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出口萎缩0.8%
8月进口惊挫12.5%

(吉隆坡4日讯)我国8月份进出口双双陷入萎缩,尤其是进口更按年重挫12.5%,为2009年8月以来10年最大跌幅,让市场人士大跌眼镜;经济学家指,这预示未来几个月的出口数据会更疲弱,全年或陷入负增长!



国际贸易及工业部今日发布文告,8月贸易总额按年下跌6.6%,至1517亿8870万令吉,出口与进口也双双萎缩。

“出口萎缩0.8%,报813亿6000万令吉,主要是出口至香港、澳洲、台湾、中国、韩国及东盟的数额减少;而进口则大幅萎缩12.5%至704亿3000万令吉。”

根据大马评估机构(RAM)早前的预期,8月份出口将按年萎缩0.1%,进口大跌6.4%;而路透社展开的调查取得的经济学家预测中值,显示出口将年增2.5%,至于进口萎缩将恶化至8%。

8月出口表现出乎意料的糟糕,进口更写下10年最大跌幅震惊了市场。

李兴裕

比较基础较高



对此,中总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李兴裕接受《南洋商报》电访时说,进口大幅萎缩12.5%,预示未来几个月的出口将难以扭转劣势。

因为我国的出口业务,有一大部分是透过进口半制成品加工后再出口。

“先前7月出口数据好转,本来以为看到一线曙光,但现在要做最坏打算了。”

7月出口按年增1.7%,不过进口按年下跌5.9%。

李兴裕上个月针对首7个月的出口表现,重新调整全年出口预期,当时预测全年可按年微增0.7%,但随着8月出口数据出炉,全年表现变得难以预期。

“以最新进出口数据来看,全年出口会否陷入负数仍是未知数,我们暂时维持全年0.5%至1%的出口增长预期,明年则预期将取得最低的增长,介于2%至3%。”

他披露,进口表现逊色,除了因资本货物、半成品与消费品进口都双位数走跌外,另一个原因是去年8月的比较基准较高。

“去年8月的进口表现称得上是全年最佳,录得约805亿令吉。无论如何,最新的进口大幅走跌,代表未来几个月的出口不会太好,估计下半年经济也将逊于上半年表现。”

全年料萎缩1%

大华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吴美玲也看淡我国全年出口表现,基于半成品与资本货物持续走跌,预期出口前景将继续惨淡。

“因此,我们将全年出口预估,从原先的1%至1.5%增长,下修至萎缩1%。”

我国今年首8个月贸易总额录得1.209兆令吉,按年下跌2.1%;出口微跌0.4%至6508亿1000万令吉,而进口则萎缩4%至5582亿6000万令吉。

191005x1101_noresize

出口不给力 只能靠内需

经济学家指,我国出口表现萎靡,无法贡献我国经济增长,只能靠内需撑起经济。

去年,我国内需按年扩张8%。

李兴裕披露,出口不给力,表示内需将面临更大压力,毕竟得撑住整体经济表现。

“我国今年上半年经济取得4.7%增幅,只要下半年保得住4.5%增长率,全年经济仍可达至4.6%,仍符合我们及国家银行预期。”

早前,国行维持今年全年经济增长预测,介于4.3%至4.8%。

进口大幅萎缩,就是对经济走向的一大示警。

明年挑战大

李兴裕指出,明年经济增长的挑战更大,中美贸易战的冲击将全面反映在经济走势。

“所以说这一次的预算案很重要,除了争取在短期内刺激经济,政府也必须加速执行政策,我们才能共同面对艰辛的挑战。”

预算案应重药救经济

经济学家冀望,政府应该在2020年财政预算案里推出振兴经济配套,争取在短期内提振经济。

李兴裕指出,新一年的预算案应该朝向扩张式政策,政府应该趁预算案下重药保住经济增长。

“(政府)可以聚焦短期内有效应的发展计划,及从就业方面比如鼓励私人界聘用大学生,着手振兴经济。”

2020年财政预算案将在下周五(11日)出炉。

早前,财政部长林冠英曾透露,基于全球经济陷入不确定状况,政府有可能采取必要的扩张性措施,应付不时之需,但他认为以任何暗示都会对资金市场带来冲击,因此拒透露更多详情。

重启消费税不意外

李兴裕认为,我国目前确实需要钱偿债,故对于政府有意探讨重新推行消费税(GST)并不感意外。

“希盟政府是个相当克制的‘当家人’,在没有新收入的情况下仍能坚持撙节,如果有消费税收入辅助,相信将能更好推动国家发展。”

首相敦马哈迪医生昨日说,若人民觉得消费税是一项比销售及服务税(SST)更好的税制,政府将会考虑重新推行。

不过,林冠英表示尚未接获来自首相的指示,同时需要有无可争议的证据,证明人民支持这项税制,政府才会考虑推行。

谈及预算案潜在出炉的利好政策,李兴裕指出,不要祭出新税务就是最好的政策。

“如果情况允许,政府可以考虑为私人界推出税务奖掖或奖励,而所谓的奖掖,不一定是减低个人所得税,可以是其他的减免,主要是减轻人民负担。”

林冠英早在6月底表明,政府无意在2020年财政预算案加征新税,包括遗产税。

中美贸易战没突破

双电及再出口首当其冲

中美贸易战悬而未决,电子与电器产品及再出口领域首当其冲,不过,原产品尤其液化天然气(LNG)及棕油相关产品的出口,或可稍微缓冲下半年的跌势。

MIDF投资研究经济学家通过报告指出,国内出口今年来都稳定增长,但8月却首次走跌,按年萎缩0.8%。

“我们认为,这只是短期现象,一旦LNG出口稳定,则国内出口将恢复增长。”

此外,增值空间不大的再出口,跌势仍持续,但跌幅并不大,8月按年滑落0.3%。

“不过,再出口活动自5月开始缓步改善,只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加上贸易战等下行风险,再出口的前景也令人感到沮丧。”

经济学家披露,全球经济放缓及贸易战作祟,电子与电器产品8月的出口按年减少7.4%,为2013年2月以来最大跌幅。

“其他主要出口产品如石油及LNG也走跌,不过,棕油相关产品则反弹走高,按年双位数增长23.3%,基于印度需求稳健,我们预见,棕油相关产品出口未来几个月或攀高。”

令吉走低助力

MIDF投资研究认为,中美贸易战始终是一大隐忧,致使第三季出口前景蒙尘,不过相信原产品如LNG及棕油相关产品的出口,可抵消贸易战带来的冲击。

“而且,令吉兑美元走贬也可为出口带来助益,因此,我们维持全年出口增长预估,相信可达1.7%。”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探索与印尼东盟新关系 黄循财传承狮城经济传奇

报道:雷铂逊

黄循财传承狮城经济传奇,但外交上他会面对很不一样的区域形势,东盟国家如印尼正寻求贸易与技术自主,影响新加坡地位。

新加坡第3任总理李显龙下月即将卸任,他留下给新加坡的遗产包括傲视全球的经济成就,按今年IMF最新统计,新加坡的人均GDP约九万一千美元,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则达到13万4000美元,高居亚洲四小龙之首。

李显龙在任20年间,新加坡的GDP翻了一倍,突破4000亿美元,国家管理的资产(AUM)翻了8倍,达到3万6000亿美元。同期间,新币相对于主要贸易伙伴升值四成,表现远胜美元,让新加坡财政与货币稳定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李显龙在经济方面给下任狮城领导人黄循财留下了良好基础,可是,在政治与外交方面黄循财无法单纯“继承”李显龙的遗产,因为他将会面对很不一样的区域形势,特别是关于新加坡该如何处理与东盟各国的关系,未来的变局都务必会要求黄循财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套对于外交的理解。例如,随着RCEP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中国的区域影响力大增的环境下,东盟的领导权以及东盟内部的竞争关系都将会成为影响未来的重要变数。

东盟从建立开始就是一个区域性的“抵御共产主义”组织,新加坡已故领导人李光耀、马来西亚前首相敦马哈迪以及印尼已故前总统苏哈多曾经被认为是东盟的“三驾马车”,领导东南亚地区国家遏制共产主义,在这段期间,东盟各国之间的经贸网络已初成体系,由新加坡作为技术先进、资本集中的一方,对来自东南亚的天然资源(如石油、棕榈油)进行加工。

特别是印尼与新加坡两国间的关系特别有代表性,两国之间的产业连结经常都被认为是东南亚地区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缩影,新加坡经济高度发达,是东南亚地区面积最小的国家,却是印尼最大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国。

印尼是东南亚地区面积最大的国家,为新加坡提供农作物原材料及劳动力等。

随着冷战结束以及中国采取改革开放政策,东盟作为地区组织的主要活动集中在经贸合作领域,此时新加坡作为东南亚最发达经济体,加上先天靠近马六甲海峡的关隘,守着全球约四分之一的货物和约三分之一的石油运输,得以建设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及最现代化贸易港口,吸纳东南亚各国的资金以及各种商品物流,包括人才和技术。

转口印尼棕油

例如,印尼各种商品出口也借助新加坡的转口贸易业务,销往世界各地,其中最具竞争力的出口商品之一是棕油(palm oil),许多印尼当地棕油公司都会选择在新加坡上市或者以新加坡为总部基地,而新加坡的政府与商人也在这个过程当中赚取了一大部分的利益。

而这就形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棕油公司开始选择以直接火烧森林(又称为火耕)的方式开垦森林并造成祸及邻国新加坡的霾害的时候,新加坡政府才发现自己陷入了利益冲突的两难位置,数次抗议后终也未能处理。

在RCEP的框架下,中国—东盟合作将会是一个印太区域发展的大趋势。而在中国的经济与技术刺激之下,东盟国家的选择比以前多了,反而会以另一种心态看待与新加坡(以及日美英资本)的关系。

例如,印尼海事与投资统筹部长卢胡特在4月会晤正访问印尼的中国外长王毅时就表示,不希望印尼出口商品过境新加坡,而是直接到达东亚市场。卢胡特更透露,印尼正在开辟新的印尼棉兰至中国宁波的航线,言下之意就是,印尼想降低对新加坡的经贸依赖,印尼本身就是一个位于海洋枢纽的大国,无需再靠他人。

除了中美关系的变动深刻地影响全球局势以外,对于新加坡来说,中国的崛起加上东盟历史上“围堵中国”的性质减退,导致很多东盟国家看到彼此之间根本权力格局改变的可能,而正是在这个复杂的局面中,黄循财需要找到一套有别于旧日的治国之道。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