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独家】网罗顾客满足需求
线上实体通吃是王道

电子商务与实体零售(第一篇)



在各种不利消费力的因素下,实体零售领域销售增长率近年不断下梯,加上电商也跳进本来就不蓝的商海中,而且预测电子商务会迅速增长,未来难免血海一片。

不过,若说网购逼人,那么,实体零售业如今也在反攻,不少实体零售商也开拓电子零售这一块;而纯电商也反过来开设实体店,满足线上顾客要求体验产品及服务的需求。

所谓危机、危机,只要敢变,对大部分实体零售业来说,危险中也有契机。

如果你也是做零售的,《南洋商报》今天起的零售领域相关课题的报道,或许能给业者一点正能量。

线上+ 实体(O2O,也称线上+online to Offline),已成了我国零售领域时下的一个变通方程式,这大趋势下,一些连锁式零售商店趁机“少店化” 及通过电子零售,开拓另一方销售的无形版图。



大马零售集团董事经理陈海信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强调,在可预见的未来,一个成功的大马零售商,必然是能通过线上+ 实体而通过多渠道销售产品的业者,这些渠道包括实体店、智能手机及网络营销平台等。

陈海信:2017年的大马电子零售总销售额,仅占整个零售领域的约2%。

网销仅占零售2%

他说,电子零售的好处是,就算马来西亚市场小,如果零售业懂得把握科技及时机,例如善用数字自由贸易区(DFTZ),就可以傲翔区域甚至全球。

至于网购威胁实体零售之说,他表示,2017年的大马电子零售总销售额,仅占整个零售领域的约2%,即20亿令吉;同比下,大马实体零售业销售额钜达998亿令吉。

“但电子零售的增长率高于传统零售业的推测是正确的,但实体店的零售总成绩目前仍高出许多,因为电子零售在我国仍处萌芽,它的销售总额在可预见的短期内,要赶上传统零售的销售总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陈海信提醒,述欧睿信息咨询(Euromonitor)报告指出,估计在未来,电子零售的增长率(年均增长18.5%)仍将超越实体店的零售业务。

大马零售集团是一家独立零售研究机构,同时也是大马零售业界的统计权威,主要为国内零售业进行市场预测及业绩调查。

电商续增长 实体难取代

对于“电子零售在未来会否取代实体零售店”的疑问,陈海信直言:“我看好电子(线上)零售市场将继续增长,但不会取代实体零售商。”

他给出两大理由,一为大马传统零售商正接受网购模式,开始将部分业务转向网络平台,但仍保留部分实体店;另一个原因是,纯网上零售商也反过来正在建立实体店,让顾客体验产品与服务。

“大马传统的实体零售商正接受网购的现代技术,许多商家已将网络视为替代的分销渠道,他们正与纯网上的电子零售商竞争。”

他也引述本报之前的报道,即瑞典时装公司H&M不久前宣布该公司将关闭部分的店面,转攻网购市场,并鼓励该公司忠实消费者在网上购买H&M产品。

据了解,国内不少连锁店也这么做,其中一家电器商也在少店化并把业务线上化,把一些表现欠佳或重叠式而致“自己打自己”的店面关闭或转型为体验店,并开拓物流以配合电子商务,从中不但节省租金,也可在实体零售仍是主流的当下,两头兼顾。

上述现象显示,尽管从传统零售转型至网购市场,但业者不会关闭所有实体店面(主要是关闭盈利低的分店)。

它的另一个优势是,有名气的实体商店进军网购市场时,挟带着纯网上零售商没有的优势,即商品口碑。

新零售时代同存共荣

陈海信指出,电子商务暂不会取代实体店,那可能会是10年后或许一些不知名的科技诞生下,才会取代,但不是现在。

“反观纯网上零售商也开始设立实体店,因为他们的忠实客户表达想亲身体验各种新产品的意愿。”

他说,亚马逊开设书店、超市及便利店,阿里巴巴设立购物中心及因看中苏宁云商的线下实力而注资,显示实体店的重要性。

他举例(至截稿为止),网络起家的国内知名女鞋品牌Christy Ng ,已拥有5 家实体店、时装电商网站Fashion Valet也在线下开了3 家实体店、中国相当有名气的手机品牌—小米,曾经也是线上销售商,如今不仅在中国国内,在大马也有实体店能购买小米手机(至截稿时,在槟城皇后湾广场、双威金字塔购物中心及双峰塔购物中心皆有分行)。

一增一减维持店铺数量

由此估计,零售产业(实体店)在“一增(线上)一减(实体)”的情况下,反而会维持一定的店铺数量,大马也将走向电商和实体店同生共存、互相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时代。

提到“一增一减”,这实体及电子零售业的动向牵一发而动全身,多少会辐射至零售产业领域及空间,询及这是否事关国内零售空间过剩的问题时,陈海信回应说,国人消费力遭侵蚀,导致购物广场的盈利下滑,过去两年平均出租率也不断下降,甚至多少影响到巴生谷最流行的购物中心。

蔡家胜:Lazada及iPay等都已成为连锁协会会员。

蔡家胜:紧贴网络时代脉搏  

连锁协会增数字零售会员

大马连锁协会会长拿督蔡家胜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说,电子商务是未来趋势,该会希望传统零售的会员认真看待这一块,鼓励会员用心经营实体店业务之余,考虑增设网络销售平台。

他强调,电子零售每年呈双位数增长,未来从事电商的人数将持续上升,对实体零售既是冲击也是崭新的刺激,这现象也促使该会新会员制度的诞生,即“数字零售会员”。

“本会尝试通过接受电子零售商为会员的模式,紧贴网络时代脉搏,很高兴一些著名的电子商务运营商如Lazada及iPay等都已成为本会会员。

“我们期待在新会员协助下,一起推动零售业线上线下的良性扩展,就像美国与中国一样,电子零售商有自己的实体店,反之,传统零售商也有网络销售平台。”

蔡家胜举例,该会会员之一,即著名服饰品牌帕蒂尼(Padini)控股有限公司,自3年前将线下的资源转化为线上商品,以提升整体市场份额,目前已获得亮眼成绩,归功于品牌的强势影响力。

相关新闻:

【独家】线上线下融合 实体零售不惧电商

【独家】O2O取各家之长创成功模式 诚信零售活命要诀

【独家】未启动电商平台 70%中小企须动起来

独家报道:陈协运

独家报道:陈协运

独家报道:陈协运

独家报道:陈协运

独家报道:陈协运

反应

 

财经新闻

【独家】无惧TRX强势登场 商场奇招求突围

独家报道:凌侨森

大马购物中心数量数不胜数可谓众所皆知,2023年TRX购物中心更在万众瞩目下强势登场。

TRX购物中心开幕之初,吸引了无数眼球,更有民众特意前去造访,成为一时佳话。

可是,一栋接一栋引人入胜的购物中心推出,不禁令人想起曾经火热一时的议题——商场过剩。

虽有专家持续警告,我国零售产业供过于求,但发展的步伐却终未见减速。

尽管供过于求加上竞争激烈,发展商为何还持续建造购物商场?众多商场要如何鹤立鸡群?又如何在红海当中存活下来?大马的消费市场足以支撑这么多购物中心吗?

《南洋商报》走访多个业界专家与分析员,一同剖析这个犹如计时炸弹的问题。

经济若续增长  不怕供过于求
商场靠优质品牌增值

兴业研究机构资深产业股分析员龙国雯认为,只要发展商构思的商场概念出众,并引进优质品牌商,就有能力在市场上生存下来。

另外,大马莱坊(Knight Frank)商场管理及顾问董事袁美珠也表示,购物中心发展商与零售业者相互配合增值的新模式,会是该领域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

另外,大马产业和设备管理人协会(MIPFM)副总裁陈鍵华指出,如果经济能维持增长,商场供过于求的问题料不大。

其实,大马购物中心供过于求非新鲜事,此情况在疫情前更是严峻,2018年的一条新闻标题仍让人记忆犹新——“40公里大道20商场”。

人们只要搭上加影线捷运,从加影站出发至桂莎白沙罗站,沿途上就已有数家大型商场。

一路上,将先抵达Eko Cheras广场和蕉赖利双广场,接着有双威Velocity和MyTown购物商场;市中心,除了有刚加入血拼路线的TRX购物中心,吉隆坡中环和武吉免登捷运站都非常靠近购物商场。

去到桂莎白沙罗前,还有万达购物中心(1 Utama)以及eCurve,活脱脱的一条血拼路线。

先不谈其它商场,TRX购物中心开幕之际,风头可谓一时无两,当时更有逾千人排队驻守现场先睹为快。

此等开幕盛景,似乎也让人短暂把供应过剩的课题抛诸脑后。

去年开9新商场

若把TRX购物中心计算在内,全马在2023年,共有9座购物中心或商场面世,总净出租面积高达21万8828平方米,约等于30.6个标准足球场。

从官方数据来看,大马商场供过于求的情况,其实一直存在。

根据国家产业资讯中心(NAPIC)的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国内共新增了9家新商场,将全国商场数量推升至1074座,现有零售空间更高达1769万平方米,约等于2477.6个标准足球场。

当中,雪兰莪购物中心数量以155座领先其它州属,零售空间达395万平方米,并且还有33家商场或113万平方米的零售空间待推出。

除了雪州,该报告也进一步透露,吉隆坡、柔佛和槟城,也是购物商场高密集的地区。

巴生谷今年增3商场

莱坊在《2023下半年产业报告》统计中亦指出,2024年内单是巴生谷,购物商场将再新增3家,净可出租面积料为170万平方尺。

当中,包括了吉隆坡市中心的默迪卡118、第二阶段的白沙罗高原(Damansara Heights)购物广场,以及雪兰莪Elmina Lakeside广场。

仅在吉隆坡市中心推出的新购物中心,净出租面积便占了总数的83%。

换句话说,吉隆坡在购物中心的增长和供应上,也比其它州属来得高。

看好中产阶级增长

询及为何在供应过剩的情况下,发展商还一直部署建设购物中心或零售空间?

大马莱坊商场管理及顾问董事袁美珠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表示:“我认为,‘供应过剩’一词形容国内商场情况稍有过头,毕竟每家商场都是经过严密规划与部署才推出市面。”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建筑和开发活动渐增,市面上将迎来更多新建商场。”

她解释,由于发展商看好未来中产阶级人口的增长,规划及部署新购物中心也在逐渐提上日程。

最重要的是,发展商与零售业者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正在改变。

她说:“商场佳节期间作出的布置,加上零售商进行的营销或促销活动,都有利于吸引客流量。”

随着客流量上升,商家更有可能入驻购物中心开店,那么在双方之间便能达成双赢的局面。

由此层面来看,发展商和商家即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我们用TRX购物中心为例,它具现代感的设计和基础设施,恰恰是其成功的一大特点,这也引起民众好奇并前去游逛,很好地为其带来可观的人流量。”

“强劲的人流量支撑,也让TRX购物中心成功签下了许多海外知名品牌入驻,使两者间获得双赢。”

增强产业附加价值

对于商场过剩的课题,大马产业和设备管理人协会(MIPFM)副总裁陈鍵华认为,兴建购物广场,主要是为了增强发展商在区域内的产业附加价值。

“一般上,发展商在同一区域也有其它类型的产业,如办公室、酒店以及高档住宅。若能在区域内打造一座商场,便能改善区域资产的吸引力。”

不过,如果商场与商场间的距离,仅在15至30分钟路程内,便会加剧业者间的竞争。

“我认为,业者间的竞争还会因其它因素而加剧,其中包括需求减少、人口增长缓慢、薪资等因素,都将冲击商场收入。”

所以,购物中心应作为强化城镇发展计划为目而建造,才能为区域带来额外的附加价值。

因此,发展商在部署商场建设前,须确定发展目的。疫情复苏后,经济稳定增长,购物商场面临的供应过剩也可以获得解决。

但最重要的是,发展商要先做好市场研究,包括车程距离、主要和次要消费者的市场等调查。

若期望通过发展商场来获得回报,则建议考虑转为综合发展项目,而这相信也是未来的大势。

袁美珠补充,发展商须在作规划时,详细把发展的位置确定下来,以及商场进出口的安排。

若该过程不严谨,后续的影响会是持续性的,最终导致民众前来商场消费的意愿降低,也影响发展商的投资回酬。

强化与零售商关系

袁美珠表示,陆续推出的新商场不免加剧业内的竞争,但正因如此,发展商应把焦点放在强化与零售商的关系上,尤其是新项目。

她指出,发展商应专注培养强力和具创意的行销团队,借此来带动购物商场的人潮。

“因为确保了人潮后,就有转换成零售业者营收的潜力,而这也是发展商必须提前规划好的计划,这样才能确保项目出租率稳定。”

换句话说,具创意的行销,配合上购物商场业者的思维,才能确保出租率的稳定,并最大化发展商的投资回报。

她强调:“以上都是发展商在推出项目前,需提前拟定好的计划,这少说一整年的活动都需提前做好准备。”

设计概念先抓眼球

兴业研究机构资深产业股分析员龙国雯认为,以如今的情势来看,购物中心的成功关键,应与它的主打概念挂钩。

在2023年底推出的TRX购物中心,位于吉隆坡市中心,占地70英亩,拥有多个现代化基础设施,无论装潢或设计上都颇具现代感。

龙国雯表示,TRX购物中心主打的概念是现代化,并与传统商场区别开来,这也很好吸引市场眼球,并引来多家知名品牌入驻,人流量自然也会随之提升。

入驻TRX购物中心的品牌,主要包括汇丰银行、保诚、华为、苹果、艾芬银行及各种奢侈零售品牌,这也为市场创造了逾3万个就业岗位。

她说:“哪怕围绕在商场过多的课题讨论已久,但只要发展商在概念上下功夫,必能吸引人们前来光顾。”

当商场有了客流量,发展商在招揽品牌商入驻时,也就更加容易,这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长久持续经营下去。

老牌商场翻新增吸引力

然而,有人欢喜有人愁,因新商场的推出,对老牌商场来说是一大警示和危机。

陈鍵华表示,建议小型或老牌商场通过翻新、装修或改善内部设计,来提升吸引力,以此保持竞争力。

他解释:“缺乏生机的小型和老牌商场,一般面临客流量稀少和租金收入下滑困境。为了改变现况,发展商应考虑通过装修或翻新商场,以全新的面貌视人,才能更容易吸引人流。”

“当人流逐步回升后,租金停滞不前的困境,也将获得改善。”

同时,商场的管理层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陈鍵华指出,管理层应时刻积极管理商场的运作,才能确保紧跟市场脉搏,适时推出节庆相关活动,否则一成不变的商场,将难以吸引人潮,长远来说终究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厄运。

旅游年带旺高端商场

三位受访人也不约而同表示,高端商场的竞争虽会升级,但还处在健康的水平。

TRX购物中心的市场定位,与阳光广场(Suria KLCC)和柏威年广场相似,都是锁定高消费群体,更在吉隆坡市中心形成“黄金三角”的热门标志。

陈鍵华认为,随着我国为筹备2026年大马旅游年,市中心的高端零售区终将从中受惠。

“吉隆坡市中心的标志性地标,预计将会是外国旅客的热门景点,这也将进一步强化区域的商场收入。”

本地消费者为主力

然而,外国游客只是一剂间隔性的催化剂,不是一个长久激励因素,本地消费者才是推动商场的“主力军”。

袁美珠表示:“外国游客来马的消费并非持续性,商场主要还是依赖在周边工作或居民来推动增长,毕竟如今的趋势多以综合开发项目为主。”

她也补充,相比起疫情前的客流量,数据显示已有复苏的趋势,甚至超过疫情前的水平。

另一边厢,陈鍵华也点出零售行业今年面临的风险。

他表示,随着服务税从今年3月调升至8%后,可能多少会抑制市场的消费情绪。

“毕竟服务税调整也可能影响本地家庭的开支,加上民众收入停滞不前,可能会影响商场的收入前景。不过,整体情况还是需要继续观察。”

对于国内的消费前景,龙国雯则较趋向乐观。

她说,服务税调整虽会令特定领域的物价走高,但公积金灵活提款的第三户口政策执行,相信有助抵消服务税带来的消费压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