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中国科创板首秀火爆
分析员警示高波动风险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左)与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一同为上海科创板的开板主持鸣锣仪式。

(上海22日讯)上海科创板取得“开门红”,成交额、换手率等超过预期。在经历了首日的成倍暴涨之后,分析员预期后市个股表现或出现分化。

彭博汇总数据显示,科创板首批新股周一平均涨幅在翻倍以上,半导体类公司表现突出,中微公司本益比飙升至405倍。



25只新股累计成交额相当于沪深股市(不含科创板)总成交额13%;20余只触发盘中临时停牌机制。

从科创板“首日上市交易那么火爆的情况来看,肯定是成功的,科创板是政策性任务,必须要保证它是成功的,”联讯证券分析师朱俊春表示,“涨幅比想象还要猛一些,有的股票涨300%多还是超预期的,这种情况要么是定价不合理,要么就是炒作过猛。”

未来几天保持震荡

耀才证券分析师黄泽航认为,今天科创板成交表现超预期,受较高的平均涨幅和换手率影响。后面几天预计还会继续保持震荡,个股层面走势可能会出现分化。

首日交易结束后科创板相关要点数据如下:



●25只新股涨幅介于84%至400%,平均达140%;涨幅最大的是安集科技,最小的为新光光电。

●总成交金额485亿元人民币(约303亿令吉),相当于不含科创板的沪深两市总成交3655亿元(约2284亿令吉)的13%。

●首日收盘后,25只新股平均静态本益比达95倍,相比于上证综指的14倍和创业板指的58倍;其中本益比最高的为中微公司,有405倍,最小的中国通号在31倍,不过这也大幅高出中国通号H股的12倍。

●主板市场走势低迷。科创板在A股的对标股普遍下跌,券商股在A股和港股两地均下跌。

半导体股本益比405倍

首日交易中,涨幅最高的五席中半导体类占据了三席,其中中微公司在以171倍本益比发行的情况下,交易首日的本益比被推高至405倍,投资者热情之高可见一斑。

涨幅较大的个股“共同特点是都涉及到电子类行业,特别是半导体行业,从日韩之间的争端等事件来看,谁掌握核心技术、谁掌握核心原材料,谁就在未来掌握主导权,”西南证券分析员张刚在电话中表示。

“市场对半导体类公司发展壮大做强都有很高的预期,也就形成了比较高的溢价。”

虹吸效应明显

在科创板涨势如虹同时,A股主板走势低迷。上证综指周一收盘跌1.3%,退守2900点以下,恒生指数也跌1.4%。创业板指数下挫1.7%。

联讯证券的朱俊春表示,科创板上市对整个A股市场流动性的虹吸效应明显。科创板在A股的对标股、券商股均走弱,分析称股价已反映科创板带来的潜在提振,今日下跌当属获利回吐。

不过耀才证券分析师黄泽航也指出,未来随着科创板交易趋于稳定,流动性预期渐明朗,(主板走势)有望逐步好转,且月底的政治局会议亦有有望带来一些憧憬,形成支持。

反应

 

国际

中国明年电动车产能过剩

(北京29日讯)据《日经亚洲》报道,中国电动车产能远大于国内需求,但仍以惊人速度扩张,预估明年会有近2000万辆过剩产能,加剧了全球对于中国电动车出口海外将大打低价割喉战的担忧。

《日经亚洲》指出,汽车业产能利用率通常要达到80%左右才能损益平衡,但包括电动车在内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仅有大约50%。由于产能过剩,中国有几家新兴的电动车商已宣告破产。

中国电动车制造商能够压低成本,是因为电池采购网络集中在中国。

根据韩国市调机构SNE Research,就电动车安装的电池厂牌而言,去年全球前10大电池制造商之中,中国企业就占了6名。电池核心元件正极材料约有80%是在中国生产。

电动车制造成本中,电池就占了30%至40%。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中国电池平均价格约为欧洲和美国的80%。对于中国电动车商而言,钢材和其他零件可以低成本取得,政府也慷慨为研发和建厂提供大量补贴和其他支援。

由于投入电动车市场的门槛低,导致大量中国企业纷纷加入生产行列。根据中国工信部的数据,去年中国国内有超过50家企业在制造新能源客车。

中国电动车产能不断增长的速度,已远超国内需求。中国媒体指出,综合车商和地方政府的规划,预计中国新能源车产能将在2025年超过3600万辆,预估全年销量约1700万辆,因此会有近2000万辆的过剩产能。

部分中国制造商认为,增加对欧洲及东南亚的出口,可解决产能过剩危机。一个汽车产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23年新能源车出口量大增78%,来到120万辆,部分人士认为,这项数字明年将达到350万辆。

这会对日本及欧洲汽车制造商造成冲击。比亚迪和其他中国电动车商正进军泰国和其他东南亚市场,日本汽车制造商在这个地区有着高达80%的市占率。

世界各地对于中国电动车商的警惕感正日益加深。欧盟正调查中国电动车是否在有补贴的支持下,得以低价贩售,不公平地阻碍竞争。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本月访问中国时,美方同意建立一个讨论产能过剩议题的框架。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