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视频】过关斩将·专栏成大卖点 冷眼创股市分析先河

【百年书刊人物访】系列3

著名股票基本面大师兼《南洋商报》前总编辑冯时能(冷眼)

著名股票基本面大师兼《南洋商报》前总编辑冯时能(冷眼)掀起了媒体股市分析的路线,并通过华文报传递健康的股市投资文化,而这位基本面大师是如何与《南洋商报》结缘?

他又是如何开始撰写股票专栏?一切得追溯回半世纪前的一场千人“选拔赛”……

约60年前,全国上千人申请《南洋商报》的新闻班,最终只有300人获准进入第二圈的笔试,并再从笔试成绩中选出最后10位人选进入新闻班,而通过一系列严格考验的其中一人,就是冯时能。

那时马新分家,《南洋商报》一分为二,而大马的《南洋商报》需要大量编采部人员,因此开办新闻培训班来招揽生力军。

尽管求才若渴,但当时《南洋商报》的招生可说是相当高标,上千人申请,却只录取10人,而“冷眼”就是精挑细选的其中一人。

之后,“冷眼”开始修读新闻班,并在毕业后加入《南洋商报》。

搭上新经济列车

当时在怡保服务的他清楚知道自己必须有一门专业才能脱颖而出,恰巧我国当时正推行新经济政策,而要更深入全面地分析这政策,就得掌握股市的运作。

“新经济政策当初的目的是改善友族的经济地位,但这背后原因关系到英殖民政策及股市操纵,因此我开始大量阅读分析股市,甚至每晚都会阅读公司年报。”

成为这方面的专才后,“冷眼”认为自己或许可以书写成文,让华商可从中受惠,于是抱着试水温的态度开始写股市专栏,结果反应出奇的好,其中发行部更透露,每逢周五专栏出街时,总有不少人排队等着买一份《南洋商报》回家。

就这样,“冷眼”开启了华文报分析股市的专栏,引起了许多关注,也帮助了不少华裔,同时还为本报开创了一大卖点。

引领投资者关注基本面

不得不提,“冷眼”当年的股市分析专栏不仅开创了中文报先河,更解决了当时中文读者难以阅读英文年报和股市分析的窘境。

“基本面其实并不新鲜,只是当时中文市场没有人撰写,而我弥补了这个真空。”

那,为何其专栏会使用“冷眼”这个笔名呢?他揭晓道,原来这是在提醒自己与读者必须冷静分析,而他作为新闻工作者更得以“冷眼旁观”的姿态下笔,不受任何利益单位左右笔调的客观性。另外,他也希望读者能冷静观察及分析整个股市。

遇风波扛重责

由于当年的杰出表现,“冷眼”不断升职,并于1992年出任《南洋商报》总编辑。期间,他曾多次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

有一次,某编辑转载外媒一张邮票般大小的漫画,但因为内容涉及宗教敏感性,因此他一人扛下所有责任。又一次,因为某则广告出现了阿拉伯文字,他也因此遭问话。

正因为他当初默默地扛完所有责任,《南洋商报》才得以在那个还需要每年申请执照的年代,免去被吊销执照的厄运。

如今,“冷眼”早已退休,看着《南洋商报》顺利进入100周年,他自觉当年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提倡健康投资文化

尽管已从新闻线上退下来,然而“冷眼”仍不时在本报提供股市相关的讯息,与读者分享健康的投资心得。他也曾先后出版股票投资相关丛书及举办分享会,吸引上千读者前来聆听,全场爆满,堪称华文报界极为罕见的盛况。

更重要的是, 他也一直通过其文字分享,提倡健康的投资股票文化。这也是为何,每每有人利用其名义开课或试图进行股票操纵时,他不仅第一时间出来澄清,更多时候,他对此痛心疾首。

“南洋人”情深义重

回首在《南洋商报》这30年,他心存感激,因为本报让他有机会发挥所长,同时也提供平台让他推广健康的股市投资理念。在访问期间,他更不时称自己是“南洋人”,尽显对本报情深义重。

也因为他的用心,《南洋商报》的财经内容得以在一众华文报中显得极具权威性与公信力,而本报的财经路线也能走得更稳健及迈向卓越。

 

 

 

反应

 

名家专栏

诈骗猖狂小心为上/万年船

上周政府正式向脸书和抖音社交媒体平台建议,严厉贯彻不准13岁以下儿童注册社交媒体账号的禁令。

万年船真是老糊涂了,这不是已经明文规定了的吗,为什么政府还有建议?

难道他们没有管辖或执法的权利?

听起来这有点像电影禁令,电影院应该帮忙执法,务求年龄不符合18禁的电影的青少年或小孩,不得观赏这些电影。

那么,社交媒体有遵从这些禁令吗?

该严的地方不严,这就是本地执法机构的问题。我要提出的不是13岁禁令,而是充斥许多诈骗案件的社交媒体。

容易掉入陷阱

只要稍微浏览脸书,便可以发现,十则广告之中,有4至5则是关系到投资名人邀请我们参与该名人的投资讲座或投资课程。

这些广告,光明正大的用上这些名人的肖像,还写上他们的背景,宛如他们自己的现身说法。

人民一不小心,或者是受到好奇心的驱动,很容易就掉入陷阱之中。笔者稍一留意,原来鼎鼎大名的资本投资基金经理陈鼎武,或本地著名投资大师冷眼赫然就在其中。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崇尚资本增长,将收益再投资,不鼓励派息的陈鼎武先生,竟然向观众推荐一个大马12项高股息的股票讲座,这让我忍不住将此广告摄影下来,发往资本投资询问。结果的回答当然是这是诈骗广告。

有人举报才调查?

我们很不明白的是,在马来西亚,何以这种摆明是欺诈,甚至滥用肖像权,已经严重侵犯了个人私隐权,但是不见当局严加执法。

难道真如许多人回应的那样:警方必须在有人举报的情况之下,才开档调查?而又必须有人蒙受损失,才有开档的理由。

难道脸书等提供广告页面的社媒,不应该负上一些法律责任?

这些社媒在接受广告合约时,应该严正对待负责人,不得胡乱使用未得授权的肖像,否则它们将共同面对被起诉的后果。

这几位愿意分享他们的投资心得的投资师傅,被这些诈骗集团偷龙转凤,面对难以计算的名誉损失,而且,也可能因为举报无效,怕人家误会他们参与诈骗,因此退隐,失去教育群众的热忱。

大马交易所应该采取主动,和执法单位,还有受害的投资名人,共同向社交媒体如脸书等宣战,取缔违法广告,将一片污浊云端扫清,让散户免于受骗,得以向正道投资学习。

免责声明

本栏纯属学术上或经验上建议,读者若有兴趣投资,应该自行深入研究或询问股票经纪才决定,盈亏自负。我们鼓励通过正确的投资方式创造财富。作者言论不代表《南洋商报》立场。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