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视频】刘镇东:东南亚成外资“+1”选择 “以防万一”经济利大马

刘镇东
【专访副贸长刘镇东】
独家报道:苏韵鸰 摄影:骆建强
(新山28日讯)全球企业的营运模式已从过去30年的“及时供应”(Just in Time)转变为“以防万一”(Just in Case),有望为大马经济带来二度起飞的潜能。
国际贸易及工业部副部长刘镇东指出,后疫情时代,全球企业经济模式和形态已大不同,尤其是过去30年来贯彻的“及时供应”生产模式,显然走不下去。
反之,外资企业在投资考量上,不再讲究便宜,而是更注重安稳,趋向“以防万一”模式,并在东南亚国家增加一条产业链,形成“中国+1”或“台湾+1”的形式,大马可凭着优越的条件,成为外资心中的“+1”选择,搭上这趟经济列车。
他日前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说,过去,企业在“及时供应”的营运模式下,都在精准计算管理,企业在整个作业流程中,可在50个国家的生产线采购材料,再运输到一个地点进行组装完成品。
刘镇东:马新工业整合可双赢
只需2/3狮城薪资 越堤族料回流
刘镇东认为,外资企业只要在大马支付相等于三分二新元的薪资,相信会吸引许多大马人回流,我国就会有所需的人才。
他指出,大马须跳脱“被归纳为东南亚国家之一”的框架,打造能与新加坡媲美的高端工业重镇,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把外流到邻国新加坡的熟练技工都吸收回来,为国效力。
“大马具备优越的条件,唯一欠缺就是人口红利。人口少,无法与印尼或越南公司一般拼廉价劳工。”
在这方面,他认为,马新两国应把工业整合得更好,提高大马的工资,也减低“越堤族”在新加坡租房的压力,或者新加坡一些工业在大马操作,提供现有薪资(按新元计)的三分二。
他补充,此举有多个好处,一来新加坡企业可节省成本,二来则是员工无需在新加坡居住,增加住房压力。
根据外资企业的策略考量,尽管新加坡是全球金融中心,工业能与全球接轨,但新加坡的缺点是营运成本高。
“来到新时代,过去对经济、成本结构、资源使用的想法,都必须重新思考策略。”
结束低廉模式向上攀比
“大马必须结束低廉模式,因为永远不会找到足够的工人,其他国家也在提高薪资招揽员工,我们(大马)只能往上提升,不能再往下竞争。”
刘镇东认为,早在20年前,大马就不应往低端工业发展,因为过度依赖廉价劳工,就须聘请外劳,但印尼工业持续发展提高工资,如今印尼籍劳工也不再来马,印尼公司的薪资可能比大马公司高,无需再漂洋过海来谋生。
“所以,吸引人才回流,让我国工业升级到媲美新加坡的水平,是我们需要的思维跳脱和转向。”
他坦言,目前我国没有一套“清楚”的想法,把大马企业拉到与新加坡企业媲美的同等水平。
“但其实,新加坡可做的事情,几乎大马也是能做。”
要把外资目光移向大马
刘镇东认为,马新经济关系不一定是竞争,也可以是互补,这样对新加坡的好处也很大。
他举例,当新加坡企业扎根东南亚国家,企业总部设在新加坡,但工厂未必也在新加坡,可能选址大马柔佛州或印尼峇淡岛。
然而,自中国经济崛起以来,全球企业都“遗忘了”东南亚国家,仅看到新加坡,甚至把本区域归纳为“新加坡与其他东南亚国家”,而大马则归类在“其他东南亚国家”之中。
他说,在欧美企业眼中,大马被归纳在其他东南亚国家,并没有认真看待大马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不同点,不过如今市场已改变,全球企业的目光已注意到东南亚国家。

刘镇东(右)接受《南洋商报》新闻专题高级记者苏韵鸰专访,盘点全球企业经济新形态。
供应链求稳宁多产
企业不再“刚刚好”
刘镇东指出,如今不少企业都已改变思维,从原本的精打细算,一切计算刚刚好,转变成预备产能,即使开销多一点也不要紧,趋向更稳定的产业链。
“企业也不再纯粹讲全球化,而是确保生产链不要拉太长,不要涉及太多国家和太多船运,尽量接近生产地,贵一点也没关系。”
关注“经济安全”
这是因为企业为“以防万一”,避免再因突发的不利因素而遭受重创。因此,当今的企业都在关注“经济安全”,而不再只是经济效益。
他举例,3年前冠病疫情爆发时,槟城的工厂因行动管控令关闭两个月,半导体芯片短缺,连带影响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加剧芯片短缺的窘境,也导致全球多家汽车大厂被迫暂时停产。
“中国长达3年的清零政策,不仅令全球供应链受到影响,中美贸易战之间的冲突,也对我国的工业生产链有所变化。”
在这样的大势转变的背景下,许多企业计划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包括考虑来马投资,整体生产模式已改变,带动大马经济二次起飞的可能。
“+1”模式分散风险
大马从中分一杯羹
“如果大马企业能跟上脚步,搭上这班列车,就有市场。”
中美贸易战令全球科技业者开始考虑在中国以外的地方投资设厂,以分散风险,后来冠病疫情爆发,各国实施封国等防疫措施,导致许多工厂停工停产,产业链断链问题,进一步促使厂商加快重新布局。
刘镇东坦言,这就是契机,许多欧洲、美资和中国企业在中国境外,来到东南亚国家开设生产线,以减少对中国生产线的依赖,中国生产线维持中国国内市场,而外国市场则从东南亚国家企业采购。
他透露,不少欧美企业向台湾电子电机生产商,提出实施“台湾+1”的要求,不把所有生产线投放在台湾,必须分散到其他地区开设生产线。
他说,尽管美国政府现阶段提供津贴,让美资企业回国设厂,倘若美资企业不想依赖中国作为主要物料供应商,就要在其他国家寻找替代方案,首选增设生产地是墨西哥、东南亚国家或印度;而欧洲企业除了在欧盟成员国设厂外,都把目光投放在东南亚国家。
两年吸引5740亿投资
在2021年,尽管全球遭遇冠病的侵袭,但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MIDA)批准了3094亿令吉的投资,2022年则获批准投资总额达2646亿令吉。
刘镇东表示,过去两年我国吸引大批投资,承诺的投资额也创新高,这项成果凸显全球投资者选择我国作为投资国,以寻求稳定和长期投资机会。
薯片晶片附加值大异
出口应追求多元高端
“关键就在你出口的是‘薯片’还是‘晶片’,完全不一样的附加值。”
刘镇东认为,尽管目前全球有多个自由贸易协定,但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过度依赖单一产品,例如农产品,那么即使有关国家参与再多自贸协定,所享有的整体经济效益依然偏低。
“这是因为你卖薯片给人家,人家却卖晶片给你。”
他认为,这就是生产薯片与晶片的区别,大马不能单靠生产食品加工,缺乏多元、高端和附加值的工业,否则国家达成任何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也是徒然。
“根据统计,大马七成以上的出口,是供应给有贸易协定的国家,最主要是中国。”
他透露,贸工部等部门草拟的“2030年新工业大蓝图”即将在今年第三季出炉,厘清新时代的经济与工业方向,包括工业政策的转型,从而拟定高素质活动的工业发展方向。
他说,配合这项蓝图,深化生产和吸引外资创造高价值工作,带动本地中小企业向上提升技术水平,融入国际供应链,拉高薪资达到社会效益,最重要是让小市民享受经济成果。
疫后4大趋势挑战大
刘镇东预见全球经济在后疫情时代迎来4大长期趋势,包括疫情反复、气候变化、政策及地缘政治斗争。
他相信疫情或会卷土重来,干扰或总体的错乱,引发金融危机,而国际和国内的贫富悬殊差距也会变成大挑战。
“另一个挑战则是气候变化导致的灾难,水灾、风灾和林火肆虐等,以及全球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作出的政策。”
去年美国总统拜登签署《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调动3690亿美元(约1.62兆令吉)投资用于遏制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和脱碳,也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气候投资,这项决定对全球工业影响甚远。
良莠不齐“不上不下”
企业须思考路在何方
刘镇东指出,大马拥有不少中高端产业,也有中小企业成为跨国企业供应链的一环,但却有一些工业仍处于“不上不下”(停滞不前)。
他坦言,大马政府推行的工业改革4.0,想法是很好,但有厂商反映,实际上厂商处于工业1.0状态,要实现工业改革梦想太遥远。
“我明白企业的顾虑,担心一旦自动化,人手生产变自动化,生产力从每日1000件增加至2万件,产品要卖去哪里?担心市场问题。这是回到鸡与鸡蛋的问题。”
他认为,在新时代下,许多企业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或把中国的高端生产线迁移到东南亚国家,也有外资企业继续中国的生产线,应付中国国内需求,而境外生产线则供应全球市场,大马企业应把握机会。
转型数字化才走得远
他强调,工业自动化减少过度依赖廉价劳工,增加企业研发和技术含量,企业才能走得更远,当然政府也了解企业面对资本问题,若要打通“任督二脉”的金融体系协助企业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也必须相对便宜,让机器化成为社会普及的现象,搭上外资企业迁移东南亚的这趟列车,扩大市场。
另一方面,随着环境、社会与监管(ESG)意识抬头,大马交易所规定限制上市公司申报碳排,他提醒国内中小企业也需满足ESG条件,否则未来将被新时代淘汰。
MyAERO数字航空航天平台 提升高价值航空维修竞争力

刘镇东(右三)推介MyAERO数字航空航天供应链平台。左起苏克里、纳圭莫哈末诺、拿督阿都拉昔、山苏卡马及阿兹兹慕斯达法。
(浮罗交怡20日讯)大马国家航空航天工业机构(NAICO Malaysia)推出MyAERO数字航空航天供应链平台,以提升大马在高价值航空维护、维修和检查(MRO)服务的全球竞争力。
该平台于2025年浮罗交怡国际海事及航空展期间,由投资、贸易及工业部副部长刘镇东主持推介仪式。
刘镇东指出,去年大马航空航天产业营收达251亿令吉,其中维护、维修和检查与零件制造为主要贡献者。
“随着需求日益增长及供应链日趋复杂,该平台将作为一个战略性赋能工具,推动我国航空航天供应链现代化发展。”
MyAERO数字航空航天供应链平台由大马国家航空航天工业机构与Feiran科技合作开发,提供安全数字环境,覆盖从设计、认证、生产到退役的整个航空产品生命周期。
该平台加强原始设备制造商与供应商协作,简化管理、物料清单和合规(如AS9100)等流程。
同时也提升数据可视性与可追溯性,确保数据完整,有助于航空航天企业对齐《2030年新工业大蓝图》与《大马航空业蓝图》战略方向。
出席活动嘉宾包括大马国家航空航天工业机构总执行长拿督山苏卡马教授、大马投资发展局国内投资总监苏克里、大马航空航天工业协会主席纳圭莫哈末诺、森那美合顺策略主管拿督阿都拉昔、大马工业发展金融机构总执行长阿兹兹慕斯达法、雪州行政议员(投资、贸易与交通)黄思汉等。