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雷京出席图片展】如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
马中友谊仍稳固

(吉隆坡28日讯)所谓“床头吵架床尾和”,国际贸易及工业部长雷京今日幽默比喻,马中两国友谊关系仍然稳固,犹如婚姻中的夫妻,偶尔会因琐碎的小事吵架,惟最终还是黏在一起。

雷京说,马中两国交往实现互利共赢,创造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不仅在贸易、科技,亦包括教育,如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



“要知道,我们(新政府)和中国政府仅在一起第四个月,你看我们(两国)关系,正在稳步建立中。”

他强调,若仔细观察,自首相敦马哈迪医生二度拜相以来,首个展开国式访问的国家是中国,这意味着马中两国友谊关系稳固。

相关新闻:

【雷京出席图片展】鼓励中国人买大马货 马中矢推动双边贸易增长



反应

 

言论

马中50年再上一层楼/谢诗坚博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10月1日立国;马来西亚则在1957年8月31日独立,前后相差8年。

但尽管中国已在1957年向我国招手,但基于首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的政治立场,没有与所有共产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直到1970年9月第二任首相敦拉萨上台后,才建议东南亚国家采取中立和不结盟政策。

我国于1972年与苏联等共产国家建立邦交,两年后,即1974年,敦拉萨率一个庞大的代表团访问中国(5月27日至6月1日);更在5月31日在北京宣布马中建立邦交。

这是继美国总统尼克逊于1972年对中国的破冰之旅后的另一件轰动国际的大事。

美国让全世界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与立场,也因美国提早一年(1971年)不再围堵中国,也就发生中国进入联合国取代台湾的地位。

如果说是尼克逊改变了世界的格局,那么敦拉萨之旅就是改变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立场,以塑造一个无核、中立及不结盟的东南亚。

其中最显著的是在多年以后,马来西亚政府也结束了它与马共长达59年的斗争,三方(马泰政府及马共)也在1989年签署和议。

马中贸易大跃进

由于这一突破,马中关系也大大改善,前往中国旅游和从事贸易的马来西亚人越来越多。而更重要的是,马中贸易也因马共结束斗争而突飞猛进。

例如在1971年(建交前)马中的双边贸易只有2672万美元,到了1985年,两国贸易额达到3亿6800万美元。在1990年,两国的贸易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达到11.26亿美元。

在2002年时,两国贸易首次突破142亿美元。而在2008年时,马中贸易总额已在东南亚国家中占榜首地位,达到534亿美元。

在此之后,马来西亚与中国的贸易额每年都保持在东盟国家中的第一位,已连续15年独占鳌头。在2022年时,马中贸易额高达2036亿美元;而在2023年时,更达到13384.4亿令吉,近3000亿美元。

随着2023年12月开始,马中两国的旅客已免去签证的手续,也鼓励更多的中国游客涌入大马。

根据马来西亚移民厅的记录,2023年有2600万人次游客访马,排名第一的是新加坡;有1264万人次,接着是印尼316万人次,第三是泰国207万人次,而中国则占140万人次,排名第五。

有人这样估算,如果中国游客增加到每年500万人次,每人平均消费3000令吉,这样马来西亚就可从中国游客身上增加150亿令吉的收入。

中国人来马留学激增

除了旅游业是我国的第三大收入外(制造业及服务业各占第一及第二),另外一个也不被人警觉的是,中国留学生先后来马已超过原先的10万人,占外国生比例的30%。

根据所知,以前来马来西亚读大学,以考取硕士和博士者为数很少,但近年来却突然激增。据槟城理大教授告知,目前在理大攻读高学位的学生就有5000名之多。他们之所以到马来西亚留学,主要是可以在中国停薪留职,待毕业后再回到职场。

至于在吉隆坡及其他州攻读高学位的中国生究竟有多少就不得而知。有人形容这是近几年来的新奇现象,也似乎说明马来西亚的公立大学也希望增加收入,因为政府对大学的补贴也是相当高的,总希望学生及老师们能找外人赞助研究经费,正好中国学生可以填补这个空缺。

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和生效,也为中马关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RCEP是于2012年由东盟发起,涵盖东盟加上中国、日本、韩国、澳洲及纽西兰所推行的自由贸易协定。

这个协定生效后,将逐步使国与国之间90%以上的商品关税大大降低,从而为马中贸易注入更多的发展动力。

打造“数字丝路”

中国认定,在RCEP的帮助下,有助提升一带一路的合作项目。对此,中马两国将以航运等现代化服务为引领,并以加工贸易和特色产品为支柱,着力培养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三大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以便打造中国—东盟的“数字丝路”,以成为一个示范区。

中国相信,际此马中进入建交50周年,两国在打造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新增点上,将有助加强基础设施,绿色发展等多领域的合作,进而构建更为紧密的马中关系。

以此发展下去,再过50年,马中又是另外的新景象。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