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独家】学者否定反中论 投资理念待磨合
马中关系乍寒还暖

新时代马中关系(第二篇)



首相敦马哈迪医生的果敢与强势,会否造成马中关系降温或疏离?这一场经贸风波,会否影响甚至改变未来的马中关系?

国际舆论迫不及待地将马哈迪与我国划入“反中、反一带一路” 的立场,但评论学者否定反中论,并认为此时是马中两国关系和投资理念的磨合契机,甚至有助进一步促使马中关系升温。

从东海岸铁路到石油输送管大型投资项目相继被暂时喊停,希盟政府一再强调是基于国家经济利益而紧急刹车,中国方面和国际评论则将事件焦点上升到“继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之后,一带一路又在马来西亚遭挫”,甚至评析“马来西亚的底气从何而来?”

至于国内反应,普遍上支持新政府当机立断的决定,并且对过去一个月来马中两国相互派出特使访问的积极表现,乐观看待即将展开的正式谈判,深信能纠正前朝政府所签下的不平等条约;但无可否认,始终有人尤其政敌,却又对马哈迪对于中国的立场,以及未来马中关系的新发展,会否走向更好的局面,心存疑虑。

分析认为,马哈迪敢于接连暂停中资项目,一方面是针对前朝政府的政治斗争,一方面是大马对中国发展一带一路的重要性。巨大的战略和经济利益,是马来西亚与中方谈判的两大筹码。



投资理念与中国不同

对此,马来西亚亚洲策略与领导研究院国际事务高级顾问胡逸山博士强调,“必须先了解马哈迪的投资理念与中国不同,但绝对没有反中,更没有反对一带一路”,而“马哈迪时代的马中,比任何一个领袖时期更加如胶似漆”。

“投资对于马哈迪而言,就是某外国企业来我国设厂,为我国人民制造就业机会,在某种程度上转移技术予我国,这是很传统的投资概念,也是邻国泰国、越南和缅甸转向工业化的投资模式。这是马哈迪认为最恰当、舒适的投资方式。”

但是,中国的投资理念和经验却是“要致富,先修路”——唯有基建先行,才能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他们(中国)认为要先把基础建设做好,公路、铁路、水电供应到位,就会吸引海内外的人前来投资,所以基建是中国的经济发展重点,这是中国本身的发展经验,并且是铁板钉钉的成功经验,所以一带一路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将这种成功的发展经济理念和做法复制、延续、分享或扩大到其他沿路国家。”

胡逸山:希盟政府的最主要考量是国家经济利益。

仅不满前朝借大项目中饱私囊
马哈迪没仇视中国

新政府认为,前朝政府利用这些大型合作项目中饱私囊,导致国家背负沉重债务,重伤国本和人民,因此喊停,坚持重新检讨和谈判有关项目的不平等条约,尤其是造价过高的问题。

胡逸山认为,即使如此,希盟新政府并非怪罪中方,而是怪罪前朝政府,利用马中关系和一带一路发展,“趁机逼迫”中方抬高价格,这一点也从马哈迪数次在官访时为中方辩护,以及强调马中关系始终友好的表态中,清楚体现和证明,他对中国并没“仇视感”。

并非所有喊停的大型项目都有中资参与。(档案照)

喊停项目非全中资

他认为,项目喊停并非针对中资,而是恰好有关项目与前朝政府有关,所以“中招”,但并非所有喊停的大型项目都有中资参与。

“所以,投资理念的不同,以及前朝政府的舞弊嫌疑,成为暂停这些项目的两大原因,希盟政府的最主要考量是国家经济利益。”

他说,若不当机立断喊停,等于任由问题恶化。

“重新检讨和谈判不合理的条件,厘清问题,才能达致更良好的合作。从这一个多月的演进看来,马中双方也展现积极协商,尽速解决问题的诚意。

“在权衡得失轻重之间,必然要果断选择,暂时停工或许让双方都受到一些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国家利益和未来发展,而不论终止合约(毁约)或拖延,对双方都有弊无利,也不是双方想要的处理方式,所以速战速决,互相让步,相信会是最正面的处理方式。”

他说,马中关系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而无论从政治或经济层面,马中两国都是不能没有彼此,相互需要、相互依赖的紧密关系。

战略盟友唇齿相依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发展中国家的龙头老大,更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讲求务实的马哈迪非常清楚这一点,而中国也不能失去马来西亚这个盟友,因为我国处于一带一路发展的枢纽位置,也是东盟区域里配合度和信誉最高的国家,而且政治和经济环境稳定。

因此,胡逸山认为,马中关系依然乐观,中资也不会因此减少。此次的决策在初期或许会造成一些小影响,但两国领袖都是务实的人,双方关系也会很快恢复,甚至更胜从前。

陈亚才:有必要重新检讨项目合约。

陈亚才:经济政治两大考量
切断前朝政商关系

时事评论人陈亚才认为,经济和政治,是新政府对多项大型项目紧急刹车的两大因素。

在经济层面,以东铁工程为例,两个阶段共810亿令吉的惊人造价是最大问题,与经济学家佐摩评估的300亿令吉差距太大,落差整整两倍的经费或估价是否被用作“其他用途”?

“令人觉得微妙的是,不论是马方或中方,都没有反驳这个疑问。”

他从政治因素进一步分析,此举也将前朝政府的政商关系切断,更切断前朝政府和各政党或领袖直接或间接的财务来源。希盟政府同时也通过“揭发弊案”的手法力揭前朝政府的贪腐,以巩固其新政权,证明选民的选择是对的,并借此延长“蜜月期”,以便有更多时间落实百日新政。

“所以,不论从政治或经济因素看,都有重新检讨项目合约的必要。”

恢复工程可能性偏高

无论如何,他认为,从马哈迪和希盟政府的谈话、与新加坡和中方等各方面的互动,都透露出“重新恢复原有工程的可能性偏高”的讯息,只是需要重新议价,或是规模及合作条件上有所改变。

他说,两国的考量重点不同,我国主要是政治考量,中国的考量重点则是经济。

“对比早年中国在处理商务问题上的策略,如今是在商言商,民族情感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折扣,换言之,有20%以上华人的大马并没有因此受惠,合约反而比市价高。

“另外就是一带一路。马来西亚在沿路60多个国家里,被中方排名在配合度最高的5大国家之一。马来西亚的重要性就是作为中国在东南亚的重要据点,相比他国如泰国、新加坡和印尼,这些国家皆保持观望,没有与中国建立紧密关系,所以马来西亚就成为重要伙伴。”

他补充,我国是先喊停的一方,而且对马方而言,有关工程并非紧急计划,但中方却不想失去我国这个据点,而影响一带一路的发展。

此外,新政府公开喊停的做法,也等于是对国际的一项宣布,不止影响马中关系,也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可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反弹。因此,在处理有关问题上,不只是合约谈判,而是综合性的考量,包括经济、政治、一带一路、国际形象。

对外资不照单全收

陈亚才认为,不同外资有不同的投资,可满足我国的发展需求,我国可选择招揽所需要的投资性质,而不是照单全收。

“有关外资是否对我国的长远发展有正面帮助和利益,正面和负面影响(利弊)的对比、会否破坏环境造成长远危害等等,都是一个国家在选择外资时的考量因素。新政府对中资就是有检讨、评估、选择性的。”

锺志强: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锺志强:善用中国优势
可引进AI科技投资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UTAR)副校长兼优大商业与金融系教授锺志强博士则说,中国在基建和科技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有所谓的“高铁革命”、“微信革命”、“AI革命”(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经济革命”,我国可着重引进这几方面的投资,尤其是人工智能科技方面的投资。

“我国缺乏人力,引进人工智能发展可提高生产力,发展和支撑本地企业,减少依赖外劳,则有望带来革命性的进展,走向高科技经济。”

他说,过去20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表现不俗,如今迈入人工智能时代,也应与时并进,若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与中资达到互惠互利的合作,对我国的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和益处。

“我认为这模式是可行的,若能吸引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投资,比如微信、再生能源、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经济方面的投资,一方面可满足中国的基建条件或需求,一方面可迎合本地发展需求,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那马来西亚在未来20年,将会取得高速的增长,要达到高收入国的目标也不会太遥远。”

东铁两个阶段共810亿令吉的惊人造价是最大问题。(档案照)

工程刹车处下风
谈判靠打“关系”牌

不同于胡逸山、陈亚才及大部分舆论对我国在谈判筹码上具备优势的正面看法,锺志强认为,我国已不再是东盟最具优势的经济体,虽然在政治关系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经贸谈判上,却不再形势大好或必然占上风,马中友好关系或许是唯一能仰仗的条件。

“合约签了就要遵守,毁约就要赔偿,即使带到国际仲裁庭,也是根据条约裁判,这就是我们处于下风的一点,所以只能靠双方都愿意谈判,并且以马中关系为前提。”

对他个人而言,最初认为马来西亚不可能全面停工毁约,拖延是短期策略,直到中介承受不住成本压力而放弃,但这样的可能性极低。

“东铁肯定不会停工,但可能把范围缩小,或是将支撑站点,修改或增减,比如将文冬的站点改去其他地方。我国在泛亚铁路里是具有非常建设性的位置,因此在友谊为重的前提下,互相让步。”

掌握优势互惠互利

他不讳言从政治角度来看,我国确实具有谈判筹码,但是我国的投资条件并不比其他东盟国家占优势,单单薪金方面,就高于泰国、印尼和越南,他国资源不比我国逊色。

所以,他强调,我国必须掌握优势,拿捏好分寸尺度,互相尊重,以互惠互利。

他补充,根据国家银行的数据,2015年我国最大的投资国是美国,接着是日本和香港,中国其实是第四大贸易国,若中国投资减少,美日港等其他投资也未必会增加。

“从投资项目和条件来看,中资所投资的是大型基建项目,比如铁路、电讯业、快铁、高铁、油气等,而美国和日本则以制造业居多,所以未必存在此消彼长的可能。”

下篇预告:金融及商业学者剖析喊停中资大项目的利弊。

相关新闻:

【独家】东铁毁约掀风云 首相访华负重任 引马中列车回正轨

【独家】虽拥与中谈判筹码 大工程喊停损马商誉

特约:陈绛雪 摄影:姚春显、陈成发、黄志强

反应

 

旅游

印度也有龙名叫NAGA

报道|陈绛雪 摄影|黄亮晖/受访者提供

【专访文史工作者陈亚才】

自古以来,“龙”被人们赋予无比神圣而丰富的象征意义,华夏文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石器时代就有“龙图腾”的崇拜。英文“Dragon”和马来文“Naga”都是“龙”,“Naga”其实源自印度梵文,并且早在古印度文明中就已有“Naga”的存在,只是印度“龙”和我们根深蒂固的“龙”形象截然不同。

中华传统文化在农历二月初二有“龙抬头”的特别日子,印度也有从古流传至今的蛇神日和特定的宗教仪式。

在马来西亚的印度庙宇,其实有着大量的印度“龙”雕塑和充满想象的神话故事。

Naga真身眼镜蛇王

从古印度文明流传至今的“那迦·Naga”在中文被译为“龙”,其实是印度神话中的“蛇神”。

“印度龙”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象常出现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

“Naga”的原意是“蛇”,但所指并非普通的蛇,而是眼镜蛇王。

但也有说这个词的用法并没有十分严格,有时也被用来指代大象或真正的蛇,尤其是眼镜蛇王和印度眼镜蛇。

“眼镜蛇”在印度当地语言中的读音就叫“纳格”(Naga)。

“Naga”被用作专有名词是指拟人化的眼镜蛇,而在印度民间信仰里不止有蛇神,还有“蛇族”,被称为“那迦族”,也就是幻化成人形,繁衍成群(拟人化手法)。古印度文明和华夏文明都有“万物皆灵,皆可膜拜”的共同信仰。

对印度“众神国度”来说,万物皆有神性,而且每一个神灵拥有成千上万个化身。所以有这样一种具体而生动的形容——印度神的化身,就和印度人口一样多。

万物皆可膜拜

印度宗教神话中的那迦造型,主要有两种形象,一种是人头蛇身,一种是蛇形象,后者在马来西亚是的印度寺庙相当普遍,最常见的造型就是相互缠绕呈“8”字形。

作为蛇神,那迦阿南达拥有超过一个蛇头,最普遍的形象是以5个头或7个头的雕塑或绘画呈现。

在数千年的演化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得令人惊叹的印度文明,贡献了浩如烟海的神祇故事,许多动物也成为神的化身、家庭成员、坐骑等等,而“龙”(蛇)即为众多的其中一个,既是众神之一(主角),也是众神的搭配物(配角),比如作为耳环、套索、祭祀绳等等。

著名大神湿婆(Shiva,印度三大主神之一)的颈项就缠绕着一条眼镜蛇;另外也常见蛇兜张开,在大神头顶上,作为保护伞。那迦有自己王国,居住的地宫称作Naga-loka 或 Patala-loka,地宫里有辉煌的宫殿。

神话想象无边

印度神话透过想象无边的方式,传达蕴含智慧的哲理,也反映古文明社会对大自然天地万物的崇拜和敬畏。

陈亚才表示,单单一个“那迦”,就创造出不亚于希腊神话的关系网,以及民间流传千年的著名故事,通过故事的方式,传达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细品深思的内涵。

有关那迦的来源,据说是梵天(印度教创造之神,如果希腊神话中的宙斯)的孙子迦叶波(Kashyapa)和梵主(Brihaspati)之女卡杜(Kadru)所生的1000个孩子,其后再繁衍,形成了那迦族,也就是“蛇族”。

正邪两个形象

在印度教里,半神半魔或半神半人的那迦有正面和邪恶两个形象。

正面的形象通常出现在蛇作为大神的坐骑或守护神,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毗湿奴躺在名为“阿南达大神”的大蛇上。

但蛇遇到攻击时就会变成邪恶的动物,印度教里其中一个常见的造型就是黑天(Krishna)站在蛇头上,这个造型代表蛇有攻击性,只有黑天才能制服它。

这个邪恶的蛇魔叫做卡利亚(Kaliya),有100个蛇头,黑天站在蛇头上(制服蛇魔)的造型象征“正义战胜邪恶”。

华人民间信仰的龙是9种动物的综合体,而印度的“龙”那迦则有数量庞大的蛇头,幻化出上百成千的形象化身。

蛇是圣物之一

龙是华夏的图腾和古老民间信仰,蛇崇拜则是印度古老的民间信仰。

龙在中华传统文化里象征尊贵、祥瑞,上天能飞,下水能游,而在印度,蛇是一切和“水”有关的守护者,不论是大海、河流、溪水、水潭和井水等等,都归蛇神保护。

8月8日那迦节

在印度神话与信仰里,蛇象征永恒的时间轮回,因为蛇会蜕皮,具有“褪掉死亡”之象征意义。

《火神阿耆尼往世书》(Agni Purana)、《赛犍陀往世书》(Skanda Purana)及《摩诃婆罗多》等印度教经典,都有赞颂蛇神的篇章。

许多人或许知道印度人不杀牛、不吃牛,把牛视为圣物,但却有很多人不知道,蛇在印度社会也是一种“圣物”,除了供奉蛇神的庙宇,还有特定的蛇神日“那迦节”。

根据印历(Anjali Calendar)的记录,每年4月23日(Aadi 23)是蛇神那迦专属的“那迦节”,称为“Naga Chaturthi”(Chaturthi Fast),寺庙会进行特别的祭祀仪式,信徒会前往参与和膜拜。

今年的那迦节落在阳历8月8日,我国的印度寺庙通常都有进行祭祀仪式。

创世神话“乳海搅拌”

在众多的“那迦”里头,著名的有蛇王瓦苏吉(Vasuki)和千头蛇湿舍(Shesha)。

瓦苏吉是印度著名创世神话“乳海搅拌”(又称搅拌乳海、乳海翻腾)中被当做“搅绳”的配角。

第一条蛇类诞生

根据记载,天神和阿修罗(印度教里的恶神、邪神)经过长期的战争后达成协议,共同搅拌乳海以取得长生不老的甘露。天神捉着那迦的尾,阿修罗则捉着头,双方左右拉动,把海水搅成乳汁,乳海中先后出现月神、吉祥天女、宝石、酒神、乳牛、如意神树、白马、大象和剧毒等等,最终把乳汁搅成了不死甘露。

不论是天神或阿修罗,喝了甘露就可以长生不老。

《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往世书》(The Puranas)、《罗摩衍那》(Ramayana)等印度教重要经典都有记载“乳海搅拌”的故事。

作为上神之一的湿舍,是迦叶波和卡杜的长子,也称作湿舍那迦(Sheshanaga)、阿南达(Ananta),据说是印度神话中诞生的第一条蛇类,也是毗湿奴大神躺着休息时的守护者,共有1000个头,主宰宇宙中的一切星体,支撑大地。

陈亚才表示,一般宗教会中常以5个或7个头代表阿南达,这个造型也是印度寺庙建筑装饰及宗教艺术中常见的体裁,通常以立体雕塑或平面绘画呈现。

无处不在印度龙

马来西亚各地都有印度庙宇,而且很多都有毗湿奴躺在那迦身上的雕塑或壁画。

在马六甲土生印裔村(Kampung Chetti Melaka)的Sri Maha Mariamman Temple(亦称Datuk Chahcar Temple)的雕塑,工艺细致,色彩和谐。

印度庙宇8字形蛇

吉隆坡黑风洞也有相同的题材,但工艺略微粗旷,色彩严厉,两者对比强烈鲜明。

著名的吉隆坡十五碑印度庙Sri Kandaswamy Temple,门塔上就有“乳海搅拌”的雕塑,提那神与阿修罗左右各站一边,正邪分明;吉隆坡怡保路Kampung Kasipillay的Shree Lakshmi Narayan Temple属于北印度风格的寺庙,门楣上的“乳海搅拌”浮雕则相对朴实。

此外,还有供奉蛇神的印度庙,一般常见的都是在一块石头上雕塑两条蛇缠绕在一起,形成重复的“8”字形,这个造型代表蛇神是“无限”的。

同场加映:印度宇宙轮回观

印度和希腊都有三位一体或三相神类似的概念,希腊有宙斯、赫拉及雅典娜“三神组”,印度有“梵天”(Brahma)、“毗湿奴”(Vishnu)和“湿婆”(Shiva)3大主神。

梵天是创造之神,毗湿奴是维护之神,湿婆则是毁灭与再造之神。

古印度文明有着异于常人的宏大宇宙观。根据印度神话,宇宙的轮回会经历4个阶段(Yuga),分别是满分时代(Krta)、三分时代(Treata)、二分时代(Dvapara)和卡利时代(Kalpa)。每个时代持续时间不同,满分时代为172.8年,三分时代为129.6年,二分时代为86.4年,卡利时代为43.2年,而世界如今正在卡利时代。

宇宙从创造到毁灭,周而复始地循环。从最好的时代到最坏的时代,满分时代是最好的时代,国泰民安、安和乐利。到了卡利时代是最败坏、最黑暗、最不好的时代。当宇宙经过4个阶段到卡利时代就等于宇宙毁灭,之后一切进入静止状态。”

印度庙普遍可见的其中一个造型是毗湿奴躺在大蛇身上,处于瑜伽睡眠之中,飘游在无限的宇宙之海上,这个造型表达的是,世界处于停止状态,大神在思考如何重建宇宙。

毗湿奴是以那罗延(Narayan)的形象出现,象征宇宙物质或能量,通过它生命得以获得新的形式。躺着的毗湿奴肚脐上冒出一朵莲花,长出新的梵天,宇宙重新轮回。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