有胆色

受薪者一定要有冒风险的胆识,充分利用股市危机,提高年均复利增长率,以加速财富的增长速度。多数受薪者在退休时无法达到财务自由之境,年均复利增长率过低是主因。把钱存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年利3.5%,以复利计算,也要20年才能增加一倍(1000令吉增至2000令吉),怎能达到财务自由呢?所以只听过有投资致富的人,没听过有靠定存利息致富的人,富人与穷人的分别就在于富人利用别人为他创富,穷人为别人创富。

两只黑天鹅催生了一场浩劫,股市受重创,制造了10年才出现一次的投资良机,苏州过了没船搭,投资者如果错过了,恐怕又要再等10年,人生有几个有用的10年呢?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来创富。我写本文只为提醒大家,不要因为恐惧而消极对待股市,这样会错过投资良机。

股市还有下跌的空间,大家无须迫不及待的下手,应耐心等到投资者一致悲观绝望,股价跌至令人难以置信的水平时,才是下手的最佳时刻。

反应

 

财经新闻

【视频】过关斩将·专栏成大卖点 冷眼创股市分析先河

【百年书刊人物访】系列3

著名股票基本面大师兼《南洋商报》前总编辑冯时能(冷眼)

著名股票基本面大师兼《南洋商报》前总编辑冯时能(冷眼)掀起了媒体股市分析的路线,并通过华文报传递健康的股市投资文化,而这位基本面大师是如何与《南洋商报》结缘?

他又是如何开始撰写股票专栏?一切得追溯回半世纪前的一场千人“选拔赛”……

约60年前,全国上千人申请《南洋商报》的新闻班,最终只有300人获准进入第二圈的笔试,并再从笔试成绩中选出最后10位人选进入新闻班,而通过一系列严格考验的其中一人,就是冯时能。

那时马新分家,《南洋商报》一分为二,而大马的《南洋商报》需要大量编采部人员,因此开办新闻培训班来招揽生力军。

尽管求才若渴,但当时《南洋商报》的招生可说是相当高标,上千人申请,却只录取10人,而“冷眼”就是精挑细选的其中一人。

之后,“冷眼”开始修读新闻班,并在毕业后加入《南洋商报》。

搭上新经济列车

当时在怡保服务的他清楚知道自己必须有一门专业才能脱颖而出,恰巧我国当时正推行新经济政策,而要更深入全面地分析这政策,就得掌握股市的运作。

“新经济政策当初的目的是改善友族的经济地位,但这背后原因关系到英殖民政策及股市操纵,因此我开始大量阅读分析股市,甚至每晚都会阅读公司年报。”

成为这方面的专才后,“冷眼”认为自己或许可以书写成文,让华商可从中受惠,于是抱着试水温的态度开始写股市专栏,结果反应出奇的好,其中发行部更透露,每逢周五专栏出街时,总有不少人排队等着买一份《南洋商报》回家。

就这样,“冷眼”开启了华文报分析股市的专栏,引起了许多关注,也帮助了不少华裔,同时还为本报开创了一大卖点。

引领投资者关注基本面

不得不提,“冷眼”当年的股市分析专栏不仅开创了中文报先河,更解决了当时中文读者难以阅读英文年报和股市分析的窘境。

“基本面其实并不新鲜,只是当时中文市场没有人撰写,而我弥补了这个真空。”

那,为何其专栏会使用“冷眼”这个笔名呢?他揭晓道,原来这是在提醒自己与读者必须冷静分析,而他作为新闻工作者更得以“冷眼旁观”的姿态下笔,不受任何利益单位左右笔调的客观性。另外,他也希望读者能冷静观察及分析整个股市。

遇风波扛重责

由于当年的杰出表现,“冷眼”不断升职,并于1992年出任《南洋商报》总编辑。期间,他曾多次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

有一次,某编辑转载外媒一张邮票般大小的漫画,但因为内容涉及宗教敏感性,因此他一人扛下所有责任。又一次,因为某则广告出现了阿拉伯文字,他也因此遭问话。

正因为他当初默默地扛完所有责任,《南洋商报》才得以在那个还需要每年申请执照的年代,免去被吊销执照的厄运。

如今,“冷眼”早已退休,看着《南洋商报》顺利进入100周年,他自觉当年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提倡健康投资文化

尽管已从新闻线上退下来,然而“冷眼”仍不时在本报提供股市相关的讯息,与读者分享健康的投资心得。他也曾先后出版股票投资相关丛书及举办分享会,吸引上千读者前来聆听,全场爆满,堪称华文报界极为罕见的盛况。

更重要的是, 他也一直通过其文字分享,提倡健康的投资股票文化。这也是为何,每每有人利用其名义开课或试图进行股票操纵时,他不仅第一时间出来澄清,更多时候,他对此痛心疾首。

“南洋人”情深义重

回首在《南洋商报》这30年,他心存感激,因为本报让他有机会发挥所长,同时也提供平台让他推广健康的股市投资理念。在访问期间,他更不时称自己是“南洋人”,尽显对本报情深义重。

也因为他的用心,《南洋商报》的财经内容得以在一众华文报中显得极具权威性与公信力,而本报的财经路线也能走得更稳健及迈向卓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